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態環境(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1996年公布的園林學名詞,出自《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名詞》第一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類生態環境
- 外文名: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所屬學科:園林學
- 公布時間:1996年
人類生態環境(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1996年公布的園林學名詞,出自《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名詞》第一版。
人類環境泛指人類生活的環境,人類環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過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綜合體。(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內容 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漫長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適合人類...
作為科學概念的”環境“一詞,目前主要被用於兩個方面:一是指狹義生態學所指的生物體的生存環境;二是指地理學、人類生態學、環境科學和地球系統科學所說的人類環境。按前一概念,環境指生物體周圍的其他生物和無機自然界,它們與作為...
環境分類 通常按環境的屬性,將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通俗地說,是指未經過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環境,是客觀存在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按環境要素又可分為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
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分類 生態環境問題一般可以分為3類:(一)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主要包括生物物種銳減、水土流失、...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由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的範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複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
人類生態環境 人類生態環境(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1996年公布的園林學名詞,出自《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名詞》第一版。公布時間 1996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建築園林城市規劃名詞》第一版。
生態環境現狀(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人們生活環境的狀況,主要有水土流失,垃圾污染,大氣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是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係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複合生態...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
因為綠色既是生命與健康的象徵,也是文明與環保的標誌,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基色。如果沒有了綠色,就會威脅到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地球也將面臨物種滅絕。所以,攜手共存“綠色資本”,已成為世界各國應對生態危機的共識和責任。儲存...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隨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長而擴大加深。在採集、狩獵時期,人類直接從生物界取得衣食等生活資料。那時儘管人能製造工具,較之其他動物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畢竟處於原始狀態,且人口總數少,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只是...
如:火山活動,地震、風暴、海嘯等產生的自然災害,因環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質產生的放射病等。另一類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或...
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誌性起點。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人類環境大會”,為人類和國際環境保護事業樹起了第一塊里程碑。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保護環境的...
生態危機是指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威脅的現象。是生態失調的惡性發展結果。主要由人類盲目和過度的生產活動所引起。生態危機一旦形成,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恢復。現象簡介 生態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指生態系統的一...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在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時期,人類主要靠天吃飯,改造客觀自然的能力非常弱,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和影響微乎其微。而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的能力和範圍不斷擴大,改造客觀...
人類生態系統是居民與生存環境相互作用的網路結構。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適應、加工、改造而建造起來的人工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一方面環境以其固有的成分及其物質流和能量流運動著,並控制著人類活動;另一方面,人類活動又不斷地改變著能量...
生態環境要素是基於生態環境中的重要因素。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質和能量) 或作用的總和的要素。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土地、礦物、海洋、河流、陽光、大氣...
它是以社會經濟規律、生態規律、地學原理和數學模型方法為指導,研究與把握社會——經濟——環境生態系統在一個較長時間內的發展變化趨勢,提出協調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相互關係可行性措施的一種科學理論和方法。實質上是一種克服人類經濟社會...
《人類環境生態學》是200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樹華。內容介紹 《人類環境生態學》是作者多年來從事環境生態學教學和科研實踐總結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為《環境生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以人類與環境生態系統的...
就世界範圍來說,環境科學成為一門科學還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環境是相對於中心事物而言的。與某一中心事物有關的周圍事物,就是這個事物的環境。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
創造綠色生態環境是人類跨世紀的追求,是關係人類生存的重要方面,由是“以人為本”原則最直接的體現。 綠色生態環境的創作空間應該怎樣界定呢?這需要經濟可持續發展說起1987年,聯台國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
一切生命起源於自然,又作用於自然;隨著人類文明的高速發展,社會矛盾凸顯,也使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一步加劇。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可持續發展...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使環境因素髮生改變。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
(4) 背景或本底值。以項目所在的區域生態環境背景值或本底值作為評價參考標準,考察開發建設項目進行前後的變化。如區域土壤背景值、區域植被覆蓋率。(5) 類比對象。以未受人類較大幹擾的相似生態系統或以相似自然條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態...
環境危機 50%的江河水流量減少或被嚴重污染;25%的哺乳動物、12%的鳥類瀕臨滅絕;1/4人類所患疾病與環境惡化有關;1/3土地面臨沙漠化;80個國家嚴重缺水;10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脅。環境惡化趨勢 我國生態環境狀況的幾個數字1999年全國...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生態、環境決定論在人類學領域不再受到推崇。生態人類學者間形成了新的學派,包括:生態系統範例研究、人種學、歷史生態學以及相應的研究,提供了關於風俗習慣以及適應制度的解釋(Salzman and Attwood 1996:169)...
由於工業化,人類對環境的干預或影響急劇增大,環境污染和破壞往往超越國家範圍,出現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如臭氧層的削弱、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森林急劇減少、海洋污染、人口激增、生態系統失調等。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連鎖反應,致使...
由於此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誌性起點。2.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是環境保護事業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中國政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