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質屬性

人本質屬性(essential attributes of man)是指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屬性。在中國哲學史、教育史上曾出現過不同的人性觀,並派生出不同的教育觀。孟子主張人性善;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是一切美德的開端,教育的任務只是“求其放心”,恢復人的先天的本性。荀子主張人性惡,人之所以能改惡從善,是積學而成、後天努力的結果。告子則主張人性無分善惡,強調人的自然屬性。揚雄認為人之性有善有惡,善或惡的關鍵在於學習。董仲舒、韓愈等主張性三品說,把人性分為三等,說明人的善惡根源於性,表現於情。

在西方哲學史、教育史上,也曾先後出現過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和 19 世紀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等為代表的自然人性觀,儘管他們的具體闡述不同,但都把人性歸結為人的自然屬性,認為教育就是保護人的自然潛能之自由、自發的發展。歐洲中世紀時,人性問題上占支配地位的是宗教神學的超自然人性觀,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控制人的情慾,依靠上帝的啟示啟發人的理性。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和黑格爾雖然指出人的本質應是人的社會性,但他們所說的社會性依然是從先驗的理性原則或絕對理念出發的。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學說認為,人的本質屬性主要不是人的自然屬性,而是人的社會屬性。不能離開一定的社會關係來談人的本質,人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製造生產工具和從事生產勞動,因此,一般說人的本質屬性如馬克思所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關係在各種社會關係中占有主導的地位,故人性帶有階級性。馬克思主義的人性學說奠定了社會主義教育理論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