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壁虎(仙蟾)

大壁虎

仙蟾一般指本詞條

大壁虎(學名:Gekko gecko):俗稱蛤蚧、又稱仙蟾,台灣稱為大守宮。體型較大,體長可達30厘米以上,頭長大於尾長。背腹面略扁,頭呈扁平三角形;皮膚粗糙,全身密生粒狀細鱗;體色有深灰色、灰藍色、青黑色等,頭、背部有深灰、藍褐等顏色橫條紋,全身散布灰白色、磚紅色、紫灰色、橘黃色斑點,尾有白色環紋。吻鱗不接鼻孔。背部粒鱗間散布的疣鱗約12-14縱列。指、趾間微蹼。尾基每側肛疣1個或2-3個,雄性肛前孔和股孔16-26個。

棲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生活於樹林、開闊地、山區、荒漠及房屋內。多夜間活動,主食昆蟲。多為卵生,每次產2枚。

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南部和南部,在印度東北部到澳大利亞群島也有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壁虎
  • 拉丁學名:Gekko gekko
  • 別稱蛤蚧仙蟾、多格、哈蟹、蛤蚧蛇、大守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蜴目
  • 壁虎科
  • 亞科:壁虎亞科
  • 壁虎屬
  • :大壁虎
  • 亞種:2亞種
  • 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 同義學名:Gecko reevesii Gray(1831)
  • 同義學名:Lacerta gecko Linnaeus(1758)
  • 英文俗名:Tokay gecko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體能,斷尾,食物,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分布數量,瀕危原因,禁止貿易,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成年大壁虎全長可達300毫米。尾長與頭體長相等或略長,是最大的一種壁虎。背面磚灰色,密布橘黃色及藍灰色斑點,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腹面色灰白而有粉紅色斑。頭大,略呈三角形,軀幹背腹扁平,通身被覆細小粒鱗,其間雜以較大疣鱗,綴成縱行;腹面鱗片較大,略呈六角形。四肢長短適中,指趾扁平,其下方具單行皮膚褶襞;除第一指趾外,均具小爪,指間與趾間僅有蹼跡。雄性具肛前孔20餘個。吻鱗不接鼻孔。體型較大,全長可達300毫米以上。背部粒鱗間散布的疣鱗約12-14縱列。指、趾間微蹼。尾基每側肛疣1個或2-3個,雄性肛前孔和股孔16-26個。頭體長為尾長的1.01-1.23倍,吻長大於眼徑的兩倍,吻鱗略呈五角形,不接鼻孔,體背面被多角形小鱗。尾稍縱扁,基部每側具1個或2-3個肛疣,尾腹面被較大之方形鱗,中央無橫向擴大的鱗板。生活時背面呈藍灰或紫灰等顏色,具磚紅色及藍色的花斑,液浸標本體背面褐色,具不鮮明的磚紅色及藍灰色花斑。在頸及軀幹背面。藍色花斑形成6-8條窄橫斑。四肢及尾背亦具橫斑,尾背的橫斑6-8條。幼體尾部為黑白環相交替,黑色環寬。體腹面為肉色。

棲息環境

棲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有時也在人們住宅的屋檐、牆壁附近活動。在中國廣西主要生活於亞熱帶石灰岩構成的石山中,山上有矮小樹木並有供其飲水的水源,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在雲南的棲息環境有3種類型:一為樹洞中,二為房舍環境,三為喀斯特地貌石山裂隙中(河口),三種環境的共同特點是四周多農田。

生活習性

體能

大壁虎通常在3-11月份活動頻繁,12月至翌年1月在岩石縫隙的深處冬眠。聽力較強,但白天視力較差,怕強光刺激,瞳孔經常閉合成一條垂直的狹縫。夜間出來活動和覓食,瞳孔可以擴大4倍左右,視力增強,靈巧的舌還能伸出口外,偶爾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塵。它的動作敏捷,爬行的時候頭部離開地面,身體後部隨著四肢左右互動地扭動前進,腳底的吸附能力很強,能在牆壁上爬行自如。原來認為它的腳下有吸盤,其實其趾端膨大的足墊並不是吸盤,而是在足墊和腳趾下的鱗上密布著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絨毛一樣微絨毛,如同一隻只彎形的小鉤,所以能夠輕而易舉地抓牢物體,可以在牆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絨毛頂端的腺體的分泌物也能增強它的吸附力。

斷尾

大壁虎的尾巴易斷,但能再生,這是由於尾椎骨中有一個光滑的關節面,把前後半個尾椎骨連線起來,這個地方的肌肉、皮膚、鱗片都比較薄而鬆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擊時就可以劇烈地擺動身體,通過尾部肌肉強有力的收縮,造成尾椎骨在關節面處發生斷裂,以此來逃避敵害。由於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單純以脂肪的形式貯存能量,而糖原更容易釋放能量,所以剛斷下來的尾巴的神經和肌肉尚未馬上死去,並且會觸發反射弧,使尾巴會在地上顫動,可以起到轉移天敵視線的作用,因此在民間還流傳著大壁虎的斷尾巴會鑽到人的耳朵里去的荒謬說法。斷尾以後,自殘面的傷口很快就會癒合,形成一個尾芽基,經過一段細胞分裂增長時期,然後轉入形成鱗片的分化階段,最後長出一條嶄新的再生尾,但與原來的尾巴相比,顯得短而粗。不過,大壁虎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斷尾,因為斷尾畢竟是它身體上所受的嚴重損傷,不僅失去了尾巴上儲存的脂肪,而且還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類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時,尾巴完整的大壁虎對於失去尾巴的大壁虎有著極大的優勢。

食物

大壁虎的食物以各種活動的昆蟲為主,包括螻蛄蚱蜢飛蛾、蟬螂、黃粉蟲蠶蛾等,大壁虎是不食死的昆蟲和食物的,但經過人工馴養,也可放養。人工養殖大壁虎的過程中,應以動物性昆蟲為主、植物性昆蟲為輔的原則,否則易導致大壁虎的營養不良,發生疾病。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西起孟加拉,向東到中南半島各國,南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方。中國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福建雲南台灣省有記錄。
大壁虎分布圖大壁虎分布圖

繁殖方式

大壁虎的繁殖期一般在5-6月間發情交配,6-7月為產卵高峰期。5月開始交配產卵,但以6-7月產卵最多,其持續期約4-5個月。每次產2枚卵,白色,外面有革質鞘,比鴿子的卵略小,呈圓形,卵重5-7克,可以粘附在岩洞的牆壁或岩石面上,孵化期為35-45天,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剛出殼的幼體的體長大約為8厘米。廣西桂南地區8月上旬以後產出的卵到翌年3月才能孵出,需時198-205天。10月至3月為冬眠期
大壁虎在繁殖季節在交配期間,如果雄性過多,往往會因為爭雌而打鬥。雄性與雌性交配時,通常用嘴抓住對方。為了吸引伴侶,雄性可以在廣泛的區域內聽到雌性發出的信息。這信息種響亮的“對叫”聲重複多次。雄性從後面接近雌性,從一側到另一側移動,同時用牙齒將雌性固定在適當位置,咬住頸部。雌大壁虎交配後到來年產卵。雌大壁虎往往選擇較陰暗的牆角、頂角、側壁等地方產卵。將橢圓形的硬殼卵(從3毫米到45毫米)固定產在一個堅實的巢內,這些卵會被父母守衛,直到孵化。在囚禁中,大壁虎飢餓時很容易吃自己的卵。

亞種分化

大壁虎(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大壁虎孟加拉亞種
Gekko gecko azhari
Mertens, 1955
2
大壁虎指名亞種
Gekko gecko gecko
Linnaeus, 1758

種群現狀

分布數量

據中國在廣西8個地區調查,除桂林地區外,其餘7個地區所轄48個縣(市)內的228個鄉(鎮)或村都有分布。東北長白山區有分布。1967年以前,大壁虎資源相當豐富,年均產量可達24萬對,最高年產量達到40.8萬對,60年代初期每年的收購量僅為5.3萬對,1963-1965年產量上升,平均年收購量約37.8萬對;1968-1976年產量基本保持在15萬對左右;1978年以後大壁虎資源迅速下降,年平均收購量約3.86萬對。
1995年對廣西隴瑞自然保護區大壁虎調查表明,每年在隴瑞自然保護區被捕殺的大壁虎在2400隻以上。
1998年前後,中國大壁虎的數量急劇減少,已瀕臨滅絕。
2008年5-6月,對弄崗自然保護區調查發現,弄崗片大壁虎較多,隴山片和隴呼片分布較少,估計種群密度為13.45對/平方千米。

瀕危原因

中國大壁虎的數量已急劇減少,幾近枯竭。因為用於傳統中藥材,大壁虎被大量捕捉,產量劇減,價格大幅度上漲,從而刺激民眾捕獵,以至陷於枯竭狀況。此外,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大壁虎的棲息地逐漸縮小,也是影響它數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開始人工馴養及繁殖的研究,但規模甚小,且在飼料及繁殖問題上未能很好解決,很難說已經成功,更談不上大規模增產滿足市場需要。
保護措施:
  1. 應及時將大壁虎上升為國家Ⅰ級保護動物。
  2. 在一定時期內封山禁捕,待數量恢復到一定水平後,逐步開放。
  3. 建立以大壁虎為主要保護對象自然保護區。

禁止貿易

大壁虎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根據刑法第341條:非法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調查統計,每年中國對外出口大壁虎的數量在40萬隻以上,而進入90年代前期,每年只有不到20萬隻,到了後期,數量急劇減少,每年採集量不足7萬隻。
非法國際貿易:
2000年1月,雲南省祥雲縣公安局查獲走私大壁虎5,580隻。
2006年8月2日,拱北海關向珠海市動植物保護辦公室移交查扣的約328千克大壁虎乾。
2005年,深圳海關緝私局查處6,882隻大壁虎乾。
2006年5月,廈門海關緝私局查獲走私入境的3,860隻大壁虎。
2008年4月,廣州森林公安分局查獲走私大壁虎10隻。
2013年12月,肇慶市高要區查獲非法收購40條大壁虎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3個月。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1988年12月10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與農業部聯合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大壁虎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