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年編2009:人民論壇

人民日報評論年編2009:人民論壇

《人民日報評論年編2009:人民論壇》是2010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人民日報評論部編寫。

基本介紹

  • 書名:人民日報評論年編2009:人民論壇
  • ISBN:7511500137,9787511500137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開本:16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 條形碼:9787511500137
  • 尺寸:23.4x16.6x3cm
  • 重量:558g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人民論壇(人民日報評論年編2009)(共2冊)》內容簡介:評論是人民日報的傳統和優勢,是人民日報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人民日報評論,擔負著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的使命,及時反映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社會生活的熱點、民眾利益的痛點、改革發展的難點,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
“人民論壇”和“人民時評”是人民日報兩個重要評論專欄,均以新聞事件和現象為載體,旗幟鮮明地宣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鞭撻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不良現象,促進政府和民眾的意見溝通,從而凝聚人心、促進共識、傳播核心價值、捍衛執政理念,成為政府治理的“監督員”、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時代潮流的“風向標”。專欄開辦以來,得到中央領導肯定,也為廣大讀者所喜愛,並多次榮獲“中國新聞名專欄”獎。自2005年結集出版後,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從2009年起,兩個專欄文章彙編為《人民日報評論年編》“人民論壇”卷和“人民時評”卷,作為“人民日報傳媒書系”重要書目,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書中文章按發表時序由近及遠編排,以方便讀者閱讀。

目錄

《人民論壇》
期待來年好光景
“偷”來的成功值得羨慕嗎?
沒有品格的幸福值得嚮往嗎?
既說“過五關”,也講“走麥城”
還有“四怨”也誤人
“四怨幹部”要不得
“中國工人”書寫新豪邁
民眾認可才是真“亮點”
“政聲人去後”的思考
習慣與作風
莫著無用之書
十分鐘究竟講什麼?
“英語螞蟻”和“漢語長堤”
年終評比少“折騰”
透過《辭海》這面鏡子……
做人好,身不老
讓志願服務的領域更寬廣
領導者怎樣聽“話”
“月光”折射社會的陽光
想起了“三平”精神
庸俗的“客客氣氣”
“高人一籌”與“高人一等”
從讀原著中提升理論素養
“拐點”與“折騰”
城市化不應是“農村邊緣化”
“你是哪個單位的?”
錢學森眼中的錢學森
基層認乾不認說
再多些“陽光意識”
“光輝前程”在哪裡?
對事業當心存敬畏
“猛將必發於卒伍”
錢學森的“爭”與“讓”
“三思幹部”為何要不得
用偉大成就照亮歷史和未來
向范長江學習什麼
變三思而後行為二思而後行
“吃飽飯”是了不起的成就
冷靜是一種領導能力
中國人就是這么“軸”
想起“記者之師”
聆聽特區文化的時代濤聲
讓學習成為常態
“金街”上的塑像是誰?
從“變話”看六十年變化
一套叢書開啟一個時代
“百花”為何如此綻放?
世博倒計時,來一次創新衝刺
看不見的“創新”塑造中國
“讓我們一起繼續來打拚”
聆聽民族復興的強勁足音
不辜負先烈不愧對民眾不枉度人生
體育,為新中國歷史書寫證言
百年蘭大的精神魅力
慶典前的思考
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
叫你如何不心動
今天,中國更自信
師德,一個國家的道德標桿
中國,從邊緣走向舞台中心
請告訴哥本哈根
唱出祖國最強音
緊緊扣住“第一連結”
創造人才引進的價值窪地
離任也要檢查
變革中守望京劇的“精魂”
“大辭書”背後的強國夢
從“養兒防老”到“國家養老”
中國農民的新形象
危機孕育成功的種子
“溫和腐敗”踐踏了什麼?
做人有品位
企業改制,不能繞過民主決策
讓“常識”成為公眾力量
治治“心硬化”
坐熱“冷板凳”
老百姓歡迎這樣的評比
“一匹馬”的顧慮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祖國
“物理隔離”與“隱性腐敗”
人民軍隊本色依舊
“紙餡包子”並未走遠
惟有了解,才會關心
如何對待民眾
三河“吃”北京的啟示
“大家”之“大”
“宗教”和“民族”的外衣還能披多久
紅棗的產業鏈有多長
他們為何詆毀民族政策?
吳大觀的情懷
向那些陌生的面孔說一聲“抱歉”
且看分裂分子如何“變臉”
民族團結的精神流淌在血液中
縱容暴力就是縱容恐怖主義
掌聲傳遞團結的心聲
謊言是對無辜亡者的第二次謀殺
“造謠是惡魔的行為”
警惕“離間”圖謀
民族分裂圖謀不會得逞
倍加呵護民族和睦
正確對待幹部交流
耐心也很重要
“第一大黨”的代際更替
唱支“新歌”給黨聽
生活信心與文藝使命
領導幹部與“言論自由”
白天走乾講晚上讀寫想
我們需要這樣的文化標識
尋找成長的“藍海”
別讓老實人在視線里“走失”
團結與“結團”
“事跡報導”與“德才鑑定”
享受生活從“知味”開始
只有“出眾”才能“服眾”
給孩子講講那些“解放故事”
“一碗米”的價值
讀書,領導幹部的基本功
不能忽視“心靈發育”
愛是最柔韌的力量
守望羌笛聲里的燈火
人大監督邁出新步伐
讓廉潔成為一種文化力量
“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
“接班”與“接官”
不讓有正氣的幹部流汗又流淚
良心做人盡心做事
善待“信任的訪問”
想起了“曲突徙薪”
讓愛傳下去……
領導幹部的“會客”之道
經驗也是能力
別把警察累壞了
讓青春在奮鬥中閃光
忙要忙到點上
電子眼責任心道德感
駛向“深藍”的中國海軍
說說“淺閱讀”
重拾閱讀精神
涵養一個書香中國
“硬槓槓”不能寬
變“截訪”為“接訪”
更加注重民眾的感受
字為“至寶”更要儉
前門·後門·旁門
敬業·職業·精業
快樂是一種能力
將軍“三問”
不讓“官油子”得勢得利
“捨得”的哲學
一字之誤與“最講認真”
心跟心更加緊密
願更多的人緬懷先烈
讓傾聽民眾意見常態化
民眾為何不領情?
同舟共濟關愛地球
接力傳承的老西藏精神
不公開就會“不買賬”
從《格薩爾》的新生說起
國際包裝下的“西藏問題”
在意人民的表情
民意外衣下的分裂實質
少說成績多講問題
宗教幌子下的政治圖謀
願“大白話”新風更強勁
靠說謊度日是什麼“神”?
西藏的現實與達賴的“歷史觀”
西藏的幸福是普通人的幸福
挑戰確實嚴峻機遇依然存在
穿越五十年的真實力量
民生連著民心 民心凝聚民力
網上互動的意蘊
韶光灼灼策春牛
協商民主彰顯政治智慧
把民意作為第一信號
經不起“亂髮展”的折騰
經濟振興與文化先行
換個角度看節儉
善抓活教材
超越常在“彎道”處
王瑛:巴山紅葉的品格
讓我們重溫那些感動
謠言考驗智性
品味“九斗碗”
環保不只是創意
為青少年提供“第二課堂”
警惕不健康“生態圈”
“冬泳”與“冬眠”
從《孫安動本》想到反腐敗
“不拿英雄名聲賣錢”
讓民眾細微處感受溫暖
牛年呼喚“老黃牛精神”
讓春節有更多“文化選擇”
尊重西藏發展的權利
舊西藏不是“香格里拉”
新舊西藏的分水嶺
學學“匠人規則”
重用“老實官”
讓“梨園堂會”辦到百姓家
越是有困難越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為本與因人而宜
最基本的東西最管用
解放思想如何去“想”
把聯繫點辦成示範點
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文化民生”如何惠澤萬民
緣何“閒著媳婦請保姆”
《人民時評》
把歧視的“病毒”徹底刪除
豪華校門前的教育之思
不能忘了四千萬貧困農民
給農民工子弟更多夢想
聽證會不能讓公信力“潛水”
民生政策釋放的信號
珍視政府與網路民意的良性互動
消除有償家教的誘惑
從“代言門”看名人責任
小醫院,讓我如何愛上你
“小金庫”如何標本兼治?
讓政府預算“曬”在陽光下
一個中國公民致哥本哈根的信
為拆遷注入法治文明基因
誰來給深圳農民工“作證”?
當“網路舉報”成為“網路誹謗”
如何拆除衝突、遷出和諧
如何讓溫州人不再“炒”
不能漠視“少數人”的權益
清除愛滋病的道德歧視
當道德再次需要法律評判
路橋收費豈可任意“創新”
手機販黃,究竟誰當其責?
讓公務員考錄乾乾淨淨
血的教訓如何不再重演?
電影票房“加減法”背後的期待
讓善良成為善良者的通行證
給北大招生改革多一點寬容
防災預案不能“沒想到”
規範明星代言尚需“末端落實”
醫患和諧不能只靠“理解”
“權力清單”背後的權利訴求
決策不能“千里走單騎”
中國足球,別錯過重整山河的良機
人格教育如何獲得現實支撐
應試教育為何這樣“頑強”
公共產品定價,漲落背後是民生
政務公開當存敬畏之心
我們對創業板抱怎樣的期待?
網路反腐,剃頭挑子兩頭都要熱
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善良
從“一人一票”到“一票一值”
“權力”尊重“權利”的上海樣本
專用採訪證,輿論監督還是監督輿論?
“關閉網咖”與“保護網民”
釣魚式執法,還需繼續回應質疑
基層是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體育,也需要轉變發展方式
釣魚式執法,危害猛於虎
徵信管理,打鐵尤需自身硬
別讓“加分通道”損害教育公平
由溫總理的坦誠說開去
網路監督如何更有力?
司法如何面對輿論“陪審團”?
諾貝爾獎離我們有多遠
永不辜負人民的期待
新聞發布問責凸顯責任意識
壓縮行政開支要避免制度“淪陷”
期待更多“三江奇蹟”
切斷“期權腐敗”的“變現”之路
讓教師真正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3元養老金”提供的歷史視角
500強不能總是“大老粗”
績效工資要“敞開門、打開窗”
社會穩定,每個部門都是“減壓閥”
國企如何減少“負面新聞”
文化產品的價格能不能低些
補習風為何越撲越“瘋”
如何不唯學歷重能力
城市管理應有長遠眼光
從“汶川加油”到“台灣加油”
教師的“批評權”為何遭遇尷尬
判決書上網要避免“選擇性”
誰來療治“戒網之傷”
“惠民”是最重的砝碼
力推問責,攬鏡自照
風雨無情同胞有愛
環評啃下了“硬骨頭”
給公眾一份令人放心的GDP
讓法律成為一種人民信念
環境保護需要“管閒事”
面對公眾質疑不逃避不推諉
治理論文抄襲如何“零容忍”?
監督公款消費不是鑽牛角尖
“闢謠”根治不了B肝歧視
救助流浪人員應避免“九龍治水”
打擊暴力與傾聽民意
環保資金挪用背後的隱憂
被邊緣化的安監機構
“開胸驗肺”需要怎樣的“督導”
“捂蓋子”捂不出公信力
解禁“路邊攤”還需換理念
當日冕之光穿越心靈
失語背後的隱憂
“雷人者”的底氣從何而來
取消文理分科“倒逼”教育改革
駕車者該如何尊重生命
給文化留一份敬重
文化創造拒絕“注水”
“掛牌督辦”怎能弄成“辭職不乾”
“學術權力”如何暢通表達
當民意成為考核“剛性”指標
幼兒教育何以成為“短板”
高雅藝術,請離大眾再近些
高考公正離不開陽光照耀
校舍安全怎樣“問責到底”
民眾滿意度的分量
“陪訪制”如何走出尷尬
變味的“加分”
注意有縫的雞蛋
透過審計這道“鐵閘”
政府如何應對“麥克風時代”
為“鳥巢游”注入更多文化
“國醫大師”如何代有傳人
“替誰說話”與“為誰執政”
別讓環保部門“孤軍奮戰”
溫州“購房門”為何關不上?
我們失去文化創造力了嗎?
“代征防洪費”的背後
“民心工程”為何失了民心?
高考“舞弊戰”的背後
“八小時之外”不可忽視
怎樣讓悲劇不再重演?
守護高考公平
民意不只在網路
“後免檢時代”如何監管
論文抄襲為何難以杜絕
災區孩子的特殊饋贈
快樂是兒童最美的禮物
掂掂人才金港的含“金”量
期待社保早日“全國通”
正視農民增收的“攔路虎”
“惠農”不能打折扣
讓推優經得起考驗
縣委書記為何備受重視
重點大學不是地方“自留地”
災後第二年很關鍵
讓中醫藥成為國家優勢
請珍惜,這數字的力量
為豬“平反”與百姓飯碗
關鍵在治“官”
“基層一線是最好的課堂”
勞模精神如何引領時代
誰在為奧體公園“變臉”搭台
如何應對豬流感的“全球警報”
“減副”,雨點要比雷聲大
讓公共資源真正為民眾享有
讀書究竟有何“用”?
誰都無權為排污企業“保密”
且看醫院回購風
關注農村孩子的“大學困境”
如何高效解決民眾訴求
“民心工程”緣何讓人傷心
醫改不是“速效針”
假茅台背後的真問題
如何面對網路批評
讓職工董事用好“話語權”
假如沒有批示
邁向“病有所醫”新時代
“取消公祭”背後的民生關懷
我們該“重點保護”什麼
喜看中部東部快速拉近
危機中,“人才是最好的投資”
中國人的心何以暖起來
高調問責,不能低調復出
讓烈士陵園安寧些
放大文化產業的“口紅效應”
科技創新,給羚羊插上翅膀
公眾“知情渴望”應予滿足
值得關注的“汶川答卷”
“零容忍”,能否前移至基礎教育
學術醜聞折射制度缺失
名校緣何身陷“培訓門”
比追索流失文物更重要的
如何完善對國企的監管
“躲貓貓”能否激發代表履職
如何保證不跟公眾“躲貓貓”
限薪先建“玻璃屋”
比發券更重要的
補足農民培訓的短板
戶籍制度改革會走多遠
不應忽視的“法定程式”
大旱再次提醒我們
鞭炮治理還需社會合力
旱災,不僅是農民的事
從官員落馬看財產監督
溫暖的年後,該怎樣關注災區
農民工返鄉也有作為
大學生就業呼喚“治本之策”
牛年,讓我們再出發
春節,給災區幹部更多溫暖
春運包車宜疏不宜堵
笑聲中喜迎新春
扎堆賀歲的喜與憂
在化危為機中考察幹部
網際網路走近價值套用新時代
讓春運服務更加人性化
賀歲片,莫成為美麗的流星
切斷低俗網站背後的利益鏈
大學生如何學有所用
“恆愛行動”緣何激發慈善熱流
如何過好“緊日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