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時尚里容易發獃:都市新部落格樣本

人在時尚里容易發獃:都市新部落格樣本

所謂“白領”,根本就是“平白破人封住領子”。雖然身披著套裝,腳睬著地毯,手握著滑鼠,可受剝削受壓榨的程度比民工有過子而無不及。商業社會中的美多像是批量生產出來的,個性稍嫌不足,但總體分值肯定比商業氣氛不濃的社會要高得多。深山老林里完全有可能蹦出一兩個絕世美女,並且純樸的讓人心醉,但多半天只能歸入“奇蹟”一類,而在商業社會裡,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我們不指望有特別大的驚喜,但多數女人都給時尚調教得比較順眼。 “無數人說話,無數人為文,可流傳久遠的又何其少也。都以為自個兒是鑽石,哪知不過是玻璃彈珠而己。但為了繼續蒙人,也只好我彈我彈我彈彈彈…… 人想吃食物的欲望一直衝到舌根,才硬化為牙齒;人想要和野獸搏鬥的欲望一直衝到指尖,才硬化為指甲。那么,究竟要分泌出多少柔軟而焦灼的東西,才能硬化為磚瓦,硬化為房屋,像蝸牛那樣擁有自己的殼。

基本介紹

  • 書名:《人在時尚里容易發獃》
  • 作者:莫幼群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時尚”開始成為國內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重要關鍵字。一波波時尚浪潮紛至沓來,有的如過眼煙雲,有的形成了很深的積澱。一代人與時尚相周旋的歷史,恰好是一段鮮活而耐人尋味的文化史和心靈史。本書以隨筆和雜感的形式,從“思”“性情”“讀看聽”“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描繪了時尚的斑斕圖景,帶出了個人的感喟和思考,以感嘆應對巨變,以調侃應對荒誕,以反思應對新潮。

作者簡介

莫幼群,筆名老末、莫契,1969年生人。祖籍江蘇贛榆,出生地安徽銅陵。在貴池懂事識字,在合肥讀書工作。現任某雜誌社編輯,業餘從事散文與雜文寫作,先後在多家報刊開設專欄。飯碗和愛好統一為文字匠,常引以為幸。

媒體推薦

書評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時尚”開始成為國內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重要關鍵字。一波波時尚浪潮紛至沓來,有的如過眼煙雲,有的形成了很深的積澱。一代人與時尚相周旋的歷史,恰好是一段鮮活而耐人尋味的文化史和心靈史。本書以隨筆和雜感的形式,從“思”“性情”“讀看聽”“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描繪了時尚的斑斕圖景,帶出了個人的感喟和思考,以感嘆應對巨變,以調侃應對荒誕,以反思應對新潮。

圖書目錄


為“小”辯護/2
淑女·中國書·長內衣/5
過客悠悠/7
懶者無疆/10
不讓強者在比賽中獲勝/12
作家的第二職業/14
無因的殘忍/18
寬容“搞怪”/21
你閃光我閃開/23
排隊與國民性/26
思想試玩員/28
寫在“預防自殺日”邊上/31
鼠疫·霍亂·非典/35
時代病/37
第三隻眼看韓國/40
不沉默是金/47
性·情
為什麼中年人不該瘋掉/52
這一瞬/55
花花公子/57
小白兔的“墮落”/60
咖啡館/62
美女發生學/64
做紳士就好/66
男人適合乾什麼/68
“曖昧”的沒落/71
比較鼻子學/73
第一種剩遺物/76
狂人狂語/78
你想認養誰/81
舒服機器/83
打死我也要說/85
為脫衣舞作證/87
機佬與機女/90
黃段子/92
明天我們到哪裡“找樂”/94
讀·看·聽
文字烏托邦/98
譯名春秋/103
“性急”的預言/109
從荒誕到絕望/111
誰搞垮了優雅/114
閱盡西洋才子書/118
寒磣的出口/120
論雜誌的倒掉/123
我們不向別人借貸想像力/126
掉影袋/129
青春在尖叫中成長/131
“申奧”明信片/137
脫還是不脫/139
玩的就是你/141
電視知識分子/145
造星造到你家門口/147
一句永流傳/150
同一首歌·同一口井·同一條船/152
背景音樂/156
記得蜜桃成熟時/159
超級歧途/161
英國製造/163
衣·食·住·行
小氣生活/166
偷“閒”學少年/168
半糖主義/171
萬味“腥”為首/173
徽菜的“紅頂夢”/176
誰妨礙了我們吃飯/178
水飽是福/181
真酒無糖/184
生命之杯/186
重大的時刻/189
從阿米巴到蝸牛/192
我最想入住的四個宅子/195
為自己造一座“萬國宮”/199
想裝空調的老房子/204
公車行/207
與鼠同行/209
與車同穴/212
有了一億元之後/215
附錄:旁觀時尚的人/217

文摘

淑女·中國書·長內衣
諾拉·艾弗朗是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功成名就後回她的母校——威
斯利女子學院作講演。她向台下無數雙充滿期待的耳朵大聲疾呼:“不管你
們選擇乾什麼,不管你們會走怎樣的路,我只希望,你們不要選擇成為一名
‘淑女’!”
解放前,某雜誌向專家學者徵詢“青年必讀書”。問到魯迅這兒時,魯
迅回答:“從來沒有留心過,所以現在說不出。”接著又補充道:“我以為
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
諾拉·艾弗朗內心深處未必輕視淑女;魯迅更不是全盤否定中國書,誰
都知道,他對中國古書鑽研極深。但他們討厭假正經,更討厭以老傳統來壓
人,所以故作驚人之語,來警醒青年千萬要有自己的主見。這兩人算得上“
棒喝派”的青年導師。
一位年輕的美國人要去牛津留學,臨走前去拜訪大詩人艾略特,艾略特
對他說:“40年前我從哈佛到牛津。現在你也從哈佛到牛津,我該給你什麼
忠告呢?”年輕人洗耳等待大詩人送他幾句終生受用不盡的金言。艾略特想
了好久,終於說:“你有沒有長的內衣?”與艾略特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馬
克·吐溫。這位大文豪同樣是被某女子學院請去演講,題為《對女生的忠告
》。全場女生原以為會聽到閃爍著智慧光芒的人生真諦,哪知馬克·吐溫卻
像老太太那樣絮叨開了:“你們一不要抽菸,二不要喝酒,三不要吃得太多
……”
看到這裡,你會覺得以上二位的水準和家庭婦女差不多,實際上他們正
是想用這種近乎搞笑的方式來告訴後生:人生的路和冶學的路要由自己來走
。可謂“無匣頭派”的青年導師。
然而,如今這樣可愛的青年導師已經十分罕見了,社會上多的是“高調
派”的青年導師,把自己打扮成布道者,忙著向青少年猛灌“心靈雞湯”。
他們教中學生如何進入常春藤名校;教少女怎樣保持住貞操;教青年如何看
破人生的真相;教剛走出校門的學子怎樣去挖人生的第一桶金;還有,如何
去找個富爸爸,如何不讓別人動自己的乳酪,如何開展“學習的革命”,如
何掀起“頭腦風暴”……總之,從人生必讀書到人生必走路,“高調派”導
師們向來都是口若懸河。
羅素說,在一切生活著的東西裡面,特別是在人類裡面,“有一些東西
是神聖的,難下定義的,無限制的,有一蝗東西是個人的和異常寶貴的,是
生命生長的原琿,世界裡無聲無息的競爭的一個片段表現”。因此,每一個
施教者在青少年面前都應陔牢記自由的精神,保持足夠的謙虛。何謂“自由
的精神”?拿一位美國學者的話來說,“自由的精神就是對自己是否正確不
很有把握的精神”。對於那些真正的大9幣而言,人生歷練越豐富,學養越
深厚,越發會覺得“生命生長的原理”之難以捉摸,不可言說。
對不可言說的,我們需要保持沉默,或者“王碩左右而言他”,這其實
是一種最為真誠的和老實的態度。相反,對不可言說的說三道四,對生長中
的生命耳提面命,能在任何時候都大唱高調的人,不是淺薄,就是虛偽了。
央視有一檔節目叫《對話》,每每邀請經濟界和企業界名流來現場與廣大觀
眾交流。看到名流們把賺錢的道理講得那么神聖,而台下的青年學子又聽得
那么虔誠,我總要生出許多感慨。我覺得,能夠說出來的,無非是一些崇高
、高深卻十分空洞的大道理,是一些矯情的、自個兒也不打算實施的“光輝
的廢話”;有許多真正的賺錢的技巧,是名流捨不得說或不好意思說出口的

(2002.10)
P5-6

序言

閒來無事,翻檢往日的舊照片,其中一張是10多年前大學畢業時照的,
照片上男的大多數穿著高跟鞋,女的不少都穿著黑色健美褲。這樣的裝扮現
在看起來已經相當怪異了。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是流行過一陣子男式高跟鞋的,鞋跟又厚又粗,都
在三四厘米以上,高的有六七厘米,幾乎要“欲與女生試比高”了。那時正
是女性開始極端挑剔男子身高的時期,高跟風的興起應該與此有關。或許是
大學生的身高要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的緣故,校園裡的男生幾乎人人都加入了
“高跟一族”的行列。大家整天穿著它雄赳赳氣昂昂,甚至在水泥地上也能
發出清脆的聲響,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不恰當。相反倒給一代男生在戀愛場上
贏回了幾分自信。但幾乎就在一夜之間,大家都不再穿了,仿佛再用它來拔
高身材有“欲蓋彌彰”之嫌。我想,如今若有哪位男士再穿著那么高的皮鞋
,在大街上搖搖擺擺,豈不要被視作怪物!可當時的確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看六七十年代的好萊塢影片,發現男的裝扮都像披頭士,長長的鬢角,
掐著腰的上衣,緊身的喇叭褲,女的幾乎都是披肩發,上衣和喇叭褲的造型
更加誇張。如果演的是愛情戲,雖然男女主角表演得很到位,但感覺總有些
古怪,仿佛隔了一層,不容易完全進入那個氛圍中去了。
再看1978年、1982年左右的世界盃足球賽錄像,你會驚訝於那時足球選
手的短褲怎么那么短,簡直就像女排選手的短褲,繃得緊緊的,踢起球來如
同在跳大腿舞。我不知道女足球觀眾是不是就從那時候開始多起來的。直到
1990午世界盃上,足球短褲才寬大起來,一下子顯得全世界足球運動員的腿
都細小了許多。
最離譜、滑稽的穿戴,要算十六、十七世紀的男式長褲,彈力緊身,好
像芭蕾舞演員的演出服。不知怎么竟能形成風尚,王公貴族個個都穿。我小
時候從小人書上看到這樣的形象,就十分不解,這樣穿能舒服嗎?可我們的
伽利略、莎士比亞就是穿著它,創造出燦爛的文化的,而且也沒聽說誰給憋
出什麼男科病來。
過去的時尚現在看起來可能慘不忍睹,甚至淪為笑柄,“悔其少穿”的
事常常發生。有一首歌唱道:“人在寂寞里容易發獃。”其實,人在時尚里
更容易發獃,被時尚裹挾其中而渾然不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