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痘接種法(科普知識)

人痘接種法(科普知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我國在16世紀時就已經發明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 天花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天花大約在漢代由戰爭的俘虜傳入我國。古醫書中的“豆瘡”、“皰瘡”等都是天花的別名。 長期以來,人類對於天花病一直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我國古代人民在同這種猖獗的傳染病不斷作鬥爭的過程中,於明代發明了預防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種法。清代的《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記載說:“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今安徽太平)……由此蔓延天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痘接種法
  • 發明時期:16世紀
  • 分類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
  • 作用:預防天花
歷史起源,史料記載,危害,防治,神話,種痘,接種方法,痘衣法,痘漿法,旱苗法,水苗法,文化傳播,社會影響,

歷史起源

數千年以來,天花到處肆虐逞凶,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國人也深受其害。唐宋以來,中國的天花發病人數逐漸增多。15世紀之後,由於交通的便利,人員來往更加頻繁,天花開始在中國廣泛流行。因此,關於天花的記載,史書上也就逐漸多了起來。
在關於天花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問題上,醫史界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種瘟疫是從西域傳來。也有人認為,它是來自中國的鄰邦——古代的印度。在古籍的記載中,從馬援“擊虜”那時候起,來自交趾的天花開始在中原傳播開來。有人推測,當時,有一支敵軍入侵南陽,守城的士兵奮勇抗擊,經過幾天幾夜的激戰,終於把敵軍擊退,並抓獲了大批俘虜。可是沒多久,俘虜中的一種疾病就開始流行開來,這就是天花。到了唐朝和五代時期,被人們稱為“豌豆瘡”的天花,開始出現在文人墨客的文章和詩篇中。
醫學界普遍認為:葛洪對天花疾病症狀和治療藥方的記述,迄今為止,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第一次。根據葛洪《肘後救卒方》中記載,天花是“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乎為虜瘡”。葛洪大約生於晉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因為他著有《肘後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成為中國著名的醫學家。
因為天花是由戰場上的俘虜帶來,所以稱它為“虜瘡”。據史書記載,征側、征貳一呼百應,先後攻下“六十餘座城池”,然後自立為王,南疆動盪的告急的文書,很快就送到了漢光武帝劉秀的手中。劉秀不僅勃然大怒。於是,以驍勇善戰著稱的馬援,被朝廷拜為“伏波將軍”,負責率領大軍揮師南疆討平叛亂。
當時,南方被許多人視為“不毛之地”,那裡氣候炎熱潮濕多雨,遍地都是毒霧瘴氣。行軍作戰異常艱苦。建武十八年,馬援率領大軍在崇山峻岭中行軍上千里,終於趕到了目的地,並迅速地平定了叛亂,第二年就將征側、征貳抓獲斬首。從此,伏波將軍的大名,從此在南方流傳下來。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馬援班師凱旋。回朝之後,在清查軍隊人數時,才發現幾乎有近一半的官兵因為瘴疫而死亡。而大多數學者認為,當時的“瘴疫”,主要是指天花。
根據《五代史補》記載,五代時期,有一個神童名字叫陳黯,陳黯才思敏捷,聰明過人。不幸的是在他十三歲的時候,染上了天花,痊癒之後,臉上留下了點點瘢痕。有人認為:陳黯詩中的後兩句:“天嫌未端正,敷(fu一聲)面與裝花。”即隱含著“天花”之名。
到了北宋之初,天花開始以“痘瘡”為名。從這時開始,中醫把“痘瘡”歸屬到“小兒科病類”。有人推測,在宋代,天花主要侵襲的對象是兒童,而成人已經具備了免疫力。
明代醫學家萬全也認為:痘瘡,是馬援南征交趾時帶回中原。葛洪在《肘後救卒方》中,明確提到“虜瘡”是漢軍在“南陽”的戰鬥中,從俘虜中傳染。而交趾的地理位置,遠在在中國的南方,為此,有的學者作了認真的考證後指出:葛洪《肘後救卒方》中的“南陽”是筆誤。它實際上所指的應該是中國南疆的交趾。因此,在中國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在談到天花的源流時,都認為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帶入中原的說法可信。
明代醫學家萬全在《痘疹世醫心法》中記載:“嘉靖甲午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之八、九。”

史料記載

危害

生活在唐代,出身官宦世家的王燾,經過數十年努力,編纂而成的醫學巨著《外台秘要》中記載:天行發“斑瘡”,須叟遍身,皆戴白漿。被金代皇帝賜予“高尚”先生的名醫劉完素,在他的醫書中曾經這樣寫道:“小兒‘疹痘’未出,誤以熱藥發汗,致使陽熱轉甚,則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
出身世醫之家的明代著名兒科醫生萬全,在他所著的《家傳痘疹心法》中說道:“痘本胎毒,俗名天瘡,雖癘(li四聲)氣之傳染,實殺機之顯彰……”雖然,中國歷代的各類著述中,在記錄天花這種疾病時,所用的名稱不盡相同,但從書中所描述的症狀來看,確屬天花無疑。
晉代醫學家葛洪於公元303年著的《肘後救卒方》一書,人們發現書中有這樣的文字:“比歲有病時行,乃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創,皆載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者,瘡癜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

防治

對於不幸感染上天花的人,《肘後救卒方》中記錄的治病藥方是:“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並數數食。又方,以水濃煮升麻,綿沾洗之,若酒漬彌好。但痛難忍。”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鄭金生:“這兩個方,第一方的意思是,取好蜜,通身塗抹,或者用蜜去煮升麻,然後頻繁地飲服。第二個方的意思是,用水去煮升麻,並且,用棉蘸上藥液塗抹瘡面,當然,如果用酒去浸漬升麻是更好,但是這會引起劇烈的疼痛,令人難忍。”
《肘後救卒方》里,還有許多關於疫病預防的內容。

神話

天花作為一種瘟疫,嚴重摧殘著人類的生命。巨大恐懼感,激發了古人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面對天花的無情侵襲,中國的有識之士並沒有把防治天花的夢想,寄托在痘神身上,古代的醫學家為征服天花,進行著各式各樣的努力和探索。中國的痘神就應運而生。根據《三教九流搜神大全》記載,中國的痘神姓張名健,是唐代武則天時代的一位官員。
公元609年,武則天登上皇帝的寶座之後,生活也變得放縱起來,她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開始在全國選美少年充斥後宮。據說,張健被指派負責這項工作。但張健不願看到眾多的英俊少年被摧殘,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想出了一個對付武則天的辦法。張建以現在是天花流行,很多都長了麻子,無人應徵。那么民間為了感謝張建,用這種辦法避免自己的子弟進宮,所以就給他立祠來祭祀他,玉皇大帝就封他為痘神,這就是中國痘神的來歷。
於是,在“以毒攻毒”理念指導下,一種大膽而有效地人痘接種術,開始出現在古老中國的大地上。

種痘

採用改進了的種苗,預防天花的效果在清代鄭望頤在《種痘方》中指出:過去,醫師種痘若是能達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功,人們則稱為太平痘。……如今,要是為一百個小兒種痘,假設其中損傷四五個,則必然要懲罰種痘的醫師……以上的話反映了當時的情況:治療天花,要求種痘的失敗率不能高於5%,否則,種痘醫師就可能丟掉飯碗。但是,假如沒有“熟苗”,也可以使用“時苗”進行人痘接種,但是必須嚴格把關。
乾隆十七年,清政府組織太醫院編纂(zuan3)的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裡面這樣記載:“選時苗的惟一標準是區別痘苗的順與不順……順的痘苗,蒼蠟光澤,肥大厚實,可以收而用之——對於那些沒有把握的時苗,寧願不用。也不能濫用,種痘者千萬謹慎。”此外,古代的醫師們還發明了用稀釋的痘瘡漿液,來作為種苗使用。
據記載,清代初期,安徽安慶有一位世代行醫的張姓醫師,沿襲人痘接種已有三代。他採取的方法是:採取患天花兒童的痘漿,貯藏於專門的小瓶內。(埋在土裡待用),使用時將所貯藏的痘漿稀釋,用來染衣物,並讓小孩穿上。據說穿上這樣的衣服三天之後,小孩全身便會有痘疹萌芽,十日之後,痘瘡就逐漸萎縮,被接種的人也就痊癒了。
但是,在《醫宗金鑒》裡面,卻對使用痘漿接種的方法持反對態度,這是什麼原因呢?
張志斌:“那么在《醫宗金鑒》裡頭呢,它是主張用水苗法,但是,它特別反對的是痘漿法,為什麼呢,這裡頭,其實,因為這是一本欽定的醫書,它流傳著一種儒學的,這樣一種仁慈的這樣一種觀點,它認為你用痘漿,你就得去割破小兒的痘瘡,你才能取取得那個痘漿。所以在割破痘瘡這個過程,就對小兒造成了一種損傷,那么這種損傷是非常不仁慈的做法,所以它反對這個痘漿法。”
既然人痘接種可以有效地預防天花,那么,它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出現的呢?
有的學者認為,明代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7年至1572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天花流行,當地的醫師們便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人痘接種。
俞茂錕書中提到的寧國府太平縣,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據說,訊息傳到了北京紫禁城隆慶皇帝的耳朵里,種痘的醫師還受到了他的嘉獎。
有的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在中國,人痘接種的歷史要久遠得多。根據是,1713年,一個叫朱純嘏(gu三聲/)的醫師在他著《痘疹定論》一書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宋真宗趙恆在位時,宰相王旦一連生了幾個子女,不幸都死於天花。待到老年他又得了一個兒子,取名王素。王旦擔心這個兒子再遭天花殘害,於是召集許多醫師商議防治痘瘡的方法。有人說,四川峨嵋山有一個“神醫”能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王旦聽後心中大喜。
峨眉山神醫為王素種痘的故事,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典籍上最早的種痘記載。
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為,此說缺乏旁證,不能光憑朱純嘏的記載,證明中國在宋代就已經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還有的學者認為,早在中國的唐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人痘接種。
董玉山在《牛痘新書》中有這樣寫道:“考世上無種痘,諸經唐開元間,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
有人認為,不能單憑這段文字,確定在唐朝的開元年間,也就是在公元713年至741年,中國就已經發明了種痘術。
但是,也有的學者以《千金要方》為依據,推測唐代已經出現了人痘接種。
唐代醫書《千金要方》中介紹:“治小兒身上有赤黑疵(ci1聲)方:針父腳中,取血貼疵上即消”;“治小兒疣(you2聲)目方:以針及小刀子決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瘡人瘡中汁黃膿傅之”。
因此,有人認為,既然唐代人已經懂得了“以毒攻毒”的道理,那時就有可能出現了人痘接種術。只不過,那時種痘只是在民間秘密流傳,沒有公布於世。
面對肆虐的天花,中國古代的醫師們。一直採取了冷靜而科學的態度。
他們潛心著述立說,探索種痘之法,一些預防天花的醫學著作相繼問世。
天花,一種傳入中國的瘟疫,不但造成了流行和泛濫,同時也激發了古代醫學家的靈感和智慧,在“以毒攻毒”的思想指導下,中國人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讚揚人痘接種:“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人痘接種使千千萬萬的人們,免除了天花的威脅和侵害。它的發明,同活字印刷、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一樣,是中國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接種方法

人痘接種,實際上是採用人工的方法,使被接種者感染一次天花。
但是,這種早期的種痘術,所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做:“時苗”。由於時苗的毒性很大,在當時,就是最著名的醫師,在接種時,也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
當中國古代醫師們發現由於時苗毒性太大,而造成被接種者死亡之後,他們總結出了兩條經驗:一是不能用自然之痘作為種苗,也就是不能用時苗接種。二是以使用痘痂為主。以往用痘漿接種的方法被逐漸淘汰。
同時,古人還總結出,人痘接種必須要用“種苗”,而種苗還要經過“養苗”、“選煉”,使之成為“熟苗”以後才能使用。古人採取的這種通過連續接種,和選煉減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現代科學原理的。據說,當時不少精明的醫師家裡,都保存有這種安全性很高的種苗,而它的的價格,也是出奇的昂貴。
我國發明的人痘接種法,歸納起來分為以下四種:

痘衣法

人痘接種法之一。取天花患兒貼身內衣,給健康未出痘的小兒穿著二三天,以達種痘之目的。一般在著衣九至十一天時始發熱,為種痘已成,此法成功率低。若成功者,發熱、出痘證候較緩,不致發生危險。

痘漿法

人痘接種法之一。即天花患兒的新鮮痘漿,以棉花蘸塞入被接種對象的鼻孔,以此引起發痘,達到預防接種的目的。因本法需直接刺破兒痘,病家多不願接受,故在古代亦較少用。

旱苗法

痘接種法之一。取天花痘痂研極細末,置曲頸根管之一端,對準鼻孔吹入,以達種痘預防天花的目的。一般至七日而發熱,為種痘已成。此法以其簡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黏膜,鼻涕增多,往往衝去痘苗而無效,後多不用。

水苗法

人痘接種法。取痘痂20-30粒,研為細末,和淨水或人乳三、五滴,調勻,用新棉攤薄片,裹所調痘苗在內,捏成棗核樣,以線拴之,塞入鼻孔內,12小時後取出。通常至七日發熱見痘,為種痘成功。此法為我國古代人痘接種法中效果最好的。可達到預防天花的目的,即便發病,亦可起到減輕病情,避免產生危重的病情。
水苗法水苗法
上述四種方法,痘衣法和痘漿法比較原始,旱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豆痂作為痘苗,雖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漿法有所改進,但仍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危險性。後來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如果用接種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則毒性減弱,接種後比較安全。清代的《種痘心法》中說:“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這種對人痘苗的選育方法,完全符合現代製備疫苗的科學原理。它與今天用於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定向減毒選育、使菌株毒性汰盡、抗原性獨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4種種痘方法,其中,以水苗法最佳,旱苗法其次,痘漿法危險性最大。

文化傳播

中國的人痘接種術為阻止天花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一定預防作用,對此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給予高度評價。他在《哲學通信》中寫道:“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種習慣(指種人痘)。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人痘接種術的預防效果,不僅使中國人受益,而且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與仿效。1688年,俄羅斯首先派人到中國學痘醫,這是文獻記載的最先派學生到中國學習種痘的國家。1744年,中國醫生李仁山到達日本長崎,將中國的人痘接種術首次帶到日本。1763年,在朝鮮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記載了中國的人痘接種術。1790年,朝鮮派使者朴齋家、朴凌洋到中國京城,回國時帶走大型醫學叢書《御纂醫宗金鑒》,書中《幼科種痘心法要旨》介紹了種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後來,朴齋家指派一鄉吏按照書中的方法試種人痘,獲得成功。
絲綢之路是中國溝通世界的交通要道,中國醫學很早就傳到阿拉伯地區。人痘接種法就是先傳到阿拉伯,後又傳到土耳其的。1721年英國駐土耳其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君士坦丁堡學到種人痘,並將這種方法帶回英國,以後人痘接種法又從英國傳到歐洲大陸,甚至越過大西洋傳到美洲。18世紀後半期,人痘接種法在上述地區已普遍施行,甚至還出現了專門以種人痘為職業的醫生(當時種人痘者不一定都是醫生)。
人痘接種術還成為18世紀中葉美國人奪取戰爭勝利的有利保證。
有資料統計,戰爭中死於槍彈的人數遠遠低於死於疾病的人數,而天花是美國軍隊中發病率最高、死亡人數最多的一種疾病。1776年美國人亞當斯在費城發出絕望地感嘆:“天花呀天花,我們能對你做些什麼呢?我只祈求在新英格蘭的每個城市裡都開辦種痘醫院(指種人痘的醫院)。”同年,沙利文將軍在給華盛頓總統的一份報告中說:“我們無法執行任務,因為某些軍團內,士兵全部患天花病倒了。”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直到18世紀,天花肆虐仍使人恐怖,人痘接種術成為這一時期人們對抗天花的主要手段。

社會影響

人痘接種法的發明,有效地保護了我國人民的健康,而且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國醫生來到北京學習種人痘的方法,不久又從俄國傳至土耳其,隨即傳入英國和歐洲各地。18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已傳遍歐亞大陸。人痘接種法的發明,是我國對世界醫學的一大貢獻。
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牛痘接種法,1805年傳入我國。因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我國也逐漸用種牛痘代替了種人痘,並改進了種痘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