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海派綜論(圖志本)》的作者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學者、文學史家楊義先生,擔任了多年的博士生導師,身兼兩個中國最高文學研究機構的所長。這樣一位享有極高學術地位,業已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的學者,在2000年以同等學力資格申請了武漢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此事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成為當年最具轟動交應的學界新聞。他的博士論文究竟寫了哪些內容?他又是以怎樣的心態重返校園?他自己怎樣看待媒體對“博導攻博”事件的炒作?《京派海派綜論(圖志本)》中即有這一切問題的答案!
基本介紹
- 書名:京派海派綜論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554頁
- ISBN:7500437374
- 作者:楊義
- 出版日期:2003年1月1日
- 開本:0開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圖書目錄
上編 京派與海派的文化因緣和審美形態
論文提要
引言
第一章 現代文學文體建設時期的流派
第二章 地域文化母體與文學藝術形態
第三章 京派、海派的概念軌跡及其淵源
第四章 京派與海派的出場方式
第五章 在傳統和外來文化中選擇精神系列
第六章 京師學府中的“鄉下人”眼光
第七章 尋找自然人性的和諧與莊嚴
第八章 展示現代人慾和獸慾的錯綜
第九章 體驗都市文化的恐懼與悲戚
第十章 “用人心人事作曲”
第十一章 從古井汲取清泉
第十二章 獨闢蹊徑與走入魔道
第十三章 霓虹燈下新視覺神經
第十四章 審美理想與文學理論
第十五章 京派和海派的歷史流脈
結語
參考文獻書目
下編 北京上海人生色彩
漫話京海
第一章 人物畫廊
老北京人物
上海眾生相
第二章 社會舞台
北京:街巷風情
北京:老北京怪現象
北京:耍骨頭
北京:都會風景線
上海:色情陷阱
第三章 情感酒吧
紅顏色·女性篇
北京女性
上海女性
……
文摘
第三章
京派、海派的概念軌跡及其淵源
也許人們已經注意到,蘇汶在與沈從文爭論時曾經提到,“海派”一詞的惡意程度,在文學界“大概也不下於在平劇界(即京劇界)”的,反過來,他又說“上海氣”對文學發展的價值,將“正像海派的平劇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正統的平劇一樣”。同一篇文章中還有一段話:
“海派”這兩個字大概最流行於平劇界;平劇界中的海派與正統派之間的糾紛與是非曲直,我因為沒有明確的研究,不敢輕議,不過近來北方的戲在漸漸講究起布景和做工來了,卻是一件事實;雖然這樣,
“海派戲”卻始終是一個惡意的名詞。①
顯然,京劇中的京派與海派,和新文學中的京派和海派,具有牛目I剮的
“籍貫”,而且後者的稱謂是從前者借用和沿用下來的。其實,這種借用和沿用是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淵源的,也許當時談論的只知其表,不及其里。
似乎還應該談談京劇的源流沿革。這個近代中國最大的歌舞劇種,大約於清朝後期的道光到光緒年問形成於北京。早在清朝初期,京師梨園主要是
演唱崑腔和京腔。1751年,乾隆皇帝為母親六十壽辰祝壽,其後又在乾隆本人八十壽辰之際大辦慶典,大量羅致全國各地的地方戲曲,形成了“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的盛況。這個時候,揚州的三慶徽班人京,逐漸成為京師梨園的一大勢力。它們陸續融合或排斥崑曲和京腔、秦腔,在嘉慶以後, 開始出現了熱氣騰騰的京師“梨園子弟多皖人”的局面。應該說,以徽劇為前身的京劇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對於各種地方戲曲是採取競爭融合的開放性文化心態,從而在兼備眾長中形成自己的藝術優勢的。其後,徽班又汲收了湖北的西皮調(楚調),在徽漢合流中創出“新聲”。到了鹹豐年間,慈禧嫌宮廷所演的承應戲內容陳舊,缺乏新意,於是依照乾隆皇帝的先例,挑選民 間演員入官演戲,這就是“伺候戲”。京劇人宮,提高了它的社會聲望,也刺激了藝人們對藝術上高度完整和精美的執意追求,但在宮廷的貴族古典主義文學情趣的薰染下,它也削弱了民間鄉土氣息和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逐漸形成r式樣、色彩和圖案都有嚴格區分的臉譜服裝(“行頭”),以及象徵化、程式化的表演藝術手段。京劇的正統派是以唱腔做派上聲情並茂、火候適中、家法嚴謹、規範圓融而見其根底功力的,儘管人才輩出之際有所革新,使藝術更加豐富、傳神、精緻完美,但是在不同程度上未能脫離貴族古典主義的情調。
京劇之所以有京派,是由海派襯托出來的。清朝同治年間,新興商埠上海的丹桂茶園就邀請“京二簧”的藝人南來演出。尤其是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的時候,一批演“伺候戲”的名角脫離宮廷,到黃浦江畔紮根。上海畢竟是洋場世界,都市文化顯得五光十色,斑駁陸離。這裡的藝術不是以博得皇族的賞識,而是以提高票房價值為貴。海派京劇較為開放,不甚拘泥於“四功五法”,而致力於破格和創新。它注重以曲折的情節,豐富的趣味和強烈的娛樂性去吸引各階層的觀眾。在破格和創新中,它借鑑了“文明戲”和外國歌劇的某些表演方法,甚至有的藝人用吳語演唱,攙雜一些蘇州的民歌小調,顯得生動活潑,淺白通俗。為了悅眾牟利,它極為重視舞台布景,惡性海派甚至以噱頭、彩頭、馬戲、幻術充斥舞台,竟至真刀真槍、真牛上台、真水滿台,過火地獵取聲色刺激。對京劇改良作出重要推動的,是滿族人汪笑儂(1858—1918)。他本名德克金,曾捐任河南太康知縣,因觸怒豪紳,被參革職,遂以伶為隱。他以戲曲進行通俗宣傳為宗旨,編新劇,創新聲,因被著名的京劇老生汪桂芬所輕蔑,取藝名為“汪笑依”。他推動京劇向維新和救亡的政治目的靠攏,戊戌政變時,譚嗣同臨刑仰天長吟:“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汪笑儂因之慷慨長嘆:“他自仰天而笑,我卻長歌當哭!”1904年,陳去病、柳亞子主編《二十世紀大舞台》,鼓吹戲劇要為民族民主革命服務,希望組成一支“梨園革命軍”。該刊第一期以第一頁的顯著位置刊登標示著“中國第一戲劇改良家汪笑儂”的照片和他自題肖像的詩:“手挽頹風大改良,靡音曼調變洋洋。化身千萬倘如願,一處歌台一老汪。”他編演過配合現實的新戲《黨人碑》、《博浪椎》、《哭祖廟》等,時裝新戲《瓜種蘭田》(即《波蘭亡國慘》)、《立憲鏡》、《博覽會》等,富有針砭現實的愛國思想,被譽為“演劇改良之開山”。陳獨秀撰文讚揚他道:“聽說現在上海丹桂、春仙兩個戲園,都排了些時事新戲,春仙茶園裡有個出名戲子,名叫汪笑儂的,新排的《桃花扇》和《瓜種蘭田》兩本戲曲,看戲的人被他感動的不少,我很盼望內地各處的戲館也排些開通民智的新戲唱起來,看戲的人都受他的感化,變成有血性、有知識的好人,方不愧為我所說的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哩!”在海派京劇的發展中,汪笑儂是曾經被譽為“伶聖”的。他託古諷今,實行“高台教化”,確實給典雅的京劇輸進一股新鮮血液。即便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幾度到上海演出,也感到海派京劇拓展了他的眼界,給他的表演方式的革新以極大的刺激。京劇由北方到南方所發生的這番價值觀念、審美趣味和表現手段的變化,使人想起春秋時代齊國政治家晏嬰出使楚國時的一番巧妙的辭令應對。楚王使臣子縛了一個人來到殿前,說這是當了盜賊的齊國人,想把晏子羞辱一番。晏子卻說,橘樹生在淮南的時候,結出來的是清甜可口的橘子,一旦移栽到淮北,就變成肉少味酸、不堪食用的“枳”,也就是“臭橘”了。老百姓在齊國是不當盜賊的良民,一沾了楚國的水土,就變得手腳不乾不淨了。“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嬰以自然水土的不同比喻社會風氣的不同,以植物品質的變化比喻人心人品的變化。雖然這只能當作一則古老的、充滿機智的寓言來讀,但是,由此可見社會文化傳統沉積成的風土習俗,對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審美情調的滲透,則是潛移默化,無孔不入的。對於京派和海派,從京劇到文學的觀念、情調和形式的差異,最直接而有說服力的解釋,也只能從地域文化學中去尋找。
這種“由橘變枳”的地域文化學現象,不僅可以見證於京劇,而且可以見證於其他文學樣式。“竹枝詞”是以描繪地方風情見長的詩體,京味和海味就有很大的區別。京派的“竹枝詞”如《都門竹枝詞》(楊米人作)、《百戲竹枝詞》(李聲振作)、《都門雜詠》(楊靜亭作),味道顯得古、朴、醇。海派的“竹枝詞”如《上海竹枝詞》(劉豁公作)、《廣滬上竹枝詞》(沈雲作)、《海上竹枝詞》(袁翔甫作),味道就變得新、奇、幻。京派“竹枝詞”有云:“奶茶有鋪獨京華,乳酪如冰浸齒牙。名喚喀拉顏色黑,一文錢買一杯茶”,反映了古都喜飲奶茶的人從容恬適風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