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鎮中心學校

仁和鎮中心學校始建於1912年,位於馬關縣南部,距縣城19公里,距馬關縣民間藝術之鄉的發源地阿峨新寨7公里,屬於典型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和鎮中心學校
  • 地點:仁和鎮
  • 性質:私有
  • 職能:學校 
  • 建立時間:1912年
地理環境,學校簡介,下屬學校,阿峨國小,老格木國小,白果國小,格灑國小,木臘國小,膩坡國小,三村國小,

地理環境

校區轄17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彝、回、瑤、傣、布依、蒙古9種民族,共有1031 戶、總人口5786人,其中農業人口4176人,占總人口的72% ;少數民族1146人,占總人口的27%。海拔在458米至1761.4米之間,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7℃,全年無霜期330天以上,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180元。

學校簡介

截至2011年5月有教學班17個,在校生537人,其中女生294人,少數民族學生227人,占學生總人數的42% ;教職工41人。學校占地面積38畝,建築面積3787平方米。學校以“兩基迎國檢”為契機,堅持以育人為本,實施科教興國的方針,認真落實素質教育,加強教育現代化管理,學校的辦學條件等到了較大改善,教學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十二五”期間,仁和鎮中心學校將按照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校點布局規劃撤併部分村完小,把鎮中心學校建設成為擁有在校學生1500名,學校占地面積45畝的“校園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教師素質優秀,教學質量優良,學生習慣良好,學生品質高尚”的現代化學校。
仁和鎮中心學校仁和鎮中心學校

下屬學校

阿峨國小、老格木國小、白果國小、格灑國小、木臘國小、膩坡國小、三村國小

阿峨國小

阿峨村委會位於仁和鎮東南部,距仁和鎮政府7公里,距縣城15公里,國土面積12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是馬關縣民間藝術之鄉的發源地,阿峨版畫聞名國內外。居住著漢、壯、苗、彝、回、瑤、傣、白、布依、9種民族,總人口2361人,其中農業人口2350,占總人口的99.54% ;少數民族1747人,占總人口的74%。海拔在458米至1761.4米之間,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7℃,全年無霜期330天以上。全鎮共有耕地3112畝,人均占有耕地1.65畝,2008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345元,實現農民人均有糧319公斤。阿峨國小現有教學班7 個,在校學生144人,其中女生68人,少數民族學生127人,占學生總人數的88.19% ;教職工11人。學前班一個,學生25人。

老格木國小

老格木國小折舊搬遷新建於1996年,位於仁文公路旁,距仁和鎮人民政府所在地6公里,交通方便。學校占地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65餘平方米,現有6個教學班(含學前班),在校學生82人,教師8人,國小高級教師2人,具有本科學歷2人,專科學歷6人,學歷達標率100%。學校緊緊圍繞“辦學條件標準化、教育思想現代化、學校管理規範化、學生素質優良化”的目標,堅持“質量立校、科研興校、創新強校”的思想,積極構建學習型組織,打造研究型教師,全體教師務實創新,積極投身教研教改。
老格木國小 校園一角老格木國小 校園一角

白果國小

仁和鎮白果國小始建於1956年白果一村中,1976年遷至現址,位於仁和鎮政府南部7公理處,距縣城26公里,屬於典型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校區轄12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彝、傣、蒙古等多種民族,共有397 戶、總人口1845人,其中農業人口1843人,少數民族1126人。海拔在458米至1200.4米之間,年降雨量1250毫米,年平均氣溫18℃,全年無霜期340天以上。現有教學班7個,在校生114人,其中女生53人,少數民族學生97人;教師10人。學校占地面積2266平方米,建築面積770平方米。
白果國小白果國小

格灑國小

格灑國小位於仁和鎮北部地區,距仁和鎮17公里,海拔1500米,轄13個自然村,居住著漢、壯、彝、苗、蒙等民族,共590餘戶,總人口2300餘人。格灑國小位於格灑一、二村中心,屬村委會一級完小,校園總面積為20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938平方米,校園活動場地為600平方米。現有學生113人,主要來源於全村委會13個村小組,共有6個教學班。有專任教師8人,其中女教師3人,教師合格率為100。1997年10月,在上海松江區人民的鼎立資助下,修建改造了該校多年失修的危房22間,總投資12.4萬元,全村委會幹部民眾捐資、投工、獻料4.4萬元。現有房子三幢,廁所一個,校門一道,圍牆100米。2008年5月,在全縣排危工程中,該校又在原有校舍的基礎上,拆除原有危房6間,新建教學樓一幢,總投資29.3萬元,於2008年9月完工交付使用,使該校的校舍建築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達到了國家相關要求,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格灑國小格灑國小

木臘國小

木臘村中心國小,位於馬關縣仁和鎮西北的貧困山區,是一所村級全日制公辦國小,轄22個村民小組,750戶人家,3270個人口,現有7個教學班,(含學前班)在校學生117人,教職工11人,校舍建築面積2049平方米。
木臘村中心國小木臘村中心國小
木臘村中心國小原名木臘國小,建於1917年,校址在木臘街腳的老廟裡,由教師龍懷三任教。1952年由何良星校長將學校遷到現在的地點,當時只有三間正房和左右各兩間小耳房。1963年由楊光躍任校長並將正房擴建為7間。1977年由駱發興任校長,又將正房擴建為13間。1984年由唐育珍校長又將正房擴建為16間。1996年在仁和鎮中心校校長羅福恩和木臘學校校長月永福的組持下在後操場擴建14間石木結構的房子,基本解決了該校的硬體問題。1998年,該校被列為“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項目學校,在上海東方國際集團和地方人民政府的投資下,於1998年6月開工,1998年10月俊工交付使用,完成建築面積787平方米的磚混三層教學大樓,總投資47.9萬元人民幣。
2010年,該校又被列為全國中國小校舍安全項目學校,由中央財政撥款25萬元人民幣,於2010年4月開工,2010年8月俊工,建築了338平方米的綜合樓。該校自1917年開辦以來,越辦越興旺,教職工總數和學生總數逐年增多,1968年還增設了國中班,1992年又增設了學前班。辦學效益較好,教學質量較高,恢復考升學制度以來,該校有許多名國中生被各類中等專業學校錄取,被高中和其他職業學校錄取的人數也不少。
木臘村中心國小自開辦以來,多次受到上級黨委和人民政府的表彰。1985年被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先進集體;”1994年又被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先進集體;”2001年5月,被共青團仁和鎮團委授予“優秀團支部;”2003年1月在學校工作年終考核中獲得仁和中心校“年終考核三等獎”。

膩坡國小

膩坡國小是膩坡村委會各自然村小組的中心,始建於一九二五年。校址幾經搬遷,搬到現在的校址——距村委會500米的小山堡上。戰爭年代,部分師生投身革命洪流。解放後,成為公辦學校。隨著歷史推移,學校發展,一九六七年附設國中班,一九七六年國中分出後即為現在的完小。
膩坡國小膩坡國小
膩坡國小現有7個教學班,有200名學生,學生來自所屬的各個村民小組。入學率達成100%;鞏固率達98.75%;各項軟體指標達到“普六”要求。全校有教師10人;臨時工友1人;國小高級教師7人;國小一級教師3人;大學本科學歷1人;大學專科學歷5人;中專學歷3人;高中學歷1人;學校占地6畝,建築面積816平方米。全部為磚木結構。具備了“一無”、“兩有”、“三室”。硬體初具規模

三村國小

三村是仁和鎮唯一的彝族村委會,村委會唯一的一所完小。三村國小現有教師9人,5個教學班(未含學前班),在校生111人,其中女生48人,占43%少數民族85人,占77%。
三村國小三村國小
三村國小始建於1946年,原校址是三村的一所寺廟,當時只有一個教師,十幾個學生。由於寺廟破爛,1950年搬到私人家裡上課。1956年重新建蓋了一所初小,學生數發展到了30多人,隨著社會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學生數逐步增多。1960年和1973年先後增建了部分校舍,但校舍仍然十分緊缺。直到1998年,由於校舍校舍破爛分散,學校管理困難,外界干擾大等原因,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一度下滑,為最佳化教育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縣、鎮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決定重新建蓋三村國小。在松江區黨委政府和松江人民的關心支持下,縣各級黨委部門高度重視,民眾積極集資獻料,總投資21萬元,建成了三村松江希望國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