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技術互動的適應性觀點:認知工程和人機互動的方法及模型》是2016年7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亞歷克斯(Alex Kirlik)。
書籍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書籍信息
書名人-技術互動的適應性觀點:認知工程和人機互動的方法及模型
書號978-7-118-10934-4
作者(美)亞歷克斯(Alex Kirlik)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譯者張宜靜等
版次1版1次
開本16
裝幀平裝
出版基金
頁數370
字數454
中圖分類TB18
叢書名人因工程學叢書
定價89.00
內容簡介
這本書從適應性角度來分析人-技術互動中的實踐和社會問題:行為和認知是怎樣適應或不適應一個由工具和技術作為中介的環境的要求和機會?書中大量引用了Brunswik這位社會生態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先驅的工作,以及Brunswik思想現代延伸,包括Hammond的社會判定理論,Gigerenzer的生態學關係和Aderson的合理性分析。書中各章提供了各種定量的計算模型和方法,以用於研究人類如何與日益增長的技術達成妥協,還提供了關於通過設計、訓練和其他干預方式來支持認知和績效的深刻見解。翻譯工作歷經初譯、二譯和校對才得以完成。參加翻譯工作的主要是中國航天員中心的同仁和研究生,後期中科院心理所的老師和研究生也參與進來。
目錄
Ⅰ背景與動機
第1章認知工程:走向可行的心智概念
1.1可行的心智概念
1.1.1生態學或系統的觀點
1.1.2適應功能性觀點
1.1.3接受不確定性
1.1.4接受代表性
1.1.5形式化的觀點
1.1.6問題解決的觀點
1.2結論
參考文獻
第2章Brunswik理論及方法介紹
2.1Brunswik機率功能主義的基本觀點
2.1.1功能主義
2.1.2替代性功能
2.1.3蓋然論
2.1.4代表性設計
2.2社會判斷理論的發展
2.2.1透鏡模型等式
2.2.2個體學習
2.2.3人際衝突與人際學習
2.3Brunswik學派基本原理的進一步套用和擴展
2.3.1動態任務和時間壓力
2.3.2宏中介:遠焦點和中樞焦點之間的近端和外周中介模式的總體特徵
2.3.3微中介:認知過程的分解
2.3.4觀點回顧
2.4總結
參考文獻
Ⅱ技術界面
引言
第3章動態判斷任務中的知識與執行
3.1前言
3.2建模方法的選擇
3.3知識與執行
3.4實驗
3.4.1代表性設計
3.4.2實驗室模擬
3.4.3實驗步驟
3.4.4數據收集
3.5建模與分析
3.5.1動態性與互動性:建模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3.5.2回歸模型
3.6結果
3.6.1線性模型檢驗
3.6.2透鏡模型結果
3.6.3總結
3.7討論
參考文獻
第4章計算機顯示和時間壓力對分散式團隊績效的影響
4.1前言
4.2Brunswik學派理論和透鏡模型等式
4.3實驗
4.3.1假設
4.3.2被試
4.3.3任務
4.3.4實驗設備
4.3.5實驗條件
4.3.6實驗設計
4.3.7實驗步驟
4.3.8因變數
4.3.9結果
4.4討論
參考文獻
第5章通過注意引導和診斷輔助來支持情境評估:增強顯示對
提高判斷技能的助益與代價
5.1前言
5.2背景:自動化和人類績效
5.2.1自動化的分類
5.2.2第1階段的自動化
5.2.3第2階段的自動化
5.3研究內容
5.4實驗1
5.4.1被試
5.4.2材料
5.4.3實驗步驟
5.5實驗1:結果
5.5.1技能評分
5.5.2以技能評分測量判斷質量
5.5.3技能評分的Murphy分解法
5.5.4建模
5.6實驗1:討論
5.7實驗2
5.7.1被試
5.7.2材料
5.7.3實驗步驟
5.8實驗2:結果
5.8.1技能評分分析
5.8.2失效實驗分析
5.9實驗2:討論
5.10綜合討論
參考文獻
第6章多元透鏡模型在故障診斷研究中的套用
6.1前言
6.1.1綜述
6.1.2背景
6.1.3透鏡模型:關於狀態識別判斷的另一種建模方法
6.1.4研究目標
6.2判斷環境
6.2.1過程控制環境
6.2.2故障試驗設計
6.3判斷過程建模
6.3.1線索選擇
6.3.2故障與判斷描述
6.4靈敏度分析
6.5實驗結果
6.5.1數據收集
6.5.2診斷表現
6.5.3透鏡模型分析
6.6深入分析
6.7討論與結論
6.7.1模型局限性及未來研究方向
6.7.2對訓練和設計的啟示
參考文獻
Ⅲ自動化與決策輔助
引言
第7章測量人類判斷和預警系統之間的匹配度:一項關於航空碰撞
檢測的研究
7.1前言
7.1.1目的
7.1.2測量方法的必備能力
7.1.3背景:多系統透鏡建模分析
7.1.4近距離平行進近過程中的飛機碰撞檢測
7.2方法
7.2.1實驗任務
7.2.2被試
7.2.3實驗設計
7.2.4因變數
7.3結果
7.3.1數據採集
7.3.2建立關於被試及其他算法判斷的線性模型
7.3.3透鏡模型參數分析
7.3.4預警算法效應、顯示界面效應及被試效應分析
7.4討論
7.4.1對實踐和設計的啟示
7.5結論
參考文獻
第8章信任、自動化和反饋:一種整合性研究方法
8.1前言
8.2認知反饋:透鏡模型結果的套用
8.2.1多人判斷系統和信任度
8.3理論模型
8.4模型套用與實證發現
8.5結論和啟示
參考文獻
第9章人-自動化互動中的判斷學習:增強人類與自動判斷系統的
互動
9.1前言
9.2人-自動化系統互動中的學習
9.2.1第一階段:訓練
9.2.2第二階段:互動式學習
9.2.3第三階段:預測
9.2.4HAJL測量方法
9.3方法
9.3.1實驗任務:飛機衝突預測
9.3.2實驗步驟
9.3.3被試和設備
9.3.4實驗場景
9.3.5自變數與實驗設計
9.3.6因變數與判斷分析方法
9.4結果
9.4.1個案分析的代表性結果
9.4.2一般分析結果
9.5結論
參考文獻
Ⅳ補償建模的替代方法
引言
參考文獻
第10章從判斷數據推導快速節儉啟發式
10.1前言
10.2補償型和非補償型判斷策略
10.3歸納法:一種非補償型的方法
10.3.1非補償型歸納學習的方法
10.4基於遺傳的策略捕捉技術
10.4.1表達式
10.4.2快速節儉啟發式的表達
10.4.3表達方法說明
10.4.4有限理性
10.4.5適應度評估
10.4.6適應度各維度的數學表示
10.5GBPC技術的實證評估
10.5.1GBPC的實證評估的一般問題
10.5.2主動型信息數據集的編碼
10.5.3主動型信息使用的GBPC分析
10.5.4被動型信息使用的建模:錯誤傾向分析
10.6討論
參考文獻
第11章訓練:一種模糊透鏡的視角
11.1實驗1
11.1.1材料和方法
11.1.2結果
11.1.3結論
11.2實驗2
11.2.1材料和方法
11.2.2結果
11.2.3結論
11.3討論
參考文獻
第12章實現連貫性:遇到技術系統中的新認知需求
12.1前言
12.2連貫性真是必需的嗎
12.3診斷“哥倫比亞”號災難:連貫性難題
12.4連貫性的測量方法
12.4.1數學連貫性:最佳度量
12.5先進技術環境中影響連貫性的因素
12.5.1技術環境的特徵
12.5.2時間壓力
12.6人類決策者的特徵
12.6.1風險評估
12.6.2專業知識
12.7總結:高科技環境中連貫性和一致性的實現
參考文獻
Ⅴ進入實地研究:行動中的代償功能
引言
第13章什麼使得替代功能運轉?探索人與技術互動的幾何學
13.1前言
13.2替代功能亦稱“目的性行為”
13.3商業飛行中人-自動化互動的實地研究
13.3.1分析、可視化和解釋
13.4什麼樣的環境支持替代功能?
13.4.1物理空間
13.4.2技術空間
13.4.3心理空間
13.5生態連續性:替代功能的關鍵資源
13.5.1連續空間的獨特優勢
13.6對人自動化互動設計的啟示
13.7在系統設計中確保連貫性
13.8探索人-技術互動的幾何學:具體例子
13.8.1人行橫道信號
13.8.2交通信號燈
13.8.3自動著陸系統
13.8.4經驗教訓
13.9結論
參考文獻
13.9結論
參考文獻
第14章認識現代航空駕駛艙中適應性行為的決定性因素
14.1前言
14.2早期工作
14.3環境的測量維度:ATC許可
14.3.1被試
14.3.2儀器
14.3.3過程
14.3.4結果
14.4環境的測量維度:飛行控制資源
14.4.1手動飛行控制
14.4.2自動駕駛儀
14.4.3自動駕駛儀(飛行指揮儀)
14.4.4FMC
14.4.5FMC(飛行指揮儀)
14.4.6飛行控制資源分析
14.5對環境測量維度的可預測適應性
14.5.1許可類型
14.5.2可預見性
14.5.3時間限制
14.5.4每個扇區的許可數量
14.5.5同一時刻簽發的許可數量
14.6飛行員問題解決行為的記錄
14.6.1被試
14.6.2程式
14.6.3結果
14.6.4討論
14.7結論
參考文獻
第15章抽象情境化行動:認知建模和界面設計的啟示
15.1前言
15.2抽象出流暢的實踐
15.3快餐烹飪的實地研究
15.4情境行為建模:一種功能方法
15.4.1約束和潛在約束
15.4.2環境建模方法
15.4.3超越被動適應
15.4.4變數類型的一種存在形式
15.4.5數學模型
15.5烹飪案例的分析和建模
15.5.1仿真與熵分析
15.5.2結果
15.5.3必要變異和外部模型
15.5.4烹飪例子中必要變異
15.6討論
參考文獻
Ⅵ生態分析與計算認知建模相遇
引言
參考文獻
第16章發生融合的認知和生態分析
16.1前言
16.2開始融合的關鍵
16.2.1具身認知
16.2.2認知架構
16.2.3互動行為中的軟約束
16.3定義功能任務環境
16.3.1互動密集型和記憶密集型策略中的軟約束
16.3.2探索活躍用戶悖論:非對稱傳輸可能產生穩定的次優
績效
16.3.3沒有收益的成本:區分阻礙達成最優績效認知和生態
限制
16.3.4總結沒有效益的成本
16.3.5研究總結
16.4總結
參考文獻
第17章在全球資訊網上使用近端信息線索搜尋遠端信息
17.1前言
17.2網路結構的角度
17.2.1任務環境和信息環境
17.2.2機率本質
17.2.3信息搜尋的透鏡模型框架
17.2.4話題區塊和收益遞減
17.3信息氣味理論
17.3.1對基於記憶預測遠端特徵的貝葉斯分析
17.3.2用貝葉斯理性分析描繪擴散激活
17.3.3關聯強度的學習
17.3.4隨機效用模型
17.3.5有關擴散激活的效用和選擇機率
17.4一個網路用戶的試驗研究
17.4.1結果
17.5SNIF-ACT架構
17.5.1效用與選擇:信息氣味的角色
17.6綜合討論
參考文獻
第18章千克亦關鍵:理性分析、生態理性、互動認知/行為的閉環模型
18.1前言
18.2理論背景和方法
18.2.1在適應性行為建模中的弱“融合”與強“融合”
18.2.2互動行為的三元組
18.3飛機滑行中的適應性行為和錯誤
18.3.1錯誤的系統觀點所帶來的挑戰
18.4仿真、實驗和數據收集
18.4.1T-NASA2數據集
18.5構造關於滑行績效的ACT-R模型
18.5.1模型範圍
18.5.2模型環境
18.5.3對飛行員的背景知識進行建模
18.5.4任務分析和知識工程
18.6生態分析:識別滑行決策啟發法
18.6.1對動態決策模型的動力學描述
18.7實證證據
18.7.1決策啟發式依賴的總體證據
18.7.2決策啟發式依賴的局部證據
18.7.3小結
18.8結論
18.9討論
參考文獻
Ⅶ反思和未來方向
第19章從判斷決策研究視角的反思
19.1HTI/JDM的合作
19.2理論建設
19.3代表性設計和時間常量
19.4行動
19.5結論
參考文獻
第20章來自認知工程和人因學的反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