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清道光七年(1827年),置仁和場。
川陝蘇區時期,設鄉蘇維才能,屬清江縣化成區蘇。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為仁和鄉。
1951年5月,劃歸南江縣。
1958年9月,仁和鄉改為仁和公社,屬下兩區。
1966年12月,更名曙光公社。
1973年8月,更名仁和公社。
1984年3月,由仁和公社改為仁和鄉。
2005年3月,長征鄉併入仁和鄉。
2017年,由仁和鄉改為仁和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下轄仁和、長征2個社區,仁和、佛爾岩、回龍、中壩、園峰、嚴山、鐵寨、白鶴嘴、樅樹、龍鳳、石峰、仁同坪、鐘家灣、鐵山、碑河、五鳳、大鑼山、觀音井、塔子坪19個行政村;下設86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仁和鎮下轄2個社區、11個行政村:仁和社區、長征社區、仁和村、佛爾岩村、中壩村、園峰村、白鶴嘴村、石峰村、仁同坪村、鐘家灣村、碑河村、五鳳村、觀音井村,鎮人民政府駐仁和社區仁和街26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仁和鎮境內大部為淺切割中山山地,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境內最高點位於獐子岩,海拔1543米;最低點位於游家河出口,海拔843米。
氣候
仁和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暖,雨熱同季,光照適中;多年平均氣溫16℃;無霜期年平均29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5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
自然災害
仁和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冰雹、季節性暴風雨、秋綿雨、低溫、霜凍等。
自然資源
2011年,仁和鎮有耕地1.2萬畝。
人口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總人口有17335人。總人口中,男性9140人,占52.7%;女性8195人,占47.3%;人口均為漢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84人。
截至2018年末,仁和鎮戶籍人口為16213人。
截至2019年末,仁和鎮戶籍人口為1611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仁和鎮財政總收入435萬元,比2010年增長4.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1萬元,比2010年增長15%;人均財政收入42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77元。
農業
仁和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仁和鎮生產糧食1.2萬噸。仁和鎮經濟作物以油菜、蔬菜為主。2011年,仁和鎮生豬飼養量5.2萬頭,年末存欄2.1萬頭;南江黃羊飼養量3.8萬隻,年末存欄1.7萬隻。
商貿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商業網點18個,職工25人。2011年,仁和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980萬元,比2010年增長1.8%;有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435萬元。
截至2018年末,仁和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2個。
截至2019年末,仁和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2個。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為1.3億元,比2010年增長23.1%;人均儲蓄7738元;各項貸款餘額250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幼稚園2所,在園幼兒218人,專任教師6人;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村小教學點4個,在校生987人,專任教師3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文化站1個,村(社區)有文化活動中心19個;圖書室13個,藏書3.6萬餘冊。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廣播電視站1個,村村通工程電視用戶2660戶,有線電視用戶數為0.12萬戶,入戶率31%。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衛生院1個;設病床8張,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2人,註冊護士1人。
社會保障
2011年,仁和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33戶,人數78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04戶,人數1931人;供養農村五保27人;農村醫療救助7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04人次,共支出6.4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3人;有社區服務設施2個,其中社區便民服務中心1個。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4958人,參保率52%。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有郵政網點2個,投遞點19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全年征訂報紙、期刊5000份(冊);有電信服務網點2個;固定移動網際網路用131戶。
交通
截至2011年末,仁和鎮村組公路支出365千米,公路通村率100%;有客運站2個,日發小型客運汽車20班次,日均客運量150餘人次。
歷史文化
仁和鎮因相傳清朝時,該地建有一山寨稱“人和寨”,寨碑記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援引“人和”之意,更名為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