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蠡墩

仙蠡墩

仙蠡墩,又名仙女墩,位於梁溪河北岸,蠡橋西側的仙蠡墩,是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存在的一座古墩。這塊大型台地總面積約0.1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蠡墩
  • 又名:仙女墩
  • 簡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存在的一座古墩
  • 總面積:約0.1平方公里
介紹,主要景觀,人文景觀導覽,

介紹

新石器時的仙蠡墩是一塊四面環河的大型台地,梁溪河從北面流來,在它的東北角處分為兩支:一支繼續向南,在其東南角處折而向西;一支向西(今稱老鴉浜),在其東北角處折而向南(今稱吳大成浜)。在其西南角處,兩支又合而為一,向西流入五里湖。它的中心位置(也是最高處)在今蠡橋向北約300米處的原無錫軸承廠附近,因這塊台地既高爽,又環水,而且面積較大,故原始先民擇此而居,繁衍生息,成為無錫古城內外已發現的最早的先民聚居遺址。現在位於梁溪河北岸,蠡橋西側的仙蠡墩,其範圍僅屬於原來仙蠡墩遺址的南半部分,而且僅是象徵性的恢復而已。【明】王永積《錫山景物略》述其墩名由來:“名仙女,從西施名;名仙蠡,從范蠡名。”相傳戰國初年,越國大夫范蠡助越勝吳後功成身退,曾偕西施於此泊岸駐留,並由此經古梁溪泛舟五湖。後人為紀念范蠡西施,遂將此墩稱作仙蠡墩。
仙蠡墩遠景仙蠡墩遠景

主要景觀

雕塑牆:
仙蠡墩是新石器時代無錫先民的聚居地之一,雕塑牆以這段歷史背景來創作,以“母親、魚文化、人與水和諧共生”為主題,用浮雕形式創作了魚米之鄉、天河之水、田園生活、森林狩獵、薪火傳承等五個場景,再現了原始先民種稻、采葛、制陶、琢玉、結網捕魚、牧養禽畜、獵射麋鹿等生活情景。
野樹林:
野樹林,位於仙蠡墩北側的梁溪河畔,是梁溪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在改造仙蠡墩過程
中保護留存下來的一片原生態樹林。野樹林的命名,更多的是強調對原生態的保護。野樹林的建立,為各種太湖鳥類和水禽提供了一個天然棲息地。
先民石雕像:
仙蠡墩中的先民石雕像共有三組,石雕的創作以新石器時代為背景,再現了那時的無錫先民依傍著梁溪河種植水稻、獵牧禽畜、採集果蔬、紡織葛麻、琢玉制陶的生活場景。石雕上的人物造型按當時男子赤膊跣足、腰圍草裙這一風俗習慣設計。
梳妝檯:
清朝楊蓮趺曾作有 “妝樓一片荒煙里”之句,並附註有:“相傳西子梳妝樓在仙蠡墩側。”西子即西施,春秋戰國時期浙江諸暨人,天生麗質。時越屈於吳,越女西施忍辱負重,被越王獻給吳王,最終助越雪恥反敗為勝。今在范蠡與西施泛舟五湖時曾駐留過的仙蠡墩側象徵性地恢復了西施的梳妝檯,以示紀念。
先民住所
仙蠡墩是迄今為止無錫近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距今約5000-6000年,當時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屬崧澤文化中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類型,並發現有類似河姆渡文化的乾欄式住宅基址。此處先民住宅為當時住宅形式的仿製。
天石地溪:
巨石緣以天工自成,或奇或險,巍然於此;潺潺溪流迂迴於群石罅隙之間,清澈照人,且賜予萬物生機。仙蠡墩的“天石地溪”景觀,石水相融,輝映成趣,為遊客增添了更多生態野趣。

人文景觀導覽

2004年,無錫市啟動梁溪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在原仙蠡墩遺址處建造開放式公園——仙蠡墩,以仙蠡墩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蠡公池為主景,以展示無錫先民的稻作文化、漁獵文化為主要內容,同時融入范蠡、西施曾在此留下的人文傳說,為市民營造了一個休憩、游賞的好去處。仙蠡墩公園還邀請締業全景公司為公園的人文景點解說及公園整體標識導覽進行了整體設計,為仙蠡墩公園實名的休憩遊覽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