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後中國文壇紀實
- 又名:人與歲月叢書
- ISBN:7020080847, 9787020080847
- 頁數:428頁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版次:2
內容簡介,推薦理由,精彩評論,作者簡介,目錄,內容試圖,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多年積累和訪談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憶當年採訪和幕後花絮的“題記”,所寫都是讀者較為熟悉的現當代文壇“名角”:俞平伯、沈從文、老舍、丁玲、趙樹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嚴文井等。
根據當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檔案、會議紀錄和口述史料,真實地再現了1949年後中國文壇的真實面目,以及眾多作家在大環境發生轉變時痛苦的心路歷程。這些強大而可畏的真實紀錄,使那些塵封的如煙往事得以鮮活呈現,從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陰晴圓缺和風雲變幻。
根據當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檔案、會議紀錄和口述史料,真實地再現了1949年後中國文壇的真實面目,以及眾多作家在大環境發生轉變時痛苦的心路歷程。這些強大而可畏的真實紀錄,使那些塵封的如煙往事得以鮮活呈現,從而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陰晴圓缺和風雲變幻。
推薦理由
《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後中國文壇紀實》根據當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檔案、會議紀錄和口述史料,真實地再現了俞平伯、沈從文、丁玲、老舍,趙樹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等作家在一九四九年後的遭際和故事,以及他們的心路歷程,讓讀者了解到那些塵封的如煙往事。
作者以一種極大的善意敬意寫這些離我們不遠的作家們,不溢美也不隱惡,不粉飾也不歪曲。於是,讀者就可以從《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後中國文壇紀實》中發現許多生動鮮活的、卻也是強大而可畏的真實,進而可以揣想,有哪些真實可能是被有意無意地刪略了?
精彩評論
歷史是不可摧毀的,也不能抹殺,不能瞞,不能騙。還有歷史會再現。以理性或感性再現在史書上,在藝術里,在真里或美里,不論戲劇或悲劇。果然再現了,就有震撼的力量,倒會是摧毀的手段。
在這面上辛苦工作的人,查檔案,找資料,訪人物。為真也為美,青燈黃卷,善哉善哉。
——林斤瀾
在這面上辛苦工作的人,查檔案,找資料,訪人物。為真也為美,青燈黃卷,善哉善哉。
——林斤瀾
作家的戲劇性經歷後面隱藏著的是中國的社會變遷史,也是人性的證明。陳君的文章就是現當代中國的重要的“人證”。而且他的文章寫得細,生動,材料挖得深而且常有獨得之秘至少是獨得之深與細,他的文章十分好讀。
——王蒙
《人有病,天知否》以大量原始材料獨家報導了沈從文、老舍、丁玲、俞平伯等作家1949年後鮮為人知的故事。作者所採用的大量原始檔案和往來書信均為第一次面世,屬於絕對的獨家報導,向人們展示了許多長期以來一直為人們所渴望了解的關於個人和中國文壇的“故事”。
——孫郁
作者簡介
陳徒手,本名陳國華,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先後在中國致公黨中央機關、中國作家協會工作。《北京青年報》副刊編輯。
主要從事知識分子專題資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國文壇紀學》推動了國內口述史研究。
主要從事知識分子專題資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國文壇紀學》推動了國內口述史研究。
目錄
善哉林斤瀾 2
人證與史證王蒙 4
舊時月色下的俞平伯 10
午門城下的沈從文 28
老舍:花開花落有幾回 66
丁玲的北大荒日子 148
1959年冬天的趙樹理 200
郭小川:黨組裡的一個和八個 218
郭小川:團泊窪的秋天的思索 284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 404
浩然:艷陽天中的陰影 440
浩然的歷史場 466
嚴文井口述中的中宣部、作協瑣事 480
林希翎女士 489
果戈理到中國也要有苦悶 496
初版後記 508
再版後記 513
三聯版後記 515
內容試圖
舊時月色下的俞平伯
在略為發黃的文管會《工作人員登記表》上,筆者見到俞平伯當年在“對工作意見及希望”一欄中填下的這幾句話:“繼續學習、努力,為新中國的建設,在政治、文化各方面服務。”此時是北平和平解放後的l949 6月16日,四十九歲的俞平伯身份為北大中文系教授。在1951年1月北大《教師及職員登記表》中,俞平伯如實地在“現在從事之研究工作”一欄中寫了五個大字:整理《紅樓夢》。
1952年俞平伯出版了《紅樓夢研究》,引發了1954年一場來勢兇猛的大批判運動。該書編輯、九十歲的文懷沙談起當年,依然唏噓而嘆:
大約是1951年,有一天俞平伯因父親去世等原因找我借錢,我答應幫助他從上海棠棣書店預支稿費舊幣二百萬元(新幣二百元)。開棠棣書店的徐氏兄弟是魯迅的同鄉,書店的名字還是魯迅改的。他們請我主編一套古典文學叢刊,我就同俞平伯商量:把二十七年前出的《紅樓夢辨》再加新作,再出一次怎么樣?俞平伯在舊作的黃紙上用紅墨水刪改,用漿糊、剪刀貼貼剪剪,弄成一本十三萬字的書稿。徐氏兄弟是自負盈可,擔心《紅樓夢辨》當年只印五百本,現在能否暢銷。沒想到銷路很好,印了六版。……
在略為發黃的文管會《工作人員登記表》上,筆者見到俞平伯當年在“對工作意見及希望”一欄中填下的這幾句話:“繼續學習、努力,為新中國的建設,在政治、文化各方面服務。”此時是北平和平解放後的l949 6月16日,四十九歲的俞平伯身份為北大中文系教授。在1951年1月北大《教師及職員登記表》中,俞平伯如實地在“現在從事之研究工作”一欄中寫了五個大字:整理《紅樓夢》。
1952年俞平伯出版了《紅樓夢研究》,引發了1954年一場來勢兇猛的大批判運動。該書編輯、九十歲的文懷沙談起當年,依然唏噓而嘆:
大約是1951年,有一天俞平伯因父親去世等原因找我借錢,我答應幫助他從上海棠棣書店預支稿費舊幣二百萬元(新幣二百元)。開棠棣書店的徐氏兄弟是魯迅的同鄉,書店的名字還是魯迅改的。他們請我主編一套古典文學叢刊,我就同俞平伯商量:把二十七年前出的《紅樓夢辨》再加新作,再出一次怎么樣?俞平伯在舊作的黃紙上用紅墨水刪改,用漿糊、剪刀貼貼剪剪,弄成一本十三萬字的書稿。徐氏兄弟是自負盈可,擔心《紅樓夢辨》當年只印五百本,現在能否暢銷。沒想到銷路很好,印了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