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國王的鼻尖》是2005年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Ernst Schwenk / 恩斯特‧徐文克。
基本介紹
- 作者:Ernst Schwenk / 恩斯特‧徐文克
- 譯者:薛文瑜
- ISBN:9789861245430
- 頁數:246
- 定價:240新台幣
- 出版社: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2005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十九個發明度量衡的故事
內容介紹
人類何時開始學習測量?也許在開口說話前吧!只有正確估算河流的深度、岩石的高度和野獸的距離,人類才能存活下來。人類必須學會估計自己和敵人的體力,估算狩獵後還有多少時間,能否在天色昏暗之前回到營地。
姆指寬、一步長與手拃長
當遠古時期人類的狩獵、捕魚或採集果實只為滿足自身需求時,他們就沒有動機去了解有關長度、時間、重量與體積的概念。
只有當人類開始交換與買賣時,尺寸和重量單位才有決定性的意義,而買賣雙方對於基本度量衡單位的共同協定,則是貨物交換順利的必要條件。
因此,有什麼東西能比以自己「隨身攜帶」的身體部位做為量尺更方便的呢?姆指寬、一步長和手拃長(Spanne)就成了通俗易懂的長度單位。
而雙手所能裝捧的穀粒量,就是最基本的容量單位。早在數千年前,蘇美人和迦勒底人就已提到姆指寬(約一英寸)和手臂長,他們懂得用杯、桶和一日的勞動面積做為度量衡單位。
埃及象形文字中,將單位「碼」【1】設定為手腕到手肘間的臂長。經過精準點數後,一百八十顆穀粒重是重量的基本單位。
羅馬人對測量也是訓練有素,其長度測量系統已包含里(等於羅馬士兵的兩千步)、史達迪【2】、步、英尺及指長。套用於寶石的重量單位「克拉」及黃金的純度單位「K金」則源自於荷蘭殖民者,一克拉相當於一個角豆樹種子的重量。
摘自 誠品網路書店 書摘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Article.aspx?ARTICLE_ID=1137466067252&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