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政治、文化中心街——人民大道
清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前,這裡是上海縣城西北部的一片水網地帶。人口稀少,一個村落僅數十人而已。村民世世代代以捕魚種植為業,房舍以茅屋居多。今廣場地域,三國時,屬東吳屬地,又稱“滬瀆”,是沿海漁村。《
上海縣誌》卷首《鄉保區圖》所載高昌鄉二十五保即今人民廣場地域。
歷史沿革
上海開埠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租界第一次擴張時,今廣場東部的現西藏中路為其西界。英租界當局為防太平軍從西面進攻租界,沿西北開挖河道,作為防禦界線,至同治二年(1862年)全線鑿通,因浜邊築過泥城,居民稱之為泥城浜。清庭在泥城浜西邊(今人民廣場東部)設有圍攻縣城小刀會起義軍的北營清軍兵營及其他軍事設施。鹹豐四年三月和六月(1854年4月3日),巡邏清軍與英國商人發生衝突,英國領事阿禮國率大隊海軍陸戰隊趕到,美僑上海地方義勇隊也來增援。這場戰鬥以清軍敗北告終,清軍死300餘人,英美軍僅死4人,史稱“泥城之戰”。戰後,
清政府被迫屈服,由上海道台親赴英領事館道歉,北營清軍也無奈移往他處。
鹹豐二年(1852年),
太平軍攻克南京後,東征上海,江南一帶和縣城內地主官僚,紛紛逃入租界,地價飛漲。“跑馬總會”將原在今江西路南京路的第一跑馬場80畝地高價拋出,以低價強行購買湖北路一帶的170畝地。於鹹豐三年(1853年)闢建第二跑馬場。到鹹豐十年(1860年),那裡地價又飛漲,英人以高於原價10倍多的價格再度出賣,獲49425兩銀子。同治二年(1863年),“跑馬總會”在英領事館的支持下,向上海
道台提出徵用泥城浜以西地段開設第三跑馬場。迫於壓力,上海道台不得不出告示,允許其購買農田。於是一名跑馬總會理事,騎馬轉了一大圈,所經之處,豎起木樁加以圍圈,總計460畝,以每畝30兩極低價強行購下,建造了第三跑馬場,即今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一帶地塊。誰也不會想到,發生在15~16世紀的英國原始資本積累手段“
圈地運動”,在300多年後,竟在東方的上海再現。
當時,村民竭力反抗,但鬥不過洋人與清政府聯合的高壓。後來仍有120戶業主堅不願遷。跑馬總會與英領事勾結起來,施展各種計謀,軟硬兼施,驅使遷出。最後,只剩少數人堅持不遷墳,直到上海解放前,跑馬廳內還留下一座許家的石牌坊。許家後裔堅決不肯出賣祖墳,這場抗爭,持續了30餘年。堅持到底的,雖然只有少數人,但鬥爭牽動面之廣,持續時間之長,都是上海人民反對殖民主義鬥爭最突出的事例之一。
同治二年(1863年),建成的第三
跑馬場,後來又叫跑馬廳。開始時,場內設備簡單,賽馬只限春秋兩季,每期連賽3天。跑馬廳與其他洋人開設的公園一樣,規定“華人不得入內”。對此,上海人民十分憤怒,鬥爭不絕。跑馬總會也感到進場人少,難以掠奪更多財富,終於在上海人民抗爭壓力下,於
宣統元年(1909年),被迫改變“華人不得入內”的規定,公開出售門票和賭馬票。這時,賽馬場次已經增多,賽馬賭博的種類也增多,有香檳賽、金樽賽、大皮賽、新馬賽、馬夫賽、餘興賽、拍賣賽等,正是五花八門,名目繁多,以此來誘騙想“發財”的賭客。每次賽馬賭博,99%的人只輸不贏,很多人被賽馬騙局弄得走投無路,不少人走上犯罪或自殺之路。當時上海流傳著:“香檳票,到處有,吸盡了中國人的血,裝滿了跑馬廳老闆的腰包。”跑馬總會光緒十五年(1889年)前後,每年收入只有2萬多兩銀子,到1920年,年收入增為400多萬元。從1920年到1939年收入總數達1.5億元。跑馬廳成為遠東規模最大的賭窟。
廣場地域是一片平地,無險可據,原本不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它地處上海最重要的核心部位,在舊中國歷史上凡統治這塊土地的當局,不論是華人還是洋人,必扎重兵據守操練,作為鎮壓起義者、造反者的基地。當鹹豐二年(1852年)北營清軍被迫重返江南大營後,這裡又成為鎮壓太平軍和小刀會起義軍的“洋槍隊”和公共租界的“萬國商團”等武裝力量盤踞、訓練之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跑馬廳成為日本侵略軍的兵營和操練的場地。抗日戰爭勝利後,跑馬廳又成為美軍軍營和美國剩餘物資的倉庫。國民黨軍隊雖然沒有進駐跑馬廳,但在這裡周邊地區卻駐有淞滬警備司令部所屬稽查分隊和憲兵隊等部隊。百年來,統治這塊地域的當局幾經變更,但他們都在廣場地域進駐武裝力量,使之成為市中心的兵營。
1947年1月,上海市首屆
參議會開幕,在強大社會輿論的壓力下,部分新當選的
參議員,為了反映民意,相互串連,醞釀收回跑馬廳。首次大會上,終於由市參議會秘書長代表一批參議員提出“收回跑馬廳建議”,稱:“該廳原為西人仰仗特殊勢力,圈地強買,僅僅化了12500兩銀子,便收買了400餘畝農地,無辜農民,被迫出走。”有的參議員在提案中提到“跑馬廳地皮來歷不正,是上海市民受帝國主義蹂躪的一貫痕跡。”市參議會閉幕後,上海市民紛紛寫信、打電話給報社和有關當局表示支持,一時成為社會熱點。不久,全國政治軍事形勢發生劇烈變化,1947年下半年,解放戰爭節節勝利,收回跑馬廳在那年雖未實現,卻使上海廣大市民重新勾起了回憶,激發起人民的愛國情緒。僅僅過了兩年,隨著上海的解放,跑馬廳終於回到上海人民的懷抱。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宣告了上海的新生。1951年8月27日,市軍管委會下令收回跑馬廳。過了10天,1951年9月7日,上海人民在原跑馬廳舊址隆重舉行人民廣場闢建典禮。上海市副市長潘漢年在會上講話中指出:“這塊過去被人稱為‘冒險家的樂園’的土地乃是帝國主義罪惡的淵藪,乃是一個最髒的藏污納垢的地方,對上海人民極其有害。現在它已收歸為人民所有了。我們就要依靠自己的勞動,將這一地方變成對上海人民有益有用的地方,……將這一廣場修建成廣大上海人民活動與娛樂的場所,建設成為上海人民的樂園!”同日,宣布廣場北部闢建為人民公園。1952年10月1日,公園對外開放。上海市市長陳毅題寫“人民公園”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公園有三個景區:東區壘有人工山丘,巔間築有雙層八柱園亭,供遊人登高瀏覽景色。緊靠西藏中路一側,一度建為動物園。中部以大道為軸,地域空曠,綠草成茵。南端有立體花壇、茶室、露天劇場、游泳池、溜冰場等。西區,人工山丘腳下荷花競放,一側水池,魚兒戲水游弋,另一側八檐角廳畔,人工瀑布飛濺。園中長達1265米玉帶似的小河,架有小橋10座,溪水潺潺,小舟在水中蕩漾。精巧的園林布局,誘人的自然景色,使公園遊客年達1200萬餘人次,日均近4萬人次。
構造
人民大道位於人民廣場與人民公園之間,可謂廣場與公園的“分界線”,實際上是廣場組成部分。初辟於1950年6月,為煤屑路面。1954年進行改建,1955年1月通車。1973年進一步作了改建,成為上海市中心東西向主要幹道之一。
人民廣場為原跑馬廳南部闢建而成,東起西藏中路,西至黃陂北路,南沿武勝路,北連人民公園,占地約9.3萬平方米,近似半圓形。1951年9月7日闢建典禮上被命名為“人民廣場”。
初建時,人民廣場布局是根據舉行集會、遊行等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北部正中是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原主樓為六層,兩翼輔樓為各三層,坐北朝南。主樓前為檢閱台,高10.59米,輔樓兩側設6個觀禮台,可容納800餘人觀禮。檢閱台、觀禮台前就是平坦寬廣的人民大道,整個廣場可容納10萬人集會,周圍有6個進出口。廣場西北隅有原上海圖書館、市體育宮,東北一側沿西藏中路南京路置有勞模、先進人物、科普、體育畫廊,周邊有繁華的南京路、西藏路、延安東路以及市百一店、國際飯店、大世界、天蟾舞台、市工人文化宮等一片著名的商業、文化企事業單位,是市中心最繁華地區之一。
20世紀50~70年代,人民廣場作為上海市
政治、
社會活動大舞台,留下了生動的歷史畫卷……
1949年10月2日,在人民廣場的前身原跑馬廳舊址舉行了上海人民保衛世界和平、慶祝開國盛會。那天申城大雨如注,預定1萬人參加,卻來了4萬餘人,許多市民自願在廣場上櫛風沐雨,敲鑼打鼓,熱情異常高昂。1952年10月1日,全市以人民廣場為中心,舉行了100萬人盛大國慶遊行。人民廣場集會上,人們高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的巨幅畫像,高舉馬、恩、列、斯畫像,熱烈地行進在遊行隊伍中。遊行者高舉的大幅宣傳畫,列舉了解放後3年來,上海鋼產量增長11倍,電機產量增加10倍……1959年10月1日,國慶10周年之際,以人民廣場為中心,全市60萬人舉行隆重、盛大節日遊行,由2000多人組成儀仗隊,扛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開道橫幅和金碧輝煌的巨大國徽,舉著600面國旗。人們以巨大的生產、建設的喜報、捷報、圖表模型、實物,無數的鮮花、彩帶、氣球,無窮的歡笑、歌唱、舞蹈展示在遊行隊伍之中,表達人們喜悅心情,歡慶新中國和新上海十年的偉大成就。1964年,在全國取得國民經濟調整初步勝利,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的形勢下,上海人民迎來了新中國15年大慶。人民廣場又一次舉行盛大集會,入夜,廣場又一次成為歡樂的海洋。當歷史步入20世紀60年代中期後,長達10年的特殊時期,人民廣場同樣留下難以迴避的極不正常的印記。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9月19日,人民廣場成為白色的海洋,十餘萬上海人民胸佩白花,沉浸在撕心的悲痛中。粉碎“四人幫”後的中國大地,陽光重新顯露。1977年10月1日,上海人民迎來了又一個國慶,人民廣場又一次沸騰起來。
進入20世紀80年代,人民大道、人民廣場逐漸不再舉行民眾性遊行、集會等活動,而新功能尚未定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東風吹拂大地。進入90年代後,上海發展迅速,新姿迭出,作為市中心人民廣場改建工程,逐漸提上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早在1987年,上海市規劃設計院便對人民廣場制訂了綜合改造規劃。1990年,市規劃設計院再次編制《人民廣場公園地區規劃》。根據市領導提出的“大手筆、高起點、燈光亮、綠化好”的要求,經過反覆比較、研究和討論,對如何改建廣場逐步取得了共識:人民廣場綠化要多,改建工程要適應21世紀“人類與自然共存”和“建設生態城市”的時代要求,要改變原來以硬地為主的政治集會廣場為以綠化為主的現代化園林廣場,綠化面積將由原來的20%增加到70%,廣場綠化改造完成後,將和人民公園一起,構成上海市中心的兩葉綠肺。
1992年9月14日,人民廣場綜合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93年底,人民廣場綠化改造工程全面啟動,並被市政府列為1994年上海市第2號重點工程。1994年9月21日,黃菊市長親手按下人民廣場音樂噴泉的啟動電鈕,宣告了人民廣場綠化改建工程正式完成。綜合改造工程只有2年,綠化改造工程僅僅9個多月,這真是驚人的“上海速度”,恍如“一夜東風花滿枝”。
巨變了的綠夢成真的新廣場,有一條中軸線,南起武勝路,穿過1996年建成開放的上海博物館的中心,再穿過浦江之光中心廣場、人民大道、人民大廈,一直到人民公園、南京路,把整個人民廣場地區連成一個以人民大廈為中心的有機整體,各景點在中軸線兩側較為對稱地一一展開,形成了一道整齊壯觀的風景線。整個布局既體現莊嚴、大方,又能容納較多的遊人。在廣場中設定3條9米寬的彩色大道,把廣場分成6大塊,博物館占1塊,綠化占5塊,綠地中另闢3米寬的花崗石小徑,設定花壇、半圓型的休息環椅等設施,形成半幽密性園林空間,供遊人遊覽、休息,使廣場增添觀光、休閒功能。
1995年建成的人民大廈,矗立在廣場中心。正南面的古鼎式建築上海博物館與之遙相呼應。廣場西面是1998年落成的通體晶瑩透明的大劇院。廣場東面是結構新穎的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四幢標誌性建築,圍抱著開闊、明朗以草坪、花叢、灌木為主的園林空間,充分突出了廣場遼闊、開放的文化品味。
博物館東側建有亞洲目前最大的超高壓、大容量、城市型22萬伏地下變電站。博物館西側為5萬平方米的地下建築,分上下二層。上層為迪美購物中心,下層為停車場。在人民大道南側地下,是規劃整齊的香港名店街。改造後的人民廣場,有57%的主體建築項目建於地下。
宏偉藍圖夢成真,無論是麗日煦風還是華燈初上,人民廣場始終是一派大家風範,卻又不失謙和地容納著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廣場西部還放養了約3000羽和平鴿,更吸引了熙來攘往的遊客,每一天都像過節一樣繁華熱鬧。人民廣場正以全新的行政、文化、生態、交通、商業等功能和莊嚴、開闊、明快的形態,成為上海文明的象徵。
人民廣場刻有曲折的昨天,人民廣場擁有美好的今天,人民廣場也必將展示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