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心理學是由郭念鋒引入的理論,從人性出發來把握人的心理規律。去正確地闡明人的心理活動、心理結構、心理動力、個性及其發展、心理病理變化以及心理診斷、諮詢和矯治等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性心理學
- 套用學科:心理學
發展歷程,基本觀點,人性,人性心理學,心理動力,個性心理,情緒與健康,
發展歷程
郭念鋒於1986年,將“人類的本質”問題引入“?>臨床心理學”,並使用這類概念你解析心理現象;1995年將“人的本質”定義“人性”,從而提出一種心理學理論,即“人性心理學”理論;1999年,為中科院心理所函授大學撰寫一本講義,名為《人性主義臨床心理學引論》
郭念鋒經自1986年至1999年的審慎思考,結合臨床案例的對比分析,再對各種心理學理論重新學習,最後認定,只有從“人的本質屬性”,即“人性”出發,才能擺脫當今臨床心理學“各執真理一面”的局限,去正確地闡明人的心理活動、心理結構、心理動力、個性及其發展、心理病理變化以及心理診斷、諮詢和矯治等問題。
基本觀點
人性
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質的規定性。就其本質而言,是人的三種基本屬性的辯證統一體:
(1)、被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制約的生物屬性。它體現為,人作為生物體與外界進行物
質交換(新陳代謝)的過程;
(2)、以生物屬性為前提、社會屬性為內容的精神屬性。它體現為,為生存發展而對外
界環境進行的探究反射,是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的過程;
(3)、以生物屬性為基礎、以精神屬性為表現形式的社會屬性。它是個體對群體的依附
本能,體現為個體與群體問的利益交換(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人性心理學
是從人性出發,在三種基本屬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中,把握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
人性心理學,不再把心理現象單純地定義為“腦的功能和客觀現實的反映”,而是明確地提出,心理現象是人性的表達,是人的三種本質屬性的具體表現形式。
是以人性中的精神屬性為中心,進而說明心理、腦和社會這三者的關係,依據他們之間的具體關係,討論心理自身的性質、特點以及變化的規律。
心理動力
人性心理學認為,心理發展變化的動力,不是來自任何神秘之處,僅僅是與生俱來的人性的內在需要,這種內在需要源於人的三種本能:
(1)個體保存、種族延續的本能;
(2)為認識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需資料和適應環境的探究本能;
(3)為生存而組成人類社會的依存本能。
個性心理
人性心理學認為,“一般人性”是抽象的概念。具體的、鎮海寺存在的人性。是在具體人群或具體個體身上的具體表現。作為抽象的概念,人性是統一;作為具體表現,人性是千差萬別的。作為人性具體表達的心理現象,當然也是千差萬別的。心理差異有兩大類型:(1)彼此有差異的群體心理;(2)彼此有差異的個體心理。通常所謂的個性心理,就是指彼此有差異的 衝突的個體心理,或稱為個體的心理差異。
個性心理總是遵循生物學規律,因襲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傳統,在人類不同的認知水平制約下逐漸形成的。理想的個性心理,只能在理想的、無矛盾衝突的條件下生成。但是這種條件是不存在,所以理想的個性只能是抽象概念,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現實的個性心理永遠是矛盾的,只要矛盾不被激化,處在相對穩定狀態,就可以說是健康的心理。
情緒與健康
人有三種發自內心的需求,需求獲得滿足,產生正向的、有利於健康的情緒,否則產生負向、不利於健康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