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仁和鎮,仁和鎮-北京市順義區仁和鎮,仁和鎮-雲南省文山州馬關縣仁和鎮,優勢資源,基礎設施,風土人情,仁和鎮-湖南省寧遠縣仁和鎮,仁和鎮-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鎮,
仁和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仁和鎮
餘杭區仁和鎮仁和鎮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的西北部,南與良渚鎮接壤,東與塘棲鎮相鄰,西北與湖州市的德清縣交界,由原東塘、雲會、獐山三個鄉鎮於二00一年合併而成。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和東苕溪繞鎮而過,杭寧高速、塘良公路直穿我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獐山石礦資源得天獨厚,紡織、小五金、礦山機械及其他企業蓬勃發展。全鎮2005年工農業經濟總量為53.89億元,財政收入1.82億元,人均純收入8621元。
2001年8月餘杭區規劃調整,仁和鎮由原東塘鎮、獐山鎮、雲會鄉合併而成。全鎮現有區域面積75平方公里,轄18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萬餘人。
仁和鎮位於杭州市中心的北翼,距市中心僅17公里,水陸交通便利,杭寧高速公路、良塘公路、宣杭鐵路貫穿全境,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滬杭鐵路、滬杭甬高速公路、320國道近在咫尺,水路東連大運河,西接東苕溪,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方便快捷的交通條件,為仁和鎮的經濟騰飛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仁和鎮自古以來就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素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魚米之鄉的美譽,這裡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農民書畫蔚然成風;這裡有不少頗具江南水鄉特色的古橋遺蹟,有餘杭區最大的淡水湖泊——三白潭,總面積達1800多畝,風光旖旎、景色迷人;有500年前民族英雄于謙親手種植的普寧牡丹,國色天香,每年吸引著眾多的文人遊客。
自建鎮以來,仁和鎮工農經濟迅速發展,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鄉面貌變化顯著,一座靚麗的新城鎮已初展風姿。
仁和鎮-北京市順義區仁和鎮
仁和鎮仁和鎮位於北京市東北部30公里處,是順義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全鎮總面積60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3個居民小區。全鎮戶籍人口總數為36000人,其中農業人口28000人,非農業人口8000人;另有流動人口約40000人。
2007年,仁和鎮生產總值達22.3億元,較2006年同期增長20%;屬地財稅收入9.8億元,較2006年同期增長29%;地方財政收入2.6億元,較2006年增長55%;農民人均勞動所得9340元,較2006年同期增長8%。
仁和鎮位於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是順義區委區政府所在地,順應天時,義攬地利,東臨潮白河,西臨首都國際機場,101國道、六環路、京平快速路和京承鐵路穿境而過。鎮域面積60平方公里,總人口7.2萬。鎮域內經濟基礎雄厚、配套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優越,擁有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文教、醫療、商貿體系,氣候宜人、交通便利,經濟總量始終位於全區鄉鎮之首,是投資創業的熱土寶地。
仁和鎮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的指導思想,結合土地資源緊缺、建設型項目審批手續愈加嚴格的現狀,改平面拓展為立體發展,充分利用北汽有限、李爾岱摩斯、韓一汽車飾件、維益埃電氣等企業的凝結核作用,突出聚集效應,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充分利用優美的人居環境、優越的投資環境、優質的消費環境,吸引白領階層入駐仁和,大力發展消費型服務業;充分利用順鑫國際商務中心、博聯時代購物廣場、AMB大廈等商務樓資源,充分利用順美服裝、美姿服裝的品牌效用大力發展高端教育培訓業、金融業、
信息服務業、商業、旅遊、社區服務業,著力發展廣告、會展、新媒體、活動策劃、流行設計與時尚等
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知識型服務業。
金獅狂舞 魅力仁和仁和地區地勢平坦,水源豐富。農業生產以規模農場為主,實現了全過程的機械化,全面噴灌的霧狀農業成為本地區又一景觀。正在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發展設施農業、創匯農業、精品農業、加工農業、籽種農業、觀光旅遊農業,向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仁和地區鄉鎮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已形成種養、服裝、紡織、玩具、建築及建材、家俱、汽車製造及修理、醫藥、房地產開發、商業及服務業等初具規模的十大行業體系。擁有鎮村企業218家,主要產品2000餘種,其中,順美服裝、泛美服裝等出口創匯企業已經走出國門,邁向世界。
全鎮農村勞動力總計9700人,富餘勞動力582人,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願望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率達98%。仁和鎮充分考慮勞動力的個體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種類齊全的勞動職業技能培訓,年平均舉辦專門培訓班十餘個,傳遞各技術學校培訓信息數十次,每年接受培訓人數達兩千餘人。農民就業正向高端產業、高效企業、高薪崗位轉變。
仁和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很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全鎮有劇場7座,8套數字電影放映設備;文化社團組織2個,文藝演出團體3個,一個文學刊物。該鎮望泉寺文學社承辦北京文學節,並受到中央、市、區各級領導的關注。積極開展春聯比賽、合唱比賽、書畫攝影展、民間花會等活動。
仁和鎮體育基礎設施豐富,文化廣場25個(3萬平方米);籃球場地8個;足球場地6個;村級公園26個;各種活動室38個;大型的室內體育場館1個(即:臨河村桌球羽毛球館,4000平方米)。積極開展各種民眾體育活動,有
農民運動會、拔河、秧歌、籃球、桌球比賽等。
仁和鎮-雲南省文山州馬關縣仁和鎮
仁和鎮國小仁和鎮位於馬關縣南部,距縣城19公里。東接馬白鎮沙尾沖、文華、雨波、花枝格村委會和夾寒箐鎮布都老寨、新堡寨村委會,南鄰小壩子鎮半坡村委會和河口縣橋頭鄉,西與木廠鎮博車、水尾、底麻、堡堡寨村委會相連,北靠大栗樹鄉倮灑村委會。全鎮轄13個村民委員會,184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彝、回、瑤、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個民族,2005年年末共8036戶,33260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6.2%,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5.6%。國土面積191.54平方千米,有耕地45544畝,人均占有耕地1.45畝。仁和鎮交通便利,馬客路(馬關至客田)穿境而過,是通往紅河州河口縣的主要通道。
仁和名稱由來:二百年以前,該地住有幾戶壯族,後由外地遷來周、施、林姓等八戶漢族,隨著人口的陸續增加,村民認為有必要在此開街,進行集市貿易,互通有無。於是村裡的長者商量,要使新開的街子買賣興隆,興旺發達,必須以仁義和氣為宗旨,於是就將此地命名為仁和街。當時有人以“仁和”二字為首,寫聯作賀“仁壽同登九天開化,和光普照四海逢春”。每逢新春佳節,村民多以此聯張貼,互敬互勉。仁和是鎮政府駐地,1930年為馬關縣中心區轄地,1931年屬第一區轄地,1934年擴大鄉鎮時改稱永仁鄉,1950年為馬關四區,1969年改公社為區,1988年廢區改為鎮。
全鎮以農業為主,糧食主產稻穀、玉米、小麥。
經濟作物有烤菸、甘蔗、茶葉、蔬菜等,其中烤菸是全鎮的重要支柱產業;全鎮林業用地總計6068.2公頃,有林地面積3560.5公頃,未成林地188.6公頃,宜林荒山地218.3公頃,森林覆蓋率22.4%。為進一步發展仁和經濟,鎮黨委、政府確定的鎮域經濟發展思路為:以糧、路、水為基礎,煙、畜為支柱,三七、經濟林果為補充,改善投資環境,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勞務輸出步伐,推進農村脫貧致富進程。
仁和鎮地理條件優越。全鎮地形大致呈葫蘆形,北窄南寬。中部和北部多屬山區,地勢較高,東南邊緣屬河谷區。海拔在458米至1761.4米之間。北部有木臘河由西向東橫穿境內,東部、南部邊緣有咪湖河、響水河環繞。從仁和鎮南部的老嶺壩、白果、沙壩、膩坡、大嘎吉、阿峨村委會地勢由高到低,傾斜延伸至咪湖河、響水河,自然條件和農業分布垂直變化較為明顯,具有“立體農業”的特點。
優勢資源
仁和鎮地理條件優越。全鎮地形大致呈葫蘆形,北窄南寬。中部和北部多屬山區,地勢較高,東南邊緣屬河谷區。海拔在458米至1761.4米之間。北部有木臘河由西向東橫穿境內,東部、南部邊緣有咪湖河、響水河環繞。從仁和鎮南部的老嶺壩、白果、沙壩、膩坡、大嘎吉、阿峨村委會地勢由高到低,傾斜延伸至咪湖河、響水河,自然條件和農業分布垂直變化較為明顯,具有“立體農業”的特點。仁和、木臘、格灑村委會海拔較高、氣候溫涼,東南部河谷區氣溫高,濕度大,具有較大的熱區開發價值,可種植甘蔗、香蕉、鳳梨、荔枝等。中部溫涼地區可種植烤菸、三七,2005年種植烤菸5793畝,收購菸葉12680.6擔,實現菸農收入721.9萬元,實現財政稅收144.38萬元。
基礎設施
仁和鎮黨委、政府把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實踐“三個代表”的具體體現,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機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四年共投入扶貧資金578.2萬元,新修農田水利溝渠5條,全長10.5公里,維修溝渠87條,全長121公里。建小水窖1201口,實施管引工程78件,解決了13個村委會45個村民小組,1200戶4930人,2100頭(匹)大牲畜的飲水問題。新修鄉村公路68條,全長179公里,維修公路114條,全長334公里;建成花果山至大嘎吉彈石路,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實施“兩改一同價”工程,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用電條件,實現了99.99%的通電率,建沼氣池1781口,為實現農村電氣化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狠抓脫貧奔小康示範村建設,共投資385.1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20萬元,州縣配套資金83.76萬元,民眾集資143萬元,投工投勞折資38.39萬元),建成了阿峨新寨、白果、三村等8個脫貧奔小康示範村。受益民眾557戶2158人,進一步加大了對周邊村寨的輻射帶動作用,建成“馬關古月宏”養牛場,2006年計畫存欄牛80頭,建成雙龍潭、坪子上等養豬專業村6個。
風土人情
仁和鎮居住著漢、壯、苗、彝、回、瑤、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個民族,勤勞樸實的少數民族民眾在推動文明發展進步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阿峨新寨壯族民眾在勞動之餘創作的版畫,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普遍讚譽。1975年以來,當地壯族農民共創版畫作品千餘幅,其中有271幅應邀參加“大連民族畫展”,15戶參加文化部“群星獎”,分別榮獲“銅牌獎”、“優秀作品獎”、“佳作獎”和“榮譽獎”,部分作品被《雲南畫報》、《雲貴民兵》和《文山日報》等報刊選登。2000年,阿峨新寨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並榮獲“省級文明村”稱號。2003年3月,部分優秀作品在昆明展出,得到了國內外藝術家的高度評價和人民民眾的喜愛。2004年創作出至今為止最大的一幅反映壯族民族風情的版畫《故居》(長2.5米,寬0〉8米),2005年在縣文化館有關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創作出套色版畫,已創作作品32幅,自阿峨新寨農民版畫誕生以來,已創作作品1200幅。 苗族是全鎮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苗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苗族文化他們創作的蘆笙舞紙馬舞等
苗族舞蹈曾在文山州民族節暨馬關花山節開幕式上演出,2006年5月膩坡村委會由16人組成的蘆笙隊曾到丘北普者黑參加五一節慶祝活動演出表演,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當地民眾至今仍保留著過花山節的傳統習俗,每年正月期間,全鎮苗族民眾都要舉辦盛大的花山節,開展登山比賽,爬花桿、鬥雞、斗鳥、對山歌、舞蹈表演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各民族民眾都來參與,全鎮形成了各民族大團結的良好局面。
仁和鎮-湖南省寧遠縣仁和鎮
仁和鎮仁和鎮位於寧遠縣境中部,離縣城10公里。東靠禾亭鎮、保全鄉,南連舜陵鎮,西接中和鎮、棉花坪瑤族鄉,北鄰柏家坪鎮。鎮政府駐仁和村,轄仁和、牛尾塘、岩口洞、黃家洞、社福山、華石盤、周王家、陳普全、傘里洞、谷木洞、陳家、劉安仲、孫家鋪、尹家洞、陳安、鵝婆井、草子塘、銅崗腳、上徐家、下徐家、鯉魚塘、唐家、李家鋪、十甲、大元湖、古坪、堂皇、白馬、社旺、楓木鋪、馮石、大石洞、神背山、高家、環儀塘、馮谷均、大塘邊37個村。鎮沿用駐地仁和自然地名。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時,由原禾亭區的仁和鄉和李家鋪鄉合併組建仁和鎮。
全鎮總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1245.5公頃,8442戶,32196人。境內地形如反“7”字形。湘江支流舂陵河從鎮西部山嶺中穿山出谷,傾注仁和壩(中型水利工程),從壩兩側開渠引水,灌溉面積達540公頃,又可引永佳水庫水灌溉農田。境內交通便捷,永連公路貫穿全鎮,仁和至棉花坪、禾亭至仁和兩條公路在此匯聚,形成“十”字形交通網,各村均有公路相連。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薯類、蔬菜、烤菸等,尤其是烤菸生產,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每年優質煙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畝左右,產量約占全縣五分之一,烤菸年產值達1000餘萬元。鎮年
國內生產總值14000萬元,年財政收入435.9萬元。
仁和鎮自然條件優越,有仁和壩中型水庫一座,白馬、馮石、增家塘等小(二)型水庫三座,骨幹山塘20多口。交通十分便利,永連公路貫穿全境,仁禾、仁棉兩條公路在鎮政府所在地交匯,與永連公路形成“十”字型路網。
仁和鎮為寧遠縣最大的優質煙生產基地,年均種植面積467公頃。連續三年被永州市評為烤菸之鄉。又是九疑山兔養殖基地和全縣最大的仔兔和肉兔交易中心,年養殖和交易九疑山兔100萬餘只。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全鎮年產值100萬元以上的企業2家,20萬元的企業17家。有磚廠、石場、精石灰廠、池管廠、彩燈廠、表鏈廠、羽毛廠、鐵廠、塑膠廠。2003年,糧食總產量9530噸,交售菸葉1.83萬擔,實現菸葉特產稅153萬元,地方生產總值9598萬元,財政收入2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6元。
有中學1所,國小15所,在校學生4503人,其中小學生3205人,國小教職工136人;中學生1298人,中學教職工90人。鎮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12人,鄉村診所52所,從業人員120人。
仁和鎮-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鎮
岩神山仁和鎮位於攀枝花市西南部,是仁和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信息和通訊中心,距市中心15公里,渡仁西線和渡仁東線貫穿全境。東與金江接壤,西臨中壩鄉,南與總發鄉交界,北與前進鎮為鄰。境內分布三山兩河,海拔1108-1899米。境內以山區河谷壩地為主,屬南亞熱帶乾熱河谷氣候,年無霜期300天以上,具有日照強、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等特點。鎮轄4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有23個農業村民小組,76個居民小組。全鎮總戶數12372戶,總人口35737人,其中農業人口6765人,非農業人口28972人。全鎮幅員面積38.2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940畝,其中田2010畝,地930畝,人均占有耕地0.27畝。林地總面積3819公頃,林地2174公頃,有林地418公頃,森林覆蓋率38.38%。
基礎設施
境內有大型集貿市場2個,小型市場2個,市場規模達37943平方米;
農業基礎設施完善,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東南西北幹道形成網路。隨著炳仁線、雅攀、攀永高速公路的開通,仁和鎮將成為南達昆明,北達成都的交通要道。境內有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國小5所,學生教育率、升學率均達100%;有市級醫院2所,區級醫院1所,村甲級衛生站6個,敬老院1所,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村村通廣播、電視、電話,電視普及率96%,電話普及率60%以上。
資源
1、境內的岩神山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著各方遊客,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2、隨著勝利水庫支斗渠的建成並投入使用,10000畝林果地水源得以保證;
3、隨著城市整體規劃由4.2平方公里調整為15平方公里,現正加緊對小區城鎮建設的開發和投資力度;
4、仁和鎮四面青山環繞,污染小、空氣清新,具有攀枝花市後花園的美稱,是居家住宅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