代上海國會及出洋學生*復湖廣總督張之洞書

代上海國會及出洋學生*復湖廣總督張之洞書

《代上海國會及出洋學生*復湖廣總督張之洞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代上海國會及出洋學生*復湖廣總督張之洞書
  • 作者:康有為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分類:圖書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皮尚書前輩夫子閣下:
頃者,奉到勸戒之文,反覆數千言,語長心重,諄諄是告。嗚呼!公誠狼狽不堪矣。既懼亡國大夫之誚,又羞蒙殺士之名。內疚神明,外慚清議。俯仰無聊,欲以自解。其情可憫,其用心抑亦苦矣。
雖然,公與吾黨皆可謂宗旨既定,不能強也。惟是公既不憚煩言,吾黨亦何忍不舉所知,繩愆糾謬,以附忠告。明知公必不能聽受,非以公為不肖,敢拒諫怙非也。實由公平日守數千年文章詩賦之舊,傲然自負為通學。耳食一二西事,知之未全,便又自以為深通西學。於文明之學術,世界之公理,未嘗夢見,亦未肯虛心求益,是實公之病根。故每每有字字皆非、言言盡謬之文字,貽笑天下而不自知。比年以來,此病更深入骨髓,不可救藥矣。推原其故,公本徘徊兩可,而好名最甚之人,不幸而遇國變,一切醜態,不容於公論,積羞成怒,積怒成仇。仇一人可也,仇天下不可也。仇私怨可也,仇公理不可也。竊為公惜,更為公憐。憐惜之人,豈有他哉?冀公之一悟耳。請就來文大謬不然之處,以至淺易知之理,逐一詮證。仍以勸戒之義,還以報公。蓋亦猛省熟讀,閉門思過,為晚節末路之修可乎!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