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難相處的孤僻可以治療,悲觀的本性也不致難移!
我們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有點困擾的正常人」,多少也受到陰影徵候群的影響~~
暢銷書《運動改造大腦》作者教你增強對心理疾病的抵抗力
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怪癖,像是:
*不時上網檢查最新訊息,不停洗手擔心病菌入侵或是重複確認瓦斯門窗是否關妥,整天疑神疑鬼。
*一坐下就開始抖腳、塗鴉,容易分心,任何事都無法好好完成。
*說話時從不跟人有眼神接觸,也不會看場合,常常引起誤會。
*對人對己都吹毛求疵,總是心情低落、煩躁不安。
*喜歡高談闊論,說話誇張,不顧危險追求刺激。
*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大發脾氣,讓身邊的人受到傷害。
這些難以控制的行為,其實都有大腦結構上的原因,而且並非不能改變。瑞提醫師與嬌生博士把它們稱為「陰影徵候群」,並且分享許許多多遭受到類似非典型問題的真實故事,讓我們了解相關的知識及因應的方法。
就像健康的人多少會有些小病痛,提醒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這些怪癖也可以讓我們檢視自己的
心理健康。只要多多保養鍛鍊我們的大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避免讓小困擾演變成嚴重疾病。
我們不該再用難相處、不用心、遲鈍、悲觀或是壞脾氣的負面標籤,來看待這些怪癖,而是要將這些症狀當成預防疾病的線索。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更多可以改變大腦運作的方法,包括調整睡眠、飲食、運動、
社交活動、投入有意義的工作,每個人都能選擇過得更聰明、健康又幸福。
作者介紹
約翰·瑞提醫師(John J. Ratey, M.D.),
哈佛醫學院精神科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精神醫學及精神藥物學。著有《
運動改造大腦》(野人)、《分心也有好成績》、《分心不是我的錯》(遠流)、A User's Guide to the Brain等書,目前在麻州劍橋開設私人診所。
凱塞琳·嬌生博士(Catherine Johnson, Ph.D.),曾擔任美國自閉症研究全國聯盟(National Alliance for Autism Research)的董事及《新女性》(New Woman)雜誌編輯顧問。著有《傾聽動物心語》(木馬)When to Say Goodbye to Your Therapist 和 Lucky in Love 等書。
譯者介紹
吳壽齡,台南市人。台南女中、台大醫學系畢業。美國放射線診斷專科醫師,在加州執業。
林睦鳥,台南市人。台南女中、台大藥學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藥學碩士,並考取新澤西州、加州及俄亥俄州藥師執照。
林春枝,台南市人。台南女中、台大藥學系畢業,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藥學碩士,擁有加州藥師執照。
目錄
專文推薦/毛病一籮筐--都是基因惹的禍 曾志朗
審訂者的話/走出灰色地帶 洪蘭
作者序一/凱塞琳的故事
作者序二/約翰的故事
譯者序
導論 日常生活的生物科學
生物精神病學的彼時和此時
正常的人和他們的問題
陰影徵候群:有輕微型嚴重失常症的人
生物科學年代中個人的責任
逐漸認識大腦
第1章 嘈雜的腦
內心的創傷
噪音的後果
噪音造成的性格:環境關聯的徵候群
當社交體制是嘈雜的
應付噪音的其他防禦方式
噪音及工作
第2章 「找麻煩」的生物科學
女強人
壓力和隱藏的憂鬱症
滑溜的斜坡
憂鬱症的社交無能
一個女兒的故事
縮小的地平線
第3章 興奮的病理學【輕狂躁的個性】
輕狂躁和美國夢
一位好女人的愛
興奮的生物學
不斷改變的腦
環境的精神病學
再次忙亂的家庭主婦
輕狂躁的個性:快樂的戰士
第4章 脾氣暴躁的成年人【間歇性狂怒症】
憤怒攻擊
憤怒的丈夫
誰是主宰?
假自我
狂怒的生物學
憤怒癮者
其他憤怒
第5章 現在的囚犯【輕微的注意力缺失症】
輕微型
一個治療師的故事
把注意放在注意上
女人到底要什麼
瘋狂的家庭主婦
行動緩慢的腦
男人、愛情及ADD
有高貴心腸的機車騎士
華爾街的牛仔
第6章 社交場合中的怪人【自閉症的回聲】
小腦與自閉症的關係
有個秘密的男人
教堂祝福的婚姻
心盲
愛情與婚姻
再談小腦的關聯
害羞的大猩猩
羞怯的大猩猩與「中樞連貫」學說
第7章 潛在的流行病【注意力過剩:強迫症、上癮及焦慮症的陰影型】
接觸到強迫症的人
掃描者
社會掃描者:文明生活以及它造成的不滿
腦鎖
小孩與PANDAS
強迫症及上癮:基因上的關聯
報酬缺失徵候群
多巴胺的濃度和報酬缺失
購物狂
用「心」來改變「腦」
好公民
第8章 腦的保健和培育
複雜性和臨界點
好訊息
腦的保健和培育
聰明的機器
太極與健康的藝術
靈魂的保健與培育
推薦序言
兩年多前的一次旅行途中,我在舊金山機場的書店裡閒晃,等候回台灣的班機。一進門就被這本書的書名迷住了。什麼是Shadow Syndrome?而作者一位是哈佛大學的精神病醫師Ratey,另一位卻是自閉症國家聯盟的主要研究者Johnson。難道這兩種病症有什麼共通點嗎?我立刻買了一本,津津有味的讀著書里所舉的各種行為怪癖的案例,以及仔細思考兩位作者想從腦神經病變的觀點來重新界定「行為異常」的想法。書看完了,桃園機場也到了;回到台北的路上,我對自己說:基因的世紀終於來到!
長久以來,不論是學界或一般人,總是認為個人行為的怪異習性,一定是在後天的社會學習中逐漸養成的。但近幾十年來的研究,卻是很明顯的指出來,這些不同型態的行為「怪癖」,是很可以被穩定的區分成各式各類層級不同的症狀。因此,在精神病醫師以及臨床心理師所奉為經典的最新一版《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IV, 1994)中,明列了四百一十種心理病症,而且認定這些症狀都可能有其生理的原因。許多人對這樣的看法不能贊同,他們認為以生理的病因要去說明這四百一十種病症的形成是太不可思議了,而且以傳統的生理結構的知識,再怎么努力都很難拼湊出這么多症狀來!對這些嚴厲的批評,Ratey和Johnson的說明是很直接的:行為異常,其實是人類基因的排列組合使然!
但這是什麼意思?人類的基因組合怎么會和行為異常扯上關係呢?先讓我們從基因說起!
提到基因,大家都知道它是決定遺傳特徵的單位,它是由DNA構成,其內含的密碼是建構生物個體的遺傳訊息。一九五三年,華生和克瑞克二人揭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解開基因的化學結構,也帶動了進一步的研究,使我們對基因如何精確的把所攜帶的遺傳訊息,一代傳至一代的過程有了更多的了解。遺傳信息也就是人類的「基因組」,包含了大約三十萬個遺傳密碼。這些密碼大約可以組成十萬個基因,而每一個基因決定了一個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換句話說,這十萬個基因,決定了我們身體的基本構造與特徵。更令人興奮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迫使我們不得不承認,基因的密碼中可能也規範了人類「心理」發展的走向!這樣的想法一下子就衝破了笛卡爾的「心物雙元論」的藩籬。也難怪有許多衛道之士,為了捍衛「心靈」的「淨土」,對現代生物科技的進展不但憂心忡忡,且不遺餘力、千方百計要去打壓它的研究發展了。
Ratey和Johnson的這本書以「基因決定行為」的觀點來說明人類行為的乖張現象,引起的爭論是可想而知。一九九八年元月二十六日的Newsweek周刊以影星Robin Williams為封面,介紹這一門「新的腦科學」,它的文字說明是:「我們是不是都有些瘋狂呢?」如果我們思索的是無數基因密碼的組合與強度(例如某一段的十個基因負責某一項行為,十個都健全,則行為發展良好,缺少一、兩個會略顯毛躁,缺四、五個就是毛病,缺少七、八個則是神經兮兮的,十個都沒了,就是「病」態!),則答案絕對是:「是的!我們的毛病一籮筐,都是基因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