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第一章,《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子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
  • 創作年代:約公元前540年~前400年
  • 作品出處:《論語》第一章
  • 文學體裁:文言文
讀音,字義,釋義,《論語集釋》的解釋,內容考證,《論語集解》(何晏著)的解釋,唐以前古代注釋,編者按語,《論語集注》解釋,發明,編者按語,餘論,發明,出處,

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r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字義

知:通假字,這裡是智慧的意鞏艱兵思
慍:生氣、怨恨、惱火、憤怒、埋怨;
亦:也
君子:學習為君之道,治國之術的人。

釋義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品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人不知而不慍:“知”在古代漢語裡,除了相當宙趨企酷於 “知道”、“知識”外,還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於“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後一個“知”,即為聰明、智慧之意。“人不知而不慍”的知,既可以作“知道”講,也可以作“智慧”講。

《論語集釋》的解釋

內容考證

【禮】哀公問:“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白虎通·號篇】:“或稱君子者,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羣(同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論語集解》(何晏著)的解釋

慍,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唐以前古代注釋

皇疏】(皇侃《論語義疏》):此有二釋:一云:“古之學者為己,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內映,他人不見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而不求備於一人。故為教誨之道。若人有鈍根而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也。”又引李允云:慍,怒也,君子忠恕,誨人不倦,何怒之有乎。明夫學者,始於時習,中於講肄,終於教授者也。

編者按語

《晉書文苑傳》:“充字宏度,江夏人,官著作郎。”《七錄》載充《論語釋》一卷,至隋已亡。《隋書經籍志》別有《論語》十卷。晉著作郎,李充注。《唐書藝文志》並同。而《宋史藝文志》不載,今佚。《玉函山房》有輯本二卷,茲錄之以備一家。

《論語集注》解釋

慍,紆問反。慍,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程子曰:“雖樂於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愚謂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樂由說海凳背兆而後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

發明

(宋學中陸王一派多以禪學詁經,其中不乏確有心得之語。卽程朱派中亦間有精確不磨之論。蓋通經原以致用,孔氏之言,可以為修己處世之凖繩、齊家治國之方法者,當復不少。惜無貫串說明之書,僅一《四書反身錄》,尚多未備。因欲後人研究《論語》者發明其中原理原則,故特立此門)
《論語駁異》(王衡著):羅近溪謂“愈學而愈悅,如何有厭;愈教而愈樂,如何有倦;故不慍人之不己知者,正以應境精其不厭不倦處”。此卻說得好。《論語補疏》:《注》言“人有所不知”,則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有所不知,則亦有所知。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慍之,矝也;人所知而我不知,又因而慍之,忌也。君子不矝則不忌,可知其心休休,所以為君子也。《後漢儒林傳》注引《魏略》云:“樂詳字文載。黃國中,征拜博士十餘人,學多褊,又不熟悉,惟詳五業並授。其或難質不解,詳無慍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寢食。”毛奇齡《四書剩言》:《論語》“人不知而不慍”,《孔疏》原有十義:一是不知學,一是不知我。今人但知後說,似於本章言學之意反未親切。何平叔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其雲“有所不知”者,言學有所不解也。“君子不怒”者,猶言“君子易事不求備”也。蓋獨學共學,教人以學,皆學中事。夫子一生祇學不厭,教不倦,自言如此(見《默識》節),門弟子言如此(見《公西華》節),後人言如此(見《孟子》),故首章卽以此發明之。

編者按語

此本李充之說,《皇疏》取之,然實不如《朱注》之長。劉寶楠云:“教學之法,語之而不知,雖舍之亦可,無容以不慍卽稱君子。此注所云不與經旨應也。”

餘論

朱子語類》:人不知而不慍,自是不相干涉。己為學之乘禁迎初,便是不要人知,至此而後真能不要人知爾。若煅煉未能得十分成熟,心固有時被其所動拜備,及到此方真能人不我知而不慍也。又曰:不慍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慍。此非得之深、養之厚者不能如此。鹿善繼《四書說約》:說樂不慍,向非於人所不見之地有內省不疚之功,何以如此真切,如此超脫?此章是孔子自寫生面,全重時習。蓋本心難昧,未嘗不知修持,祇轉念易乖,學而易厭。時習則功夫無問,本體流行,深造自得,欲罷不能,說槳艱灑可知矣。張履祥《備忘錄》:朱子謂“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不知豈特為人忽易而已,甚者賤辱之,咎責之,怨惡之,無所不至。舜之於家,文於朝,孔孟春秋戰國之世,一時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孰能知之?當時而能不慍,豈非甚難?非甚盛德,何以履之而泰然乎?何義門《讀書記》:此與《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同意,非謂世無見用者也。此對上說、樂十字,故云不慍。《中庸》對上“半塗而廢”,故云不悔。《揅經室集》:“人不知”者,世之天子諸侯皆不知孔子,而道不行也。“不慍”者,不患無位也。學在孔子,位在天命。天命既無位,則世人必不知矣,此何慍之有乎?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者,此也。此章三節皆孔子一年事實,故弟子論撰之時,以此冠二十篇之首也。二十篇之終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與些始終相應也。

發明

梁清遠《采榮錄》:《論語》一書,首言為學,卽曰悅,曰樂,曰君子。此聖人最善誘人處,蓋知人皆憚於學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暢適,動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羨之意,而不得不勉力於此也。此聖人所以為萬世師。

出處

解說 “知”作“知道”講的時候,首先可以與知人善任的“知”相同,可以解釋為“了解”。是說咱的才華、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賞識,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鬱悶,也不必生氣上火,該怎么乾還怎么乾,心平氣和,一如既往。這樣的表現是合乎君子的修養的。孔子告誡我們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誤會了別人。 “知”還可以解釋為“理解”。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確的主張,明明是對他人對社會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贊成、不支持、不褒揚,有時還會招致些誤會、曲解甚至誹謗、攻擊。在這種情況下,我不生氣,不抱怨,不惱怒,不頹廢,不放棄,繼續行善積德,探求真理,絲毫不在意自身的毀譽。這樣的修養、德行,當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以上兩層含義,是說的別人怎么看自己,我如何對待。當自己不被別人了解的時候,問題可能出在溝通不夠。要主動多溝通、多交流,當然還要注意方法恰當。不被理解的時候,或許需要做些解釋、疏通的工作,有時則需要耐心的等待,時間會證明一切。 下面一層,是說自己怎么看別人、怎么對待別人。如果把“知”解釋為“智慧”,“人不知”就是跟自己相處的人不聰明、不明智,腦瓜不靈活,怎么辦?跟這種人相處,也不生氣,給他以足夠的尊重和寬容。

編者按語

此本李充之說,《皇疏》取之,然實不如《朱注》之長。劉寶楠云:“教學之法,語之而不知,雖舍之亦可,無容以不慍卽稱君子。此注所云不與經旨應也。”

餘論

朱子語類》:人不知而不慍,自是不相干涉。己為學之初,便是不要人知,至此而後真能不要人知爾。若煅煉未能得十分成熟,心固有時被其所動,及到此方真能人不我知而不慍也。又曰:不慍不是大怒,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慍。此非得之深、養之厚者不能如此。鹿善繼《四書說約》:說樂不慍,向非於人所不見之地有內省不疚之功,何以如此真切,如此超脫?此章是孔子自寫生面,全重時習。蓋本心難昧,未嘗不知修持,祇轉念易乖,學而易厭。時習則功夫無問,本體流行,深造自得,欲罷不能,說可知矣。張履祥《備忘錄》:朱子謂“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不知豈特為人忽易而已,甚者賤辱之,咎責之,怨惡之,無所不至。舜之於家,文於朝,孔孟春秋戰國之世,一時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其孰能知之?當時而能不慍,豈非甚難?非甚盛德,何以履之而泰然乎?何義門《讀書記》:此與《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同意,非謂世無見用者也。此對上說、樂十字,故云不慍。《中庸》對上“半塗而廢”,故云不悔。《揅經室集》:“人不知”者,世之天子諸侯皆不知孔子,而道不行也。“不慍”者,不患無位也。學在孔子,位在天命。天命既無位,則世人必不知矣,此何慍之有乎?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者,此也。此章三節皆孔子一年事實,故弟子論撰之時,以此冠二十篇之首也。二十篇之終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與些始終相應也。

發明

梁清遠《采榮錄》:《論語》一書,首言為學,卽曰悅,曰樂,曰君子。此聖人最善誘人處,蓋知人皆憚於學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暢適,動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羨之意,而不得不勉力於此也。此聖人所以為萬世師。

出處

解說 “知”作“知道”講的時候,首先可以與知人善任的“知”相同,可以解釋為“了解”。是說咱的才華、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賞識,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鬱悶,也不必生氣上火,該怎么乾還怎么乾,心平氣和,一如既往。這樣的表現是合乎君子的修養的。孔子告誡我們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誤會了別人。 “知”還可以解釋為“理解”。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確的主張,明明是對他人對社會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贊成、不支持、不褒揚,有時還會招致些誤會、曲解甚至誹謗、攻擊。在這種情況下,我不生氣,不抱怨,不惱怒,不頹廢,不放棄,繼續行善積德,探求真理,絲毫不在意自身的毀譽。這樣的修養、德行,當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以上兩層含義,是說的別人怎么看自己,我如何對待。當自己不被別人了解的時候,問題可能出在溝通不夠。要主動多溝通、多交流,當然還要注意方法恰當。不被理解的時候,或許需要做些解釋、疏通的工作,有時則需要耐心的等待,時間會證明一切。 下面一層,是說自己怎么看別人、怎么對待別人。如果把“知”解釋為“智慧”,“人不知”就是跟自己相處的人不聰明、不明智,腦瓜不靈活,怎么辦?跟這種人相處,也不生氣,給他以足夠的尊重和寬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