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或

亦或

亦或曾經是一個古漢語組合,讀音為yì huò,拆開來是“亦”和“或”兩個文言虛詞,可譯作“也有的”“也有人”“也有時”。雙音詞,表示選擇關係連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亦或
  • 拼音:yì huò
  • 意思:“也有的”“也有人”“也有時”
  • 詞性:雙音詞,表示選擇關係連詞
  • 曾經是:古漢語組合
簡介,實例,相關爭議,

簡介

如:湛水自向城東南,徑湛城東,時人謂之椹城,亦或謂之隰城矣。(《水經注·湛水》)(湛水從向城的東南,流經湛城東邊,當時的人叫它椹城,也有人叫它隰城。)
但五四以後,在現代白話文中,“亦或”並未凝固成一個雙音詞進入現代漢語,除非是仍用文言寫作的現代著作中偶爾出現,用的仍然是古代漢語中的意義,並無表示選擇關係連詞的用法。

實例

我們在書刊媒體上經常看到“亦或”這樣的詞語,在句中充當表示選擇關係的連詞。
①一剎那間,萬般情感一齊湧上市子的心頭,說不清是震驚還是喜悅,亦或是害怕。(川端康成《生為女人》,灕江出版社1998)
②無論是幹部進駐愛滋病疫情高發村,亦或國家領導人與愛滋病人握手,都是正面回應著民間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政府的期待。(新華網2004年12月28日)
③創作的腳步沉穩、堅實,不論是平民百姓戲還是軍事題材主旋律,亦或是撲朔迷離的公安懸念劇,高希希都恪守自己對藝術的一貫主張。(《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10月29日)
④安安差一點兒就離婚了,而許多看上去美滿的婚姻,事實上卻是真的不聲不響地離了。原因?說不清楚,亦或說不出口,一切的一切,都放在心裡。(《九江日報》2011年4月15日)
其實這些例子中的“亦或”都應當寫作“抑或”。簡單地說是一個錯別字,細緻點說是古語詞的誤用。因為“亦或”在古漢語中曾經存在過。但一些作者錯把“抑或”寫成“亦或”,並非是對“亦或”這個古語詞的誤記,而是混淆了“亦或”“抑或”兩個同音詞,張冠李戴,以訛傳訛的結果。在文章中應視為一處硬傷,而且是一個比較普遍出現的硬傷。

相關爭議

“抑或”作為雙音詞,表示選擇關係連詞,出現得較晚,據《咬文嚼字》2008年第9期曹志彪先生考證,在清代作品中可以找到“抑或”的用例。在“抑或”出現之前,“抑”和“或”表示選擇關係連詞是分別單獨使用的。如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歐陽修《伶官傳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難道是因為得天下難而失天下容易嗎?還是探究他的成敗過程都出自人為的原因呢?)在現代漢語中,“抑或”連用,屬於同義復用,符合現代漢語雙音詞產生的一般規律,也已成為現代漢語中一個帶有文言色彩的虛詞。但“亦或”沒有這樣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它不是一個固定搭配,不可以表示選擇關係。“抑或”收入了《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新華詞典》,“亦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則沒有一席之地。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註明是書面色彩的詞語,詞性是連詞,表示選擇關係。當然,抑或有時也寫成“亦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