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圖集在內容上全景式展示了三江源的歷史由來、地形地貌、山光水色、自然風物、民族習俗、信仰崇拜、人文藝術方方面面,稱得上一部沉甸甸的視覺檔案。在攝影的手法上,既是由衷的讚美與謳歌,也是忠實的記錄;在編排結構上,常常採用對比的方式,以呈現三江源近二十年負面變化的真實,具有批判與警醒的意義。”——馮驥才作為《中國江河流域自然及人文遺產影像檔案》的第一部,《三江源》為讀者展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在青海南部地區發源的壯麗畫卷。也為第二部《長江》、第三部《三峽》、第四部《黃河》、第五部《瀾滄江》等書的出版奠定了氣勢磅礴的基礎。本書由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中國文聯執行副主席馮驥才先生擔任總顧問,由葛劍雄、王魯湘、鄭度、霍巍、喬曉光、石碩、羅桑開珠、林少華、於青等著名文化學者及自然科學家參編並撰寫各卷序言。本書共分十卷,以四開的寬大開本,採用進口紙張、油墨,封面使用皮革+金屬材質,穩重、大氣、高檔。由國內著名裝幀設計師小馬哥、橙子擔綱整書設計,國內頂尖的印刷廠雅昌印刷公司承印。
基本介紹
- 書名:人神共歡:中國三江源地區的民俗文化
- 譯者:徐小健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青島出版社
- 作者:鄭雲峰
- 出版社:青島出版集團,青島出版社
- 頁數:296頁
- ISBN:978754369619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三江源》圖集在內容上全景式展示了三江源的歷史由來、地形地貌、山光水色、自然風物、民族習俗、信仰崇拜、人文藝術方方面面,稱得上一部沉甸甸的視覺檔案。在攝影的手法上,既是由衷的讚美與謳歌,也是忠實的記錄;在編排結構上,常常採用對比的方式,以呈現三江源近二十年負面變化的真實,具有批判與警醒的意義。
這樣一部巨型的攝影集,應是鄭雲峰辛苦一生的一次總結,同時表達了他心中強烈的願望,即呼喚所有中華兒女——深愛母親河和保護母親河;為了她的過去,也為了民族的未來。
我有幸做為這部攝影圖集的第一位讀者,情不自禁地想對鄭雲峰這位當代中國罕見的自然人文的苦行僧深深道一句:謝謝!
——馮驥才
這樣一部巨型的攝影集,應是鄭雲峰辛苦一生的一次總結,同時表達了他心中強烈的願望,即呼喚所有中華兒女——深愛母親河和保護母親河;為了她的過去,也為了民族的未來。
我有幸做為這部攝影圖集的第一位讀者,情不自禁地想對鄭雲峰這位當代中國罕見的自然人文的苦行僧深深道一句:謝謝!
——馮驥才
作者簡介
鄭雲峰,71歲,人文地理攝影家,1941年生於安徽蕭縣,英國皇家攝影協會高級會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原江蘇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從1986年開始,鄭雲峰就致力於三江源、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記錄性攝影工作,尤其是用了近8年的時間對蓄水前的三峽進行了全方面的攝影記錄。30年間拍攝圖片30萬張。出版有《永遠的三峽》、《典藏三峽》、《守望三峽》、《說不盡的三峽》、《唐蕃古道》等專著11部,《黃河源頭探秘》、《探索長江之源》、《阿尼瑪卿雪山演奏著生命的樂章》等21個攝影專題著作。在中國香港、台灣,美國、巴西舉辦了《永遠的三峽》、《擁抱母親河》、《母親河的呼喚》等大型影展。先後有數十幅圖片入選國際國內影展,其中14幅作品獲國際國內大獎,有5000多幅圖片被《中國攝影》、《英國攝影年鑑》等30多家國內外書籍刊物登載。近年來榮獲:中華文化人物獎(鳳凰衛視、中華文化促進會、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攝影五十年突出貢獻攝影家稱號(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國家圖書獎(新聞出版署)、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獎、中國攝影傳媒人物大獎、中國當代徐霞客獎等榮譽。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王魯湘(鳳凰衛視總策劃)
他家不要了!命不要了!財不要了!其他東西都不要了……是什麼東西能把一個人迷成這個樣子?是一種愛。遇上了,愛上了,就深陷下去而無法自拔。最要命的是,當他愛上這個對象時,就已經知道她的容顏很快就要改變,改變成不熟悉的樣子。為了記住與他初戀的模樣,他拚命利用一個攝影家的特長,用一種與時間賽跑的瘋狂,攝下她的每一個瞬間。
他家不要了!命不要了!財不要了!其他東西都不要了……是什麼東西能把一個人迷成這個樣子?是一種愛。遇上了,愛上了,就深陷下去而無法自拔。最要命的是,當他愛上這個對象時,就已經知道她的容顏很快就要改變,改變成不熟悉的樣子。為了記住與他初戀的模樣,他拚命利用一個攝影家的特長,用一種與時間賽跑的瘋狂,攝下她的每一個瞬間。
名人推薦
李可染(國畫大師)
感動於鄭雲峰的執著,為他題字壯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鄭雲峰將字刻在石上,矗立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曲,志在永不回頭。
感動於鄭雲峰的執著,為他題字壯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鄭雲峰將字刻在石上,矗立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曲,志在永不回頭。
圖書目錄
本書共分六章:
在第一章“熱貢六月會”中:打開“儀式——人與神的交會”,我們將會領略是熱貢地區最為盛大的民間節日。作為黃河南支流域歷史最悠久、範圍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民眾性節日,六月會瀰漫著濃厚的宗教文化氣息,在其狂放而神秘的儀式中,呈現出一種濃烈、獨特的風格。而在“舞蹈——巫風與歷史的融合”一節中,我們會看到巫風就是舞風,祭壇就是舞壇,每一種舞蹈都是給神靈的獻祭。當一群人用同一種肢體語言,整齊劃一地表達對神靈的敬仰和祈求時,觀者只能在震撼中感嘆信仰的力量。“血祭——狂野的獻祭”一節里,會看到這樣的情景:鮮血是生命之源,只有用最珍貴的東西祭祀神靈,才能表達內心的虔誠。狂舞、血祭在繼續。在江源明亮的陽光下,一種深深的震撼直抵心扉……
第二章“草原上的盛會”帶領讀者領略馬背上的激情——賽馬節、牧人的歡樂時光——賽牛節、重溫光榮歲月——那達慕。江源民族對牛馬的感情醇釅而濃烈。賽馬節上,當騎手縱馬揚鞭御風飛行之時,他即化身為英雄。牧人的日子,在賽牛的節日,驟然熱烈起來。江源地方的民族雖身處高寒地帶,卻樂觀豁達,這樣的性情,在賽馬節和賽牛節上得以生動體現。那達慕的歷史,像歷盡滄桑的羊皮經卷,逐漸褪去了原來的色彩,嬗變為草原上的狂歡節。它是傳遞民族記憶的一種方式,賽馬、摔跤、射箭,無一不在重溫金戈鐵馬的光榮歲月……
第三章“花與箭的寄託”介紹了“朝山會——敬神拜山漫花兒”、“插箭節——神箭護佑眾生”、“達頓節——五彩神箭之宴”這些高原節日。青海素有“十八廟會”之說,它們像一朵朵鮮花,盛開在高原人們的心頭,把本來平淡無奇的日子,裝扮得活色生香。時過境遷,戰火硝煙、金戈鐵馬已成往事,但尚武精神仍在。身處盛世的道幃藏鄉供奉、祭祀神箭,除了張揚血脈之中的烈性,還表達著對幸福生活的希望,寄託著人神共樂的美好信仰。五彩神箭的“五彩”,意為尖扎大地的天空之藍、雪山之白、黃河之清、高原之黃、土地之黑、丹霞之紅等諸般瑰麗之色,交匯融合,化作五彩的祈禱和祝福……
第四章“信仰的力量”介紹了三個關於信仰力量的故事。“穆斯林的節日——朝向聖地的虔誠身影”一節中,你將看到:月亮升起又落下,轉眼到了齋月二十七。“蓋德爾之夜”隨著晶瑩的月牙兒來臨。齋月里,穆斯林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堅韌、剛強、廉潔的美德。“佑寧寺觀經——通向信仰之路”里,你將看到:一到農曆正月,在被譽為“湟北諸寺之母”的佑寧寺,土族地區藏傳佛教盛大的觀經活動就開始了。舞蹈中的每一個角色都象徵著某一位護法神,他們令人畏懼的形象,正是佛教對邪魔戰無不勝的外在表現形式。在“於菟舞——巫風楚韻”一節里,野性的儀式讓人神往。黃南州同仁縣年都乎村是一個土族村莊,臘月二十這一天,一隻只暴怒的“於菟”手持經文裹定的木棍衝出廟門,圍繞煨桑台縱情跳躍。忽然,村口一聲槍響,“於菟”們便氣勢洶洶衝出神廟,直撲村里……
第五章“河湟古風中,我們將會看到:“納頓節——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河湟社火——追憶與感恩”、“九曲黃河燈——遺落人間的天上銀河”等內容。在黃河岸邊安身立命的土族民眾,把這個規模盛大的節日稱為“納頓”,意思是“玩”。人們穿著華美的的服裝,追隨鼓點,探親訪友,流露出對豐收的喜悅,對神靈的敬戴和對好日子的祝願。散布在山巒峰叢中的村莊裡,打碾場上響起陣陣鑼鼓聲。男女老少在鏗鏘的鼓點中,扭動著身軀,溫習著傳承了悠久歲月的社火。騎著高頭大馬、面目塗得黝黑的“老爺”在馬背上晃晃悠悠,似醉非醉,行至各家門前,滿飲青稞酒,送上吉祥語。而那些九曲黃河燈,在湟水河流域熠熠生輝,光耀了600多年,把老百姓的心照得亮堂堂的。有了它,七里店的春節就有了日月的秘密和與眾不同的內容,村莊的日子仿佛一碗用醃白菜紅蘿蔔調和的拉麵,色澤鮮艷,滋味敦實……
第六章“高原之韻”介紹了皮影——毛驢馱來的戲劇、藏戲——草原上的阿吉拉姆、《格薩爾王》——英雄的史詩等內容。“唱影子”的走進村子。村中男女老少都已聞聲而出,紛紛上前問候寒暄,並簇擁著那些翻山渡河走村過鄉而來的客人走進某戶東道人家。夜已深,終於曲終人散。村民們或說或笑或哼唱,或餘興未盡地嘆息,回家去。藝人們勞累一天,倒頭酣睡,明天他們還要跋涉數十里,去另一個村莊演出。每年藏曆七月,豐收時節,是藏戲演出的季節。藏戲一齣戲的演出時間並不確定,少則一天,多則六七日。人美、妝美、歌美、舞美、情景美、語言美、故事美……藏戲這朵高原藝術奇葩,穿越滄桑歷史,仍然生機勃勃。它受到越來越多的熱愛和精心培育,因而愈加嬌艷美麗,在戲劇的百花園中卓然綻放,芬芳永存。《格薩爾王》,是一部藏族人民偉大的英雄史詩,是研究古代藏族社會歷史的“百科全書”,被譽為“東方的《伊利亞特》”。藏族有句諺語:“每個藏族人嘴裡都有一部《格薩爾王》。”《格薩爾王》這部史詩代表著藏族說唱藝術的最高成就,熔鑄了藏族古老神話、傳說、故事、詩歌等文學形式的長處,幾乎包含了藏族語言的全部精華。
在第一章“熱貢六月會”中:打開“儀式——人與神的交會”,我們將會領略是熱貢地區最為盛大的民間節日。作為黃河南支流域歷史最悠久、範圍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民眾性節日,六月會瀰漫著濃厚的宗教文化氣息,在其狂放而神秘的儀式中,呈現出一種濃烈、獨特的風格。而在“舞蹈——巫風與歷史的融合”一節中,我們會看到巫風就是舞風,祭壇就是舞壇,每一種舞蹈都是給神靈的獻祭。當一群人用同一種肢體語言,整齊劃一地表達對神靈的敬仰和祈求時,觀者只能在震撼中感嘆信仰的力量。“血祭——狂野的獻祭”一節里,會看到這樣的情景:鮮血是生命之源,只有用最珍貴的東西祭祀神靈,才能表達內心的虔誠。狂舞、血祭在繼續。在江源明亮的陽光下,一種深深的震撼直抵心扉……
第二章“草原上的盛會”帶領讀者領略馬背上的激情——賽馬節、牧人的歡樂時光——賽牛節、重溫光榮歲月——那達慕。江源民族對牛馬的感情醇釅而濃烈。賽馬節上,當騎手縱馬揚鞭御風飛行之時,他即化身為英雄。牧人的日子,在賽牛的節日,驟然熱烈起來。江源地方的民族雖身處高寒地帶,卻樂觀豁達,這樣的性情,在賽馬節和賽牛節上得以生動體現。那達慕的歷史,像歷盡滄桑的羊皮經卷,逐漸褪去了原來的色彩,嬗變為草原上的狂歡節。它是傳遞民族記憶的一種方式,賽馬、摔跤、射箭,無一不在重溫金戈鐵馬的光榮歲月……
第三章“花與箭的寄託”介紹了“朝山會——敬神拜山漫花兒”、“插箭節——神箭護佑眾生”、“達頓節——五彩神箭之宴”這些高原節日。青海素有“十八廟會”之說,它們像一朵朵鮮花,盛開在高原人們的心頭,把本來平淡無奇的日子,裝扮得活色生香。時過境遷,戰火硝煙、金戈鐵馬已成往事,但尚武精神仍在。身處盛世的道幃藏鄉供奉、祭祀神箭,除了張揚血脈之中的烈性,還表達著對幸福生活的希望,寄託著人神共樂的美好信仰。五彩神箭的“五彩”,意為尖扎大地的天空之藍、雪山之白、黃河之清、高原之黃、土地之黑、丹霞之紅等諸般瑰麗之色,交匯融合,化作五彩的祈禱和祝福……
第四章“信仰的力量”介紹了三個關於信仰力量的故事。“穆斯林的節日——朝向聖地的虔誠身影”一節中,你將看到:月亮升起又落下,轉眼到了齋月二十七。“蓋德爾之夜”隨著晶瑩的月牙兒來臨。齋月里,穆斯林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堅韌、剛強、廉潔的美德。“佑寧寺觀經——通向信仰之路”里,你將看到:一到農曆正月,在被譽為“湟北諸寺之母”的佑寧寺,土族地區藏傳佛教盛大的觀經活動就開始了。舞蹈中的每一個角色都象徵著某一位護法神,他們令人畏懼的形象,正是佛教對邪魔戰無不勝的外在表現形式。在“於菟舞——巫風楚韻”一節里,野性的儀式讓人神往。黃南州同仁縣年都乎村是一個土族村莊,臘月二十這一天,一隻只暴怒的“於菟”手持經文裹定的木棍衝出廟門,圍繞煨桑台縱情跳躍。忽然,村口一聲槍響,“於菟”們便氣勢洶洶衝出神廟,直撲村里……
第五章“河湟古風中,我們將會看到:“納頓節——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河湟社火——追憶與感恩”、“九曲黃河燈——遺落人間的天上銀河”等內容。在黃河岸邊安身立命的土族民眾,把這個規模盛大的節日稱為“納頓”,意思是“玩”。人們穿著華美的的服裝,追隨鼓點,探親訪友,流露出對豐收的喜悅,對神靈的敬戴和對好日子的祝願。散布在山巒峰叢中的村莊裡,打碾場上響起陣陣鑼鼓聲。男女老少在鏗鏘的鼓點中,扭動著身軀,溫習著傳承了悠久歲月的社火。騎著高頭大馬、面目塗得黝黑的“老爺”在馬背上晃晃悠悠,似醉非醉,行至各家門前,滿飲青稞酒,送上吉祥語。而那些九曲黃河燈,在湟水河流域熠熠生輝,光耀了600多年,把老百姓的心照得亮堂堂的。有了它,七里店的春節就有了日月的秘密和與眾不同的內容,村莊的日子仿佛一碗用醃白菜紅蘿蔔調和的拉麵,色澤鮮艷,滋味敦實……
第六章“高原之韻”介紹了皮影——毛驢馱來的戲劇、藏戲——草原上的阿吉拉姆、《格薩爾王》——英雄的史詩等內容。“唱影子”的走進村子。村中男女老少都已聞聲而出,紛紛上前問候寒暄,並簇擁著那些翻山渡河走村過鄉而來的客人走進某戶東道人家。夜已深,終於曲終人散。村民們或說或笑或哼唱,或餘興未盡地嘆息,回家去。藝人們勞累一天,倒頭酣睡,明天他們還要跋涉數十里,去另一個村莊演出。每年藏曆七月,豐收時節,是藏戲演出的季節。藏戲一齣戲的演出時間並不確定,少則一天,多則六七日。人美、妝美、歌美、舞美、情景美、語言美、故事美……藏戲這朵高原藝術奇葩,穿越滄桑歷史,仍然生機勃勃。它受到越來越多的熱愛和精心培育,因而愈加嬌艷美麗,在戲劇的百花園中卓然綻放,芬芳永存。《格薩爾王》,是一部藏族人民偉大的英雄史詩,是研究古代藏族社會歷史的“百科全書”,被譽為“東方的《伊利亞特》”。藏族有句諺語:“每個藏族人嘴裡都有一部《格薩爾王》。”《格薩爾王》這部史詩代表著藏族說唱藝術的最高成就,熔鑄了藏族古老神話、傳說、故事、詩歌等文學形式的長處,幾乎包含了藏族語言的全部精華。
序言
《三江源》圖集在內容上全景式展示了三江源的歷史由來、地形地貌、山光水色、自然風物、民族習俗、信仰崇拜、人文藝術方方面面,稱得上一部沉甸甸的視覺檔案。在攝影的手法上,既是由衷的讚美與謳歌,也是忠實的記錄;在編排結構上,常常採用對比的方式,以呈現三江源近二十年負面變化的真實,具有批判與警醒的意義。
這樣一部巨型的攝影集,應是鄭雲峰辛苦一生的一次總結,同時表達了他心中強烈的願望,即呼喚所有中華兒女——深愛母親河和保護母親河;為了她的過去,也為了民族的未來。
我有幸做為這部攝影圖集的第一位讀者,情不自禁地想對鄭雲峰這位當代中國罕見的自然人文的苦行僧深深道一句:謝謝!
——馮驥才
這樣一部巨型的攝影集,應是鄭雲峰辛苦一生的一次總結,同時表達了他心中強烈的願望,即呼喚所有中華兒女——深愛母親河和保護母親河;為了她的過去,也為了民族的未來。
我有幸做為這部攝影圖集的第一位讀者,情不自禁地想對鄭雲峰這位當代中國罕見的自然人文的苦行僧深深道一句:謝謝!
——馮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