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華東師範大學提供的慕課)

人文地理學(華東師範大學提供的慕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人文地理學課程是華東師範大學於2018年3月6日首次在中國大學MOOC、於2021春夏首次在智慧樹網開設的慕課課程、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該課程授課教師為孔翔、王列輝、司月芳和申悅。截至2021年4月,據中國大學MOOC官網顯示,該課程已第7次開課;據智慧樹官網顯示,該課程第一次開課。

該課程主要講授人地關係理論,人類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及行為地理學等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文地理學
  • 類別: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 提供院校:華東師範大學
  • 授課平台: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網
  • 開課時間:2018年3月6日(中國大學MOOC首次);2021春夏(智慧樹網首次)
  • 授課教師:孔翔、王列輝、司月芳、申悅
課程性質,課程背景,適應專業,開課信息,課程簡介,課程大綱,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網,課前預備,授課目標,課程特色,所獲榮譽,考核標準,教師簡介,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在新時代,全球經濟文化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為中國發展提供了機遇與挑戰,作為一個疆域遼闊,地大物博的大國,如何理解“人-地”關係的矛盾與演進是中國地理學家,尤其是人文地理學所關注的問題。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空間分布、空間過程的科學,對於適應全球化和“人—地”關係的挑戰,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指導價值,能夠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提出有益借鑑。人文地理學不僅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還成為了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城鄉規劃、旅遊等嘗試進行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要領域。
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係為基礎,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空間分布、空間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可以概括為“一橫一縱”,即在縱向上研究特定地方人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橫向上研究不同地方之間的關係。
為了適應當前全球化和人地關係發展面臨的挑戰,人文地理學的學習、研究對地方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而適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空間轉向,人文地理學也已成為理論創新的熱點領域。因此,華東師範大學開設了該課程。

適應專業

地理學專業學生專業基礎課,其他非地理學專業學生也可選修。

開課信息

中國大學MOOC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授課教師
學時安排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8年3月6日-2018年6月15日
孔翔、王列輝、司月芳、申悅
3-5小時每周
7572人
第2次開課
2018年9月12日-2018年12月10日
7453人
第3次開課
2019年3月6日-2019年6月24日
6988人
第4次開課
2019年9月11日-2019年12月29日
8175人
第5次開課
2020年3月4日-2020年6月5日
11255人
第6次開課
2020年9月16日-2020年12月16日
3小時每周
3678人
第7次開課
2021年3月3日-2021年5月28日
1-2小時每周
待定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智慧樹網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授課教師
學時安排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21春夏
孔翔、王列輝、司月芳、申悅
15
待定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課程簡介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空間分布、空間過程的科學,該課程主要以人地關係理論以及人類文化、經濟、社會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同時注重對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和行為地理學等學科前沿的教學;以“一橫一縱”為主線,重點講授學科基礎理論、基本方法,並積極培養修讀者的學習研究興趣。
第一章將帶領修讀者初步了解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價值、“一橫一縱”的內涵與研究思路,初步建立對人文地理學科的總體認識和情感;第二章主要講解人地關係理論的概念內涵以及代表性的人地關係理論,從而認清人地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價值;第三章主要介紹文化區、文化擴散、文化景觀等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繼而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機制;第四章主要介紹農業和非農經濟活動起源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尤其是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第五章主要講解人口、聚落和政治地理的核心概念及理論,理解人口轉變模式、人口遷移機理、聚落形成條件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研究主題等;第六章主要介紹行為地理學的基本概念、行為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課程大綱

中國大學MOOC

該課程自第2次開課課程大綱進行了調整,對部分內容較多的章節進行了拆分。
第1次開課課程大綱
1. 緒論
1.1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橫一縱”
1.2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價值
1.3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1.4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2. 人地關係理論
2.1 早期人地關係與環境決定論
2.2 生產力發展與文化決定論
2.3 其他人地關係理論
2.4 其他學科的人地關係研究
2.5 人地關係理論與生態文明建設
3. 人類文化發展與地理環境
3.1 文化的內涵與結構
3.2 人類文化發展對環境的適應
3.3 文化區的概念和類型
3.4 語言文化區
3.5 宗教文化區
3.6 民俗與流行文化區
3.7 文化擴散的概念和類型
3.8 語言擴散
3.9 文化擴散與文化衝突、整合
3.10 文化生態學的內涵
3.11 文化景觀的概念與分類
3.12 文化景觀的地域差異與地理環境
3.13 文化景觀的地方特性
3.14 空間、地方與文化景觀
3.15 文化景觀的意義解讀
4. 人類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
4.1 農業的起源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4.2 農業形成及其影響
4.3 農業發展模式的演進與地域差異
4.4 工業革命和工業區位的出現
4.5 技術進步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
4.6 制度變遷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
4.7 信息化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
4.8 全球化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
5. 人類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
5.1 世界人口的增長過程與人口轉變
5.2 中國人口轉變模式的地域差異與影響
5.3 世界人口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
5.4 胡煥庸線
5.5 人口遷移的內涵與機理
5.6 人口遷移的空間規律研究
5.7 國際人口遷移與智力外流
5.8 聚落與聚落地理學
5.9 農村聚落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5.10 城市及其起源
5.11 城市化的概念和類型
5.12 鄉村城市化
5.13 城市體系
5.14 政治地理學的研究主題及價值
5.15 國家政治地理研究基礎
5.16 國際地緣政治的主要理論
6. 行為地理學
6.1 行為地理學的源起與特點
6.2 空間認知與城市意象
6.3 哈格斯特朗與時間地理學
6.4 時空制約與時空稜柱
6.5 行為空間的概念與內涵
6.6 通勤行為空間
(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第2-7次開課課程大綱
1. 緒論
1.1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橫一縱”
1.2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價值
1.3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1.4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
第一單元測驗
2. 人地關係理論
2.1 早期人地關係與環境決定論
2.2 生產力發展與文化決定論
2.3 其他人地關係理論
2.4 其他學科的人地關係研究
2.5 人地關係理論與生態文明建設
第二單元測驗
3. 人類文化發展與地理環境(上)
3.1 文化的內涵與結構
3.2 人類文化發展對環境的適應
3.3 文化區的概念和類型
3.4 語言文化區
3.5 民俗與流行文化區
第三單元測驗(上)
4. 人類文化發展與地理環境(中)
3.6 文化擴散的概念和類型
3.7 語言擴散
3.8 文化擴散與文化衝突、整合
3.9 文化景觀的概念與分類
第三單元測驗(中)
5. 人類文化發展與地理環境(下)
3.10 文化景觀的人地關係解讀
3.11 文化景觀的地域差異與地理環境
3.12 文化景觀的地方特性
3.13 空間、地方與文化景觀
3.14 文化景觀的社會意義解讀
第三單元測驗(下)
6. 人類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上)
4.1 農業的起源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4.2 農業形成及其影響
4.3 農業發展模式的演進與地域差異
4.4 農業地理研究與脫貧攻堅
第四單元測驗(上)
7. 人類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下)
4.5 工業革命和工業區位的出現
4.6 技術進步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
4.7 制度變遷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
4.8 信息化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
4.9 全球化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
第四單元測驗(下)
8. 人類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上)
5.1 世界人口的增長過程與人口轉變
5.2 中國人口轉變模式的地域差異與影響
5.3 世界人口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
5.4 胡煥庸線
5.5 人口遷移的內涵與機理
5.6 人口遷移的空間規律研究
5.7 國際人口遷移與智力外流
第五單元測驗(上)
9. 人類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中)
5.8 聚落與聚落地理學
5.9 農村聚落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5.10 城市及其起源
5.11 城市化的概念和類型
5.12 鄉村城市化
5.13 城市體系
第五單元測驗(中)
10. 人類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下)
5.14 政治地理學的研究主題及價值
5.15 國家政治地理研究基礎
5.16 國際地緣政治的主要理論
第五單元測驗(下)
11. 行為地理學
6.1 行為地理學的源起與特點
6.2 空間認知與城市意象
6.3 哈格斯特朗與時間地理學
6.4 時空制約與時空稜柱
6.5 行為空間的概念與內涵
6.6 通勤行為空間
第六單元測驗
(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智慧樹網

第一章 緒論
1.1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橫一縱”——孔翔
1.2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價值——孔翔
1.3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孔翔
第二章 人地關係理論
2.1早期人地關係與環境決定論——孔翔
2.2生產力發展與文化決定論——孔翔
2.3其他人地關係理論——孔翔
第三章 人類文化發展與地理環境
3.1文化區的概念和類型——孔翔
3.2文化擴散的概念和類型——孔翔
3.3文化擴散與文化衝突、整合——孔翔
3.4文化景觀的概念與分類——孔翔
3.5文化景觀的人地關係解讀——孔翔
第四章 人類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
4.1農業的起源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孔翔
4.2工業革命和工業區位的出現與擴散——司月芳
4.3技術進步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司月芳
4.4制度變遷對經濟活動空間格局的影響——司月芳
第五章 人類社會發展與地理環境
5.1世界人口的增長過程與人口轉變——孔翔
5.2世界人口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孔翔
5.3人口遷移的內涵與機理——孔翔
5.4聚落與聚落地理學——王列輝
5.5政治地理學的研究主題及價值——孔翔
第六章 行為地理學
6.1行為地理學的源起與特點——申悅
6.2空間認知與城市意象——申悅
6.3行為空間的概念與內涵——申悅
6.4通勤行為空間——申悅
(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課前預備

學習資料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份
《人文地理學》
趙榮、王恩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文化地理學》
周尚意、孔翔、朱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人文地理學詞典》
約翰斯頓
商務出版社
2004
《人文地理學概論》
金其銘、張小林、董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另外學習者還應該準備其他各種地圖冊及地理學辭典等資料。

授課目標

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三個層次:
一、在知識層面,幫助修讀者正確理解人地關係理論和人文地理學“一橫一縱”的基本分析框架,基本掌握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政治地理學以及行為地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
二、在能力層面,通過對重大實踐問題的案例分析,提升修讀者對人文地理學的學習研究興趣和能力,掌握在實踐中套用人文地理學基本理論的方法。
三、在情感和價值觀層面,增進學生對人地關係的認識和對地方的情感,提升他們自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和能力,也增進他們對地方的認同和依戀,自覺關心和參與地方的規劃建設。

課程特色

該課程以最佳化和整合相關教學資源為基礎,基於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上教學計畫,幫助修讀者提升對人文地理學學科價值及前沿理論成果的認識水平和學習興趣,並通過案例教學引導修讀者關注相關重大現實問題,提升其套用人文地理學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設計原則
1.以“一橫一縱”為主線,突出經典與前沿理論的教學;
2.以案例教學落實“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
3.以教育性教學為努力方向,努力提升“兩性一度”。

所獲榮譽

2019年7月1日,該課程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稱號;
2020年11月24日,該課程獲教育部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稱號。

考核標準

  • 智慧樹網平台考核標準
平時成績50分
平時成績=學習進度分(15.0分)+學習行為分(35.0分)
章測試成績10分
單項類目名稱
卷面分
單項滿分
第一章 單元測試
10
1.7
第二章 單元測試
10
1.7
第三章 單元測試
10
1.7
第四章 單元測試
10
1.7
第五章 單元測試
10
1.7
第六章 單元測試
10
1.5
(註:表格內容參考資料
見面課成績0分
見面課成績得分 = 見面課實際得分 / 見面課總分 * 權值
期末考試成績40分
期末考試得分 = 期末考試實際得分/期末考試總分* 權值
採用線上期末考試形式作為期末考試成績
試卷:教程考試

教師簡介

孔翔,世界經濟專業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和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科技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王列輝,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員、民政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研究員、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雙聘人才。
司月芳,本科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研究生期間在華東師範大學攻讀區域經濟碩士,之後在德國吉森大學從事在德中資企業全球化與當地網路嵌入性研究,並於2013年獲得博士學位。自2013年11月後在華東師範大學工作。
申悅,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副教授,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智慧城市研究與規劃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大數據專業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