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姑信仰

仙姑信仰,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民俗,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臨澤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姑信仰
  • 遺產級別:市(州)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張掖市臨澤縣
  • 保護單位:臨澤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仙姑信仰是甘肅河西地區存在的一種影響廣泛、信徒眾多的民間信仰,信徒們所信奉的仙姑是臨澤仙姑廟內供奉的主神。臨澤仙姑廟在當地又叫奶奶廟,位於臨澤縣板橋鎮東柳村境內。臨澤縣板橋鎮南臨黑河,與臨澤縣鴨暖鄉隔河相望,北與內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東接張掖市甘州區,西與該縣平川鎮相鄰。仙姑廟確切建廟時間無法考證。據流傳於河西地區的《仙姑寶卷》記載,仙姑娘娘本姓何,是西漢初期河西走廊臨澤板橋境內土生土長的真實人物,相傳她懸壺濟世,造橋便民,橋成姑歿,民間修廟記之。西漢元狩二年,霍去病徵西直搗居延,匈奴渾邪王逐兵拒漢。霍去病兵至黑河北岸,時值六月,黑河滔滔,無法涉渡。仙姑顯靈設冰橋,霍去病揮師而進,大勝。漢武帝聞之,敕封仙姑為“平天仙姑”,傳令“大其廟”,再塑金身。嗣後,匈奴人因敗而遷怒於仙姑,焚毀仙姑廟。結果蒙古草原瘟疫頻發。匈奴單于受崑崙神點化,與漢人同建仙姑廟,共敬仙姑神。仙姑成為西北各民族共同敬仰的仙姑菩薩。每年農曆“四月八”,西北各兄弟民族趕牛羊、攜供品到仙姑廟膜拜仙姑,相沿成習,已歷2000多年。 對仙姑的信仰在河西地區由來已久,根深蒂固。

文化特徵

河西地區的眾多信徒都把仙姑娘娘作為保佑河西一方水土的神靈來供奉。據當地老人講,在河西地區老百姓的心目中,仙姑娘娘有求必應,很是靈驗。過去,每逢農曆四月初八,除張掖市境內的各族民眾之外,青海、內蒙古、新疆以及本省酒泉、武威的漢、蒙、裕固、藏等民族的信徒都要前來仙姑廟,在仙姑菩薩座前敬香膜拜,祈求仙姑娘娘的護佑。許多信徒徒步從很遠的地方趕來,身背乾糧,夜宿沙丘,為的就是在仙姑座前敬一柱香。1952年仙姑廟拆毀後,一直有信徒在修建仙姑廟。即使是在“文革”期間,仍然有部分信徒在“四月八”前後,偷偷摸摸到仙姑廟遺址敬香膜拜,祭祀仙姑。一段時間,當地政府甚至派民兵晚上在仙姑廟遺址執勤,並逮捕法辦了一名鐵桿信徒,但仍然不能抑制信徒們對仙姑的信仰。改革開放後,隨著宗教信仰政策的變化,仙姑信仰得以復甦,信徒越來越多,並且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和民族,在當地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實際上又延續起了對仙姑的信仰。 仙姑娘娘是河西地區老百姓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由自己創造、又自己頂禮膜拜神靈。對仙姑的信仰反映了河西地區歷代民眾對幸福生活和平安吉祥的一種企盼,寄託了人民民眾對風調雨順、民族和睦的一中精神追求。

傳承保護

保護仙姑信仰,對傳承河西地區帶有普遍性的精神文化遺產,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