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肥力

人為肥力

人為肥力是指在土壤自然肥力的基礎上,經過長期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農業措施、土壤改良措施等培育形成的肥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為肥力
  • 外文名:anthropogenic fertility
  • 學科:生態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概念,簡介,分類,措施,

概念

人為肥力是指在土壤自然肥力的基礎上,經過長期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農業措施、土壤改良措施等培育形成的肥力。土壤耕作逾久,耕作技術逾完善,土壤人為肥力的表現也愈明顯。

簡介

“萬物土中生,土中育萬物”,土壤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人類和一切動植物賴以健康生存和繁育的物質基礎。而土壤肥力是土壤區別於成土母質和其他自然體的最本質的特徵,是土壤各種基本性質的綜合表現,也是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土壤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而長期在人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種農事活動影響下表現出的人為肥力則是決定農業生產中耕作土壤的主要肥力因素。

分類

壤肥力按成因可分為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年齡)影響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於未開墾的自然土壤;後者指長期在人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種農事活動影響下表現出的肥力,主要存在於耕作(農田)土壤。

措施

一、建立土壤肥力監測信息網,長期監測記錄土壤肥力變化動向,根據土壤肥力變化規律,肥力水平及其特點,採取相應的耕作、輪作、施肥和管理等培肥措施和種植相適宜的植物種類,調控植物持續增產。
二、深耕與適度免耕結合。深耕可疏鬆和增厚活土層,改善耕層土壤理化、生物等性狀及其耕性和生產性能,熟化土壤,使生土變熟土,死土變活土,熟土變肥土。適度的免耕(在深耕基礎上)可保持土體的良好結構及土層的鬆緊度和通透性,減少頻繁耕翻對土體結構的破壞,有益於保持土壤肥力。
三、增施有機肥料(如人糞尿、餅粕、家畜家禽糞便、草炭、骨粉、生活垃圾、堆肥、廄肥、污泥、海肥、微生物肥、秸稈肥,沼氣發酵肥、綠肥等)。有機肥料是種多元素緩效肥料,有機肥不僅可供給植物營養物質,它對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耕性和土壤生物活性具有獨特的作用。特別是有機肥在土壤中腐解及轉化為有機質—腐殖質後,這些有機膠體與土壤無機膠體相互融合形成土壤有機無機複合膠體,這對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形成及耕性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可使砂土變粘,粘土變疏鬆,創造好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耕性。
四、秸稈還田,不僅可以加速土壤有機質的積累,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和耕性改善,也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繁殖提供豐富的營養物質及能量來源,增加土壤中酶類的活性,加強土壤微生物固氮效果。在秸稈腐解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CO2有利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的有機酸有助於土壤中磷、鉀和微量元素的分解、轉化與釋放,並提高和補充土壤中磷、鉀和微量元素的供應,這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五、合理施用適量的化學肥料。化肥是種速效性單性無機肥,除了少量的根外施用外,大多數化肥都是施入土壤,通過土壤生物化學的作用與轉化後,向植物根系提供某種速效養分,它在植物的增產上約達30—35%。同時化肥施入土壤中,也為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繁殖提供營養物質來源,並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和分布,以及保持土壤肥力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