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猶古國

周靈王三年,即公元前569年,在盂縣這片土地上,太行山北部地區有一民族,叫狄,遊牧為生,善騎射。仇猶國建立,是中山國的聯盟國,周貞定王十二年,即公元前457年,晉卿智伯攻打中山國,仇猶國滅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仇猶國
  • 外文名:Qiu Utah State
  • 類別:歷史古遺址
  • 地點:建都盂縣城東古城坪
仇猶國的建立,別稱,人物,滅亡,

仇猶國的建立

周靈王三年,即公元前569年,在盂縣這片土地上,仇猶國建立,是中山國的聯盟國,周貞定王十二年,即公元前457年,晉卿智伯攻打中山國,仇猶國滅亡。
“仇猶”是公元前600年前後由少數民族“白狄”建立的國家。春秋時期,太行山北部地區有一民族,叫狄,遊牧為生,善騎射。周襄王24年,狄人分赤秋、白狄、長狄、眾狄四支。赤狄集於河北定州新樂一帶,名號為“鮮虞”,白狄建都盂縣城東古城坪,國號“仇狄”。長狄、眾狄結於唐河流域,國號“中山國”。為共同抵禦晉國侵擾,以中山國為首,組成鞏固的狄人族軍事聯盟。

別稱

據說白狄這個民族的人愛穿白衣服,故名白狄。當時,白狄族的牧民們騎馬挎箭、攜家帶口、趕著牛羊,陸陸續續進入仇猶這塊水草繁茂、獵物眾多,而且有著天然地理屏障之地,繁衍生息。仇猶軍身著白銀服飾騎於馬上,勇猛善戰,有“白色旋風”之稱。

人物

仇猶國的著名大臣——赤章曼枝。仇猶國的壯大與強盛,對晉國形成威脅。晉國首先把這個鄰居——仇猶國列入清剿名單。但因為仇猶國山深林密,地勢崎嶇,路途坎坷險惡,晉國一直苦於無通往仇猶的道路而奈何不得。後晉國大臣智伯想到了以獻鐘為誘餌滅仇猶的妙計,得到了國君的同意。智伯隨即在定襄集結重兵,並以饋贈大鐘為名,出使仇猶,望仇猶國修好車道,靜等佳音。訊息傳到仇猶國,赤章蔓枝懷疑其中有詐,遂向仇猶國君數次進諫。無奈仇猶國君不聽從赤章曼枝的良言相勸,執意要修路。赤章蔓枝痛心不已,遂投奔齊國而去。就在赤章蔓枝走後不久,仇猶國被智伯所滅。仇猶國被滅後,傳說後人把智伯所贈之鐘視為國恥,羞於目睹,將鐘深埋於國都西南角之下。現在的盂縣縣城東北還有仇猶城遺址。人稱古城坪,在縣城中心有條街名鐘鎮街,相傳當年智伯送來的大鐘就埋在地下。
至今當地還流傳著一首詩,短短四句概括了仇猶國的滅亡:鑿道曾迎智伯鐘,仇猶國王霸圖空。忠臣力諫遭貶斥,赤章蔓枝人傳頌。
至於赤章曼枝的事跡更是為後人所傳頌,被載入《呂氏春秋》《戰國策》《史記》以及歷代編纂的《盂縣誌》等史籍中。上世紀90年代,陽泉市教育部門還以此為題材攝製了電視片《鐘》,並在全國獲獎。

滅亡

在盂縣城北兩公里處有一山,名高神山,古名仇猶山,山頂有廟。《大明一統志》中記載:“仇猶國君既滅,後人立廟此山”以祭祀。盂縣縣城西北有一條河繞城而過,名叫香河,古名腥河,相傳是仇猶國君愛妃殉難的地方。後因“腥”字不雅,改為香河。盂縣清城傅家垴村有將軍嶺,相傳是仇猶將軍殉國後葬此。在盂縣北莊村附近有幾個地名,都與當年那場大戰有關:“折將坪”在仇猶古城正北三四里,這裡犧牲了仇猶國一員大將;“披頭崖”在村中,是一處約兩三丈高的土崖,經過激戰,仇猶君“披頭散髮”,故稱其地為“披頭崖”;“圍巷”在村北二里處,在這裡,仇猶國君及其衛隊被晉軍包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天靈蓋”在高神山山麓,這是仇猶國君戰死之地。
至今當地還流傳著一首詩,短短四句概括了仇猶國的滅亡:鑿道曾迎智伯鐘,仇猶國王霸圖空。忠臣力諫遭貶斥,赤章蔓枝人傳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