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是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76年。
該書以抒情詩般優美的筆調,展示了人類與其生存環境(即“大地母親”)的相互關係,描述了人類文明的起源、發展、相互交往和彼此融合的全過程,系統介紹了蘇美爾—阿卡德文明、法老埃及文明,敘利亞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安第斯文明、拜占廷文明等區域文明類型,時間跨度上起約50萬年前人類形成,下迄20世紀70年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
- 外文名稱:Mankind and mother earth:a narrative history of the world
- 創作年代:1973年
- 作者:【英】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
- 類別:歷史學
- 首版時間:1976年
- 字數:706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在這部人類文明通史中,湯因比試圖根據《歷史研究》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以敘述形式巨觀描述整個人類的歷史。他敘述了蘇美爾一阿卡德文明、埃及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等幾大文明,並在最後論述了逐漸聯結起來的人類文明。
這本書並沒有使用較為細緻的地理資料,而是從過去2500萬年前人類的降生,以時間的次序探討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及因此而產生的生物圈。
湯因比把人類的誕生之地和生存環境的生物圈比喻為人類的大地母親。他以人類和大地母親的相互關係為背景,描述了人類的降生、人類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文明類型的發展和相互交往的過程。全書以生物圈關係為背景,對人類歷史作了一個氣勢恢弘的巨觀鳥瞰。貫穿全書主題的是人和生物圈關係的變化,這些變化的最終結果已經構成對今天人類生存的嚴峻挑戰,並迫使人類在歷史轉折的重大關頭作出自己的選擇。
作品目錄
第01章 自然現象之謎 | 第42章 公元4-5世紀來自歐亞大平原的匈奴衝擊波 |
第02章 生物圈 | |
第03章 人類的降生 | 第44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395-634年) |
第04章 文明中心 | 第45章 基督教會的建立與分裂(312-657年) |
第05章 技術革命(約公元前7萬年/4萬年-前3000年) | 第46章 印度文明(490-647年) |
第47章 中國的政治分裂和她對佛教的容納(220-589年) | |
第48章 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約300-900年) | |
第49章 先知和政治家穆罕默德(約570-632年) | |
第09章 法老埃及(約公元前3000-前2181年) | 第50章 伊斯蘭教國家的擴張(633-750年) |
第10章 世界的地平線(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 | 第51章 東羅馬帝國的復興(628-726年) |
第11章 舊大陸文明中心(約公元前2140-前1730年) | 第5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634-756年) |
第12章 馬的馴化與歐亞草原遊牧生活的創造 | 第53章 東亞(589-763年) |
第13章 區域文明之間的相互關係(約公元前1730-前1250年) | 第54章 伊斯蘭教世界(750-945年) |
第14章 舊大陸的民族大遷徙(約公元前1250-前950年) | 第55章 拜占庭文明(726-927/928年) |
第15章 中美洲“奧爾梅克”文明的出現 | 第56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756-911年) |
第16章 蘇美爾-阿卡德世界與埃及(約公元前950-前745年) | 第57章 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崛起(793-1000年) |
第17章 敘利亞文明(約公元前1191-前745年) | 第58章 印度和東南亞(647-1202年) |
第18章 希臘文明(約公元前1050-前750年) | 第59章 東亞(763-1126年) |
第19章 印度文明(約公元前1000-前600年) | 第60章 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約900-1428年) |
第20章 中國文明(公元前1027-前506年) | 第61章 伊斯蘭教世界(945-1110年) |
第21章 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約公元前800-前40O年) | 第62章 拜占庭世界(927/928-1071年) |
第22章 亞述軍國主義的最後一搏與同時期歐亞大平原上的異軍突起 | 第63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911-1099年) |
第23章 亞述軍國主義的災難性後果(公元前605-前522年) | 第64章 伊斯蘭教世界(1110――1291年) |
第24章 希臘文明(約公元前750-前507年) | 第65章 拜占庭世界(1071-1240年) |
第25章 開啟精神生活的新里程(約公元前600-前480年) | 第66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1099-1321年) |
第26章 第一波斯帝國(約公元前550-前330年) | 第67章 東亞(1126-1281年) |
第27章 第一波斯帝國與希臘世界的對抗(公元前499-前330年) | 第68章 蒙古人和他們的後繼者 |
第28章 希臘文明的文化成就(公元前478-前338年) | 第69章 伊斯蘭教世界(1291年-1555年) |
第29章 亞歷山大征服第一波斯帝國的政治後果(公元前329-前221年) | 第70章 東正教世界(1240-1556年) |
第30章 希臘文明的發展與傳播(公元前334-前221年) | 第71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1321-1563年) |
第31章 中國的戰國時代(公元前506-前221年) | 第72章 東南亞(1190-1511年) |
第32章 中國的百家爭鳴公元前506-前221年) | 第73章 東亞(1281-1644年) |
第33章 印度文明(約公元前600-前200年) | 第74章 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1428-1519年) |
第34章 爭奪地中海西部地區霸權的鬥爭(約公元前600-前221年) | 第75章 人類文明世界的聯接(1405-1652年) |
第35章 中國的秦帝國和西漢帝國(公元前221-公元9年) | 第76章 西方文明(1563-1763年) |
第77章 東正教世界(1556-1768年) | |
第78章 伊斯蘭教世界(1555-1768年) | |
第79章 東亞(1644-1839年) | |
第39章 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約公元前400-公元300年) | 第80章 生物圈(1763-1871年) |
第40章 舊大陸文明中心的西端(220-395年) | 第81章 生物圈(1871-1973年) |
第41章 印度文明(約224-490年) | 第82章 撫今追昔,以史為鑑(1973年) |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20世紀以來,由於人類頑固地堅信其支配自然的無限能力,而毫不節制地對生物圈瘋狂開發,其結果是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僅以美國的一些地方為例,西部殘存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盡,許多地區50%的居民住在空氣污染超標的環境之中,99%的有毒垃圾正污染著供水源。另據聯合國的報告,非洲至1950年以來已經喪失了23%的森林、喜瑪拉雅山分水嶺喪失了40%。1960年以來,中美洲有30%的森林遭到破壞。據報告,前捷克和斯洛伐克,占全國28%的河流已沒有魚類生存,70%的河流被嚴重污染。波蘭政府已經宣布有5個位於西里西亞工業區的村莊由於污染已不適宜人們居住。正是對人類災難的苦覺,迫使湯因比作出了嚴肅的思考:人類文明的性質怎樣,人類將往何處去。從而創作了《人類與大地母親》。
學術背景
以巨觀的眼光對歷史作整體考察,是湯因比歷史哲學的出發點,也是他一以貫之的態度。早在20世紀20年代寫作《歷史研究》的時候他就反對把歷史研究的範圍局限於某一個國家或某一時代;在他看來,國別史和斷代史的研究不可能真實的反映出人類歷史的面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將研究的方法順序顛倒過來。將僅僅羅列歷史事實的編年體轉變為將人類歷史的各方面融合一體,然後逐一進行比較。
到了晚年,湯因比仍然抱著同樣的態度,因而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創作《人類與大地母親》時,就選擇什麼樣的表達方式,他毫不猶豫地說:“到1973年,人們迫切需要對歷史進行一次綜合的考察”,“我總是試圖抓住這種機會進行全景式的考察”。該書著於1973年。1976年,在湯因比逝世後不久,牛津大學出版社將湯因比的手稿出版,以表達對湯因比漫長學術生涯的紀念。
作品思想
湯因比指出,生物圈這個新詞是科學知識和物質力量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的產物。生物圈是指包裹著這顆行星——地球表面的這層陸地、水和空氣。它是人類和所有生物惟一的棲身之地。生物圈的進化導致了一系列上升著的物種的出現。在人類出現之前,每一物種都在與其他物種的競爭及合作關係中生存。人類之前的生物物種,沒有哪一個能夠獲得推翻生物圈自我協調、巧妙平衡的力量,早在它們要去攪亂所有生命物種遵循的自然節奏之前,它們就已經被這種自然節奏的作用消滅了。生物圈比它的任何前人類的居民都更加強大有力。
人類也是生命之樹的一支,是大地母親生育的孩子之一。他也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物種一樣,其生存依賴於同生物圈血肉相依的聯繫,也必須服從自然法則。然而,人類是大地母親最強有力和最不可思議的孩子。其不可思議處就在於,人類是身心合一的生物。人類既活動於有限的物質世界,又具有精神世界的家園。因此,人類一方面追求控制環境,另一方面又希望在精神上掌握自身。人類由於同時生活在生物圈和精神世界,這種兩棲動物的身份,使他無法一心一意地追求其中的任何一個目標,從而導致了人在謀求財富和權力或者追求道德和精神完善方面的深刻矛盾。大地母親產生出這樣不可思議的孩子,產生了母子之間新的相互關係,這種關係有別於生物圈與其他生命物種的關係。
湯因比認為,人類和他的大地母親的關係在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中是變化著的。在幾百萬年前,當一個人和動物將一塊石頭打製成順手工具的時候,這個歷史性的舉動已經表明:總有那么一天,人類將不僅影響環境和改變生物圈,而且還要將它置於自己的支配和控制之下。但是,人類控制生物圈的潛在能力變為現實的發展卻是很緩慢的。在距今七萬或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才開始了速度不斷加快的技術革命。這一時期,人類至少做出了三種開創性的發明:狗的馴化、弓箭的製造、繪畫和仿製人類的形體。在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進入了磨製工具的“新石器時代”,通過馴化許多動植物而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同時還發明了紡織和制陶。農業文明是迄今最重要的發明,它是使人類技術力量的發展與保護生物圈的福利相協調的手段,這種福利是人類和所有物種獲得生存的條件。它為所有技術進步包括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也為迄今為止曾經產生和消亡了的許多偉大的地區文明奠定了基礎。如蘇美爾文明、法老埃及文明、敘利亞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中美洲文明和安第斯文明等。不過,人類在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不久,還發明了冶金術。冶金術被發明之後,人類的技術能力開始對大自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通過勘探、採掘、冶煉和鍛造,開始了對不可再生性資源的榨取,並且隨之而來還帶來了環境污染。雖然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已經給生物圈造成了創傷,但限於那時的技術能力,人類對自然的損害還是局部的。在大規模地把非生物的自然物理能用於機器之前,人類還不具有把生物圈破壞到山窮水盡的地步的力量,人類還無法超越生物圈提供的生存空間的限制。湯因比認為,英國工業革命打破了生物圈力量的平衡,使人類與生物圈的關係發生了顛倒。人類開始真正成為生物圈的主宰。那些掀起工業革命的企業家的動機是貪慾。以貪慾為動機的西方國家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物質增長的目的,系統地研究和動用科學技術,開展了全面征服自然界的戰爭。到20世紀70年代,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後果已經表明,他與自然界正處於一種尖銳對抗和劇烈衝突的戰爭狀態,生物圈正處於人類弒母行為的威脅之中。但是,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夠作為生命的棲身之地,人類就將遭到種屬滅絕的命運,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也將遭受這種命運。
作品評價
作家高建群: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人類與大地母親》,是一本敘述體的世界歷史,作者以獨特眼光,對世界歷史進行全景式考察,把人類各主要文明版塊的發生、發展,把那些互相碰撞,那些盛極而衰,都寫出來了。此書問世已四十餘年了,但書中那種開闊的視角,那種個性化極強的表述,相信會給人很多啟發。
作者簡介
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生於1889年4月14日,卒於1975年10月22日。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畢業,曾任該校研究員(1912-1915);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曾在英國外交部情報部工作(1918);戰後作為英國代表團的成員出席過巴黎和會(1919);二十年代先後擔任過倫敦大學教授(1924)、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部長(1925)、倫敦大學國際關係史教授;二次大戰時期曾任英國外交部調查部長(1943-1946);後任倫敦皇家國際事務學會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