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布

亮布

亮布是一種經過染色的粗布料,它的製作要經過浸染、捶布、晾布和塗抹雞蛋清等十多道工序,工藝十分古樸,穿著經久耐用,別具民族特色。這種土布經過曬乾後閃閃發亮,所以俗稱為“亮布”。亮布仍是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服飾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亮布
  • 使用民族苗族、侗族等
簡介,歷史與發展,侗族服飾,

簡介

從江貴州省一個比較邊遠的縣,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離省城貴陽420公里。這裡居住著苗、侗、壯、瑤、水等少數民族。
亮布
亮布
數百年來,這裡的苗族、侗族同胞仍保持著古樸傳統的織布方法,喜愛穿著自己紡織、印染的“亮布”服飾。
走進苗家和侗家村寨,可以看到不少人家門前晾滿了“亮布”,形成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這裡的苗族、侗族服裝使用的“亮布”是一種經過染色的粗布料。這種布料的製作要經過浸染、捶布、晾布和塗抹雞蛋清等十多道工序,工藝十分古樸。這種土布經過曬乾後閃閃發亮,所以俗稱為“亮布”。

歷史與發展

在侗家,織錦也稱“侗錦”,侗族婦女多精於此道。清代嘉慶年間,貴州黎平縣中潮鄉一帶侗族婦女織造的錦帶,用五色絲線挑織成花木、禽獸等,各式各樣的圖案,其質地以“流之水不敗,漬之油不污”而聞名遐邇。貴州鎮遠縣報京侗族婦女織造的侗布、侗被、侗錦、挑花帕等物,質地優良,圖案精美,堪稱一絕。
亮布
織錦
據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記載,當時人們已“度身而織”,反映了布匹生產基本上達到自給自足。到了清代,侗族婦女自紡自織的“侗錦”、“侗布”已聞名於世。康熙年間,胡奉衡寫的《黎平竹枝詞》中就有“侗錦矜誇產古州”,“松火夜偕諸女伴,紡成侗布納官租”之句。嘉慶李宗《黔記》也說:從江縣的龍圖、貫洞一帶,婦女多織藍布;天柱、錦屏出產編織的“侗帕”亦很精緻。黎平府屬曹滴洞編織的“侗錦”系以五色絲線織成,有花木、禽獸多樣圖案。由於紡織業的發展,紡紗工藝技術也隨之改進。榕江縣車江寨將每次只能紡一個紗錠的手搖紡車改為腳踏,一次能紡兩個紗錠,效率提高一倍。
解放前,侗族人民長期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婦女承擔著製作家庭成員的衣著和被蓋的任務,家庭主婦和年輕姑娘一年四季皆從事紡織。如今,侗族婦女紡紗織布的工藝已達到相當水平。侗布布紋緊密,結實耐用,有平布、斜紋布、花椒眼布等,主要以藍靛為染料,染成淺藍色、靛青色,有的靛染之後,另加上一層蛋白(侗族稱之為亮布),閃閃發光,艷麗奪目。侗族婦女還善於繡花,多用於胸襟、衣領、頭巾、鞋面、襪底、枕頭、帳簾、背帶等。花紋多為花卉蟲草、飛禽走獸、幾何圖案。

侗族服飾

侗族著裝樸素大方,女子上裝為無領大襟中長上衣,襟邊袖口鑲藍色花邊,下裝為滾腳邊,挽鬢於頭頂,喜戴銀耳環、玉石手鐲、銀項鍊等。男子上裝為對襟短上衣,下裝為便褲。侗族婦女的紡織技藝獨具特色,清代中期姑娘們就已經採用腳踏紡車,由紡單紗發展為紡雙股紗,紡得又勻又細,且工效提高一倍。高腳紡車凳精雕細刻,色彩紅艷,古色古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