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亨利·桑頓
- 外文名:Henry Santon
- 出生日期:1760
- 逝世日期:1815
- 職業:銀行家
人物生平,代表作品,
人物生平
中央銀行之父
在斯密的冬粉中有個叫亨利·桑頓 (1760–1815)的銀行家,22歲的時候就被選為下院議員。這個年輕而有作為的銀行家已經注意到,無論哪個時期,在過了幾年相對繁榮的好日子之後,緊接著的總會是一場近乎恐懼的蕭條。
經濟危機
他對他所處的那個世紀的歷史做了一個有益的回顧,令他驚訝的是,在短短一百年的時間裡,英格蘭卻經歷了多達19次的經濟危機,他把危機發生的具體年份列了一個明細:
1702年、1705年、1711~1712年、1715~1716年、1718~1721年、1726~1727年、1729年、1734年、1739~1741年、1744~1745年、1747年、1752~1755年、1762年、1765~1769年、1773~1774年、1778~1781年、1784年、1788~1791年和1793~1794年。
但這位年輕的銀行家同時又發現在這19次經濟危機中,每一次危機後,經濟都能夠做到自我復甦,而且多數時候經濟在復甦後會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穩定狀態。只是,每次復甦都只有幾年時間,隨後又會發生新的危機,並再次摧毀經濟。而後又自我復甦,如此循環。
代表作品
闡述了“貨幣需求”
在這之前的一個世紀,勞就在他的那本《論貨幣和貿易》的書里,首次闡述了“貨幣需求”的概念,在百年以後,亨利·桑頓接過了這根棒子,他把所有不同的信用手段看成一個整體。今天,經濟學家通常會談到的“貨幣供給”,即被定義為一些貨幣手段的加總。例如,“M2”,其構成包括“紙幣與硬幣,個人與企業的支票賬戶,以及較短時間的定期儲蓄存款等其他賬戶”,但是在桑頓之前,習慣的做法是對各種流動性的來源進行單獨分析。因此,桑頓創造了一個強大的分析工具,用來考察貨幣總量(流動性)、貨幣流通速度(由坎蒂隆所提出)與利率之間的相互影響。下面是他的一些觀察結果:
高利率可以防止資本外逃,或者甚至吸引國外的流動性。
公眾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影響現在的利率水平。如果人們擔心將來發生通貨膨脹,現在的利率水平就會相應地提高。
非計畫的信用收縮可能導致經濟蕭條。相反,信用的大幅擴張(通過增加借貸)可能導致經濟過熱。因此,如果經濟已處於充分就業的狀態,貨幣供給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如果還沒有達到充分就業,那么,增加貨幣供給只會促進經濟成長。
研究發現
1902年桑頓把他的思考匯集為《大不列顛票據信用的性質和作用的探討》一書。
對這種現象,桑頓當時是迷茫的,他不能夠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作為事後諸葛,今天我們可以用人類的活動只是對運動著的事物的被動反應,與信息獲得的滯後性來加以解釋,但當時桑頓只能夠是困惑的。而這點本身就具有自然法則性,這也就決定了,不僅是那個時候的利率工具經常會失效,就是現在甚至於今後,這個工具還將保持這種特性,這也進一步佐證了政府為什麼會失靈。當然,這種內在不穩定性的觀點與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概念有著顯著的差異,但它也向人們表明了,經濟運行具有自我脫軌的能力,正像經濟具有自我復軌的能力一樣。但這種正向反饋和負向反饋的結果充其量與潮起潮落是一個道理。如果要說桑頓的著作已經包含了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周期理論,或值得商榷,但他在他的著作《大不列顛票據信用的性質和作用的探討》里闡述的經濟循環現象及對這種現象的論述,無疑已經讓他接近那塊高地了。
在桑頓的《大不列顛票據信用的性質和作用的探討》一書出版7年後的1809年,桑頓的一個客戶兼議院的議員同事,37歲的倫敦股票經紀人大衛·李嘉圖,在《愛丁堡評論》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黃金的價格》的文章。
這本書至今仍被認為是經濟學歷史上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作為當時僅有的幾本著作之一,它比同時代其他著作的水平要高得多,然而,像大多數偉大的論著一樣,起初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因為亨利·桑頓在這本書里從未強調過他的觀點是多么新穎和具有原創性。但實際上,這部著作在大量複述前人觀點的基礎上卻又處處可見到新穎原創的觀點。事實上直到如今,書中所解釋的許多原理依然被看成是信用(或者貨幣)理論的精髓,也正是這本書奠定了桑頓作為“中央銀行之父”的美譽。而這個名號卻正是亨利·桑頓的偶像亞當·斯密的那個花花公子同鄉約翰·勞所孜孜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