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度尾鼓吹樂

仙遊度尾鼓吹樂

仙遊度尾鼓吹樂,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仙遊度尾鼓吹樂起源於北宋,原為北狄軍樂,傳入中原後,與大曲相結合,成為黃門鼓樂。度尾鼓吹樂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鼓吹”四大種類。樂器分為吹奏類、打擊類、拉彈類三大類別。以大嗩吶為主,中、小嗩吶為配音,鼓指揮,鑼、鈸配之。“小鼓吹”、七枝譜吹奏風格獨特,全國稀有。度尾鼓吹樂對生產、生活中的客觀事物,採用擬聲、狀形、達意、傳情、描事等手法,而構成相應的樂曲。其調式和板式呈現簡約美和質樸美。

2005年,“仙遊度尾鼓吹樂”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項目編號:Ⅱ-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遊度尾鼓吹樂
  • 批准時間:2005年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莆田市
  • 項目編號:Ⅱ-8
  • 保護單位:仙遊縣度尾鼓吹樂學會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主要種類,樂器類別,主要特徵,代表曲目,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仙遊度尾鼓吹樂是中國音樂史上較為古老的樂種之一,起源於北宋,原為北狄軍樂,傳入中原後,與大曲相結合,成為黃門鼓樂。歷代不斷入閩的中原移民,把黃門鼓樂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鼓吹“七枝譜”,也稱客板吹。據民間傳說,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攜帶一班鼓吹樂手入仙遊,後因戰亂,樂工流放各地,至度尾下蔡、雲水傳授“七枝譜”客板吹等,流傳至今。
度尾鼓吹樂興盛期的從藝人員達4000餘人,樂班300餘班。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冷落、沉寂,樂班解散,藝人易行。粉碎“四人幫”後,鼓吹樂得以復甦,搶救了大部分的古典樂曲,但仍有部分絕技、樂曲失傳。1989年重新培訓,度尾鎮組建了鎮大鼓吹隊,度尾鼓吹樂有了新的發展。樂班遍布度尾鎮各個村,度尾鼓吹樂幾乎滲透進莆仙民眾生活的各個領域,也是市、縣大型演出、慶典、藝術節、晚會及慰問演出常見的鼓吹表演形式。

基本特徵

主要種類

仙遊度尾鼓吹樂,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鼓吹”四大種類。
大鼓吹:大鼓吹吹奏規模,可十人至一百人吹奏,以大嗩吶、大鼓為主;大鑼、小鑼、大鈸、中鈸、小鈸配板。四十人以上吹奏,可另配中鼓、小鼓、中嗩吶(二梅)、小嗩吶(吶仔)。因為大型大鼓吹曲譜,有分部吹奏,除大嗩吶(大嗩吶分公吹、母吹:公吹以高八度吹奏主旋律,母吹以低八度吹奏,異略有支聲復調)吹奏主旋律外,中嗩吶、小嗩吶配音過門,接下一曲至結束,一氣呵成。大型大鼓吹曲目,可由幾個曲目連慣而成。如“疇農樂悠悠”,人多勢眾,氣勢昂揚,多用於舞台演奏。四十人以下的大鼓吹吹奏,可以不加中鼓、小鼓、中嗩吶、小嗩吶。曲牌以【開大門】【南普】【過山虎】為主。大鼓吹鼓板嚴謹有序,大嗩吶吹奏的快、慢、長、短,與古板絲絲入扣。
小鼓吹:又稱鼓仔吹。以大嗩吶、小鼓為主;大鈸、中鈸、小鈸、大鑼、小鑼配板。曲目28首。【七枝譜】較為知名;還有【將軍令】【開大門】【狀元游】等曲目。每個樂班傳統配備2支大嗩吶(公吹、母吹),八人吹打,俗稱“八樂”。小鼓吹滲透於民間生活,生產活動的各個領域。“文革”前,度尾五萬多人口,樂班發展到三百多班,從藝人員達四千多人。【七枝譜】在小鼓吹中較具特色,基輕快優雅,吹奏格式異與各曲。【七枝譜】由七個曲目組成。據傳宋代因戰亂,宮廷樂師流落民間,而至度尾下蔡、雲水處傳授,流傳至今。
大棚吹:大棚吹與莆仙戲有淵源關係。它由一支中嗩吶,現漸為大嗩吶所代替。一支笛管和拉彈樂器(尺胡、老胡、大胡、八角琴、小三弦,現也配有二胡、揚琴等),大鼓、小鼓、大鑼、小鑼、二鈸、小鈸組成。十一個曲牌,內容為二十四孝,為民間所喜聞樂聽。
三教吹:“三一教”法事音樂,為歷代民間流傳。它以二支中嗩吶(二梅)為主吹,配中鼓、大鈸、小鈸、中鈸、大平鑼、小鑼 。宮廟會,祈保平安節,民間喪事多為使用。曲目150多首,分30個環節,一段經文念後,二支中嗩吶為主唱伴奏,吹奏的調子以主唱人為準,所以“三教吹”的調子七調都用。

樂器類別

度尾鼓吹樂樂器分為吹奏類、打擊類、拉彈類三大類別。在度尾鼓吹樂的這些樂器中,主要的是大嗩吶和鼓。
1、吹奏類:主要是嗩吶。嗩吶有三種不同規格;①高音嗩吶亦稱小嗩吶、吶仔。多用於十音和莆仙戲曲吹插奏,大型大鼓吹嗩吶分部中也有使用。②中音嗩吶、亦稱二梅,大都用於三教吹吹奏,大坪吹,大型大鼓吹分部吹奏。③大嗩吶,亦稱大梅,音粗獷高亢,氣勢昂揚,是度尾鼓吹樂的主音。
2、打擊類:主要有鼓,大掌鼓、掌鼓、大鼓、中鼓、鼓仔。鑼:大鑼有武漢鑼、蘆溪鑼兩種,平面鑼、高音鑼、中音低音鑼。大鈸、二鈸、小鈸,還有竹梆、碰鈴等。
3、拉彈類:在鼓吹樂中,大棚吹配有拉彈樂器,有二胡、板胡、大胡、中胡等,現也有用揚琴、大提。

主要特徵

度尾鼓吹樂自宋形成以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如下一些特徵:(1)伴隨民俗活動產生和發展而形成對民間習俗的依存性特徵;(2)在長期參加婚喪和其他禮俗活動中,形成了根據活動進行的不同階段的內容演奏比較固定的成套東曲,因成形成了參與禮俗活動的程式性特徵;(3)類別多、品種全、曲目豐富性特徵;(4)“小鼓吹”、七枝譜特獨吹奏風格,全國稀有,就度尾也只有2個班能吹奏,因而形成了稀有性的特徵;(5)度尾鼓吹樂曲對生產、生活中的客觀事物,採用擬聲、狀形、達意、傳情、描事等手法,而構成相應的多種樂曲,因而具有樂曲構成的摹擬性特徵;(6)度尾鼓吹樂在演奏時以嗩吶為主,以鼓指揮,因而構成嗩吶主奏,以鑼鼓振節的導樂性特徵;(7)度尾鼓吹東的調式和板式不象某些樂曲那么繁複、華麗而顯出一種特有簡約美和質樸美,從而構成調式、板式的簡樸性特徵。

代表曲目

度尾鼓吹樂曲目至現代有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其中【七枝譜】7首,【四門】4首,【惜相思】7首,其他28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簡譜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還是以“上尺工還合四乙”記載,隨後簡譜才漸翻為“1234567”。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隨著經濟的發展,度尾鼓吹樂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也發生了變化。一些傳統民俗日益淡化,鼓吹樂的主要活動陣地逐漸縮小,過去那種動輒十幾個樂班甚至幾十個樂班一起演奏的場面不復存在,鼓吹樂在廣大鄉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減少。而且,隨著一些頗有造詣的鼓吹樂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而年輕的鼓吹樂手在技藝上能獨樹一幟的又很少。另外,隨著音像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業餘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審美需求提高,對鼓吹樂的興趣愈來愈淡漠,一些鼓吹樂手外出打工,參加演奏活動愈來愈少,鼓吹樂的生存發展面臨瀕危狀況較為突出。

傳承人物

黃春泉,漢族,莆田市仙遊縣人,1941年7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仙遊度尾鼓吹樂”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春泉是仙遊度尾鼓吹樂的第五代傳人,1964年始師從第四代傳人趙春和。黃春泉先後多次在省、市、縣以及澳門舉辦的大型文藝活動中充當仙遊度尾鼓吹樂的演奏主力,其參與演出先後獲得市級十音比賽優秀獎和全國第四屆“群星獎”優秀獎。
郭啟發,漢族,莆田市仙遊縣人,1952年11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仙遊度尾鼓吹樂”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郭啟發是仙遊度尾鼓吹樂第四代傳人,1978年拜李玉書為師。現為度尾下蔡樂隊第四代班首。郭啟發所帶團隊曾多次參加省市藝術會演及比賽,並先後在莆田民間音樂比賽、全國音樂年鑑第二次學術研討會及莆田市“慶七一、回歸音樂”比賽中分別獲“閩中雅樂”稱號、“古韻風騷”獎旗和一等獎等讚譽。

社會影響

文化交流
2001年10月,中央電視台到度尾陳庫祠堂採訪度尾鼓吹樂,香港《大公報》也進行了專題報導。
主要活動
2004年10月,度尾鼓吹樂團16人護駕湄洲祖廟媽祖金身巡安澳門。
榮譽表彰
度尾鼓吹樂曾經獲得全國第四屆“群星獎”、福建省第二屆文化藝術匯演一等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