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並且人口總量適度、人口素質全面提升、人口結構最佳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協調平衡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口均衡理論
- 定義: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協調
- 解釋: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 包括:人口總量適度、人口素質全面提升
提出背景,提出原因,發展面臨的問題,解決之道,
提出背景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需求不斷升級的今天,人口發展的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於追求人口規模適度方面,而是有了更為全面、更為豐富的內容。在層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個要素之間要相互協調,而且人口與外部各個因素之間也要相互匹配;在內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實現人口數量上的理想狀態,而且要實現人口質量、人口結構、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狀態。在此背景下,“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來。
提出原因
雖然“追求人口均衡發展、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是最近出現的一個提法,但是我國四十年來人口調控的實踐就是追求人口均衡發展的實踐。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計畫生育政策是為了實現人口均衡發展;治理出生性別比失衡是為了實現人口性別結構的均衡;積極應對老齡化進程是為了實現人口年齡結構的均衡;追求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也是為了實現人口均衡發展。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的目標是對我國多年來人口調控理論思考與政策實踐精準概括。人口、資源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有機統一體,繼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後,提出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使原本就緊密聯繫的人口、資源、環境形成一個統一的“三型”社會建設目標。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60年的人口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中國的人口發展一直面臨著許多不同形式的問題和挑戰,人口理論研究與政策探索都是圍繞這些問題而展開的。雖然這些問題表現諸多,包括人口規模過大、人口增長過快、老齡化態勢嚴峻、性別結構嚴重失衡、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係緊張等許多方面,但是這些問題的實質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人口發展的不均衡。侯亞非(北京市委黨校人口研究所教授)認為:如今低生育水平的實現並不意味人口問題的終結,而是意味人口問題的轉型,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核心詞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可以說,基本人口國情的變化、人口問題性質的轉型,成為形成人口均衡發展理念的社會基礎,全面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國策成為人口均衡發展理念的政策先導。
發展面臨的問題
我國人口均衡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如何解決在非均衡人口政策長期影響下形成的人口結構性失衡問題。我國人口結構性失衡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形成了人口系統的震盪,例如,生育率迅速轉變給人口年齡結構帶來的快速老齡化和深度少子化震盪。隨著生命周期的演進,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期失衡和數以億計的獨生子女群體正在成為新的人口震盪源。
解決之道
第一,必須正確認識和尊重人口發展規律。人口變化和人口發展都有著其內在的客觀規律,要實現人口均衡發展的戰略目標,就必須正確認識和尊重這些規律,並以其作為決策的客觀依據。
第二,必須具有科學的戰略性思維。人口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人口變化的影響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且人口變化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這就要求決策者必須具備科學的、綜合性的戰略思維。
第三,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人口均衡發展戰略中,以人為本是首要的核心準則,保障人的權利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基本宗旨。
第四,必須超越人口手段。人口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問題,因此,人口問題的解決不能單純地依靠人口手段,而是需要更多地依靠社會、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手段。
侯亞非:以北京為例,轉變人口發展理念,從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的大人口觀出發,重新審視單純強調“人口規模控制”背後的“非均衡”發展問題。首先,城市政府必須正視“新移民”存在的客觀事實,深刻認識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可逆性,打破城市建設、管理以本地戶籍人口為規劃依據的思維定式。其次,在主導的政策取向上,從繼續嚴格限制人口規模轉向積極的社會制度革新、創新,突破二元式人口管理模式,將失地的本地戶籍農民、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城市勞動力市場,納入就業、培訓、社會保險、住房等社會制度體系,實施一元化人口管理。另外,學界、媒體應大力宣傳構建人口均衡型社會的理念,讓全體居民了解人口均衡發展的內涵、意義,知曉人口均衡發展與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