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交響樂》是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為背景,以志願軍某部軍直偵察營,某師醫院治療隊,某部穿插營和美軍某空降團戰鬥群特遣隊的戰鬥歷程為牽引,陵艱懂再現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彰顯廣大志願軍官兵的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走近和還原七十年前那異國戰場上的冷酷與柔情,清澈與迷茫,溫暖和伴隨著溫暖的悲傷,將鐵血沙場和浪漫愛情,生死對決和人間之愛,人性光輝和信仰之源等當作音節、音符和音律,演奏戰爭與和平的交響樂。而戰爭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交響樂章。
作品目錄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
| 1 騷疙瘩孟正平 2 黃毛和小歪 3 孟正平和黃毛 4 大腳怪鮑喜來 | | | 1 馬永禮、酷應盼紋陳三觀、脖頸趙 2 馬永禮和陳三觀 3 馬永禮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
| 1 李八里和甄曉東 2 李八里和喇叭劉父子 3 喇叭劉父子 4 喇叭劉父子 5 喇叭劉父子和馬永禮 | 1 托馬斯中士和小蒙特黑人二等兵 2 庫克中校 3 孟正平和小個子王連長 4 大腳怪鮑喜來和牛仔托馬斯 | 1 鮑喜來 2 小個子王連長 3 鮑喜來和大胖徐英 4 黃毛 | 1 拉夫納少將 2 李八里和甄曉東 3 李八里 4 庫克中校 5 李八里和孟正平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
| | | 1 馬永禮 2 脖頸趙 3 馬永禮和脖頸趙 4 毛丫和陳三觀 5 毛丫和陳三觀 | 1 李八里和孟正平 2 李八里和孟正平 3 鮑喜來和喇叭劉父子 4 張仁清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
1 馬永禮和王翠蘭 2 馬永禮和脖頸趙 3 馬永禮和陳三觀 4 馬永禮和紐曼上尉 5 馬永禮紐曼上尉吳了了 6 馬永禮紐曼上尉吳了了 7 馬永禮 | 1 李八里 2 庫克中校 3 喇叭小劉和小蒙特黑人二等兵 4 李八里和孟正平 5 托馬斯和鮑喜來 | | 1 喇叭老劉和馬永禮 2 喇叭老劉和李八里 3 李八里和喇叭老劉 4 李八里甄曉東喇叭老劉 5 喇叭老劉 | 1 李八里和甄曉東 2 尼克森少校 3 孟正平和喇叭小鞏備嫌翻劉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
1 王翠蘭和馬永禮 2 王翠蘭和喇叭小劉 3 王翠蘭和喇叭小劉 4 馬永禮和李八里 5 馬永禮 | 1 李八里和陳三觀 2 李八里和孟正平 3 庫克和尼克森 | | 1 李八里和王翠蘭 2 李八里和孟正平 3 李八里 4 李八里和孟正平 5 李八里 6 李八里 | |
創作背景
王筠是一位有著三十多年軍齡的老軍人,軍旅生涯的足夠長,使得他可以更加全方位地去思考軍人與戰爭,軍人與和平,軍人與大地的關係。在其作品中,處處可見他對於戰爭、對於和平、對於大地的思考。積數十年之功,王筠的抗美援朝戰爭長篇小說創作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使得他成為埋頭開掘抗美援朝戰爭這座文學富礦的標誌性人物。王筠近十年來專注於抗美援朝戰爭戰史研究和抗美援朝戰爭長篇小說創作,基於此,王筠創作了長篇小說《交響樂》。
人物介紹
李八里
李八里做夢都想不到,有朝一日敵我雙方的槍口能同時對著自個兒的前胸後背。作家沒有按著小說慣常的套路往下敘述,而是以李八里身處危境、即將喋血疆場作小說啟引,以卡爾維諾“負時間”倒敘視角,敘寫李八里以及其他人物在朝鮮戰場上所經歷的故事。
長津湖戰役後,來到朝鮮參加志願軍的王翠蘭與李八里之間的婚愛故事,悲壯中有喜劇色彩。兩人結婚當晚,李八里因為要“尅媽頭子”,生火取暖,暴露了目標,頃刻間遭到了美軍“油桃子”的轟炸。“這個狗日的,老子啥么事情沒有乾成,就把洞房炸了。”及時逃脫了災難的李八里不無騷情地罡罵,凸顯了人物豪拓不羈的性格。置身險象環生的戰場,這位八里莊來的李八里,則發出詩人般的感喟:“可惜啊,戰爭,戰爭把一切都毀了。好端端的青山綠水,一頓炮火一場戰鬥下來就成了疤瘌頭,只留下些殘枝樹樁子戳在焦黑的山坡上。”戰爭不僅破壞了山河大地,更破壞了自由本態的生活,擊碎了美好的情愛。
孟正平
教導員孟正平並非純正的戰場指揮員。因此一開始就被兵們瞧不起簽夜促。李八里更是沒拿他當回事兒。可就是這個帶著一桿三八大蓋長槍來到朝鮮戰場、“統共發過五次言”的孟正平,卻有膽有智有識,竟然出乎意料地、用放促墊自己的三八大蓋,將美軍的一架“油桃子”給打了下來。不能不說,這個外表穩重、一臉“騷疙瘩”、內心強大的政工幹部,有著非凡的膽略。嚴肅起來,也令與之搭擋的營長李八里刮目相看。
馬永禮
始終“脖子直直的”、教過古漢語、學識淵博的文化教員馬永禮有著敦厚善良的心腸,面對死亡,這位教書先生有著從容不迫的心態。在對待美軍俘虜的態度上,也表現出了友善。“是人都會犯錯,何況一個美國人呢。”“既然人家已經‘歐克’了,就不能一棍子打死。德不孤,必有鄰。中國人歷來講究以德報怨,縱然是再孬的孬種,他也有棄惡從善的一天吧?何況這個美國人看上去也不並像個孬種的樣子嘛。”中國儒家“仁義禮智信”滲透進了戰爭中的人性思考,讓馬永禮身上有了人性善美的光亮,最終換來了紐曼上尉的回報。這個美軍上尉,冒著彈雨,布下了T型布板,給志願軍弄來了難得的藥品及食物,救了缺藥少糧的志願軍戰士們的命,但也由此丟掉了他自己的生命。
吳了了
從國小到中學都是在上海教會學校度過、懂得一些美國話的吳了了家境其實是不錯的。但她同諸多知識女性一樣來到朝鮮戰場,是想要“鑽出鳥籠子”看看外面天地有多大。她嫻熟的英語翻譯能力,決定了她在戰場上所能發揮的獨特作用。吳了了與戰俘紐曼,對戰爭與和平、戰爭與國家利益的對話,體現了中西文化差別。後來吳了了跟著文化教員馬永禮與逃跑了的美國上尉紐曼談判,獲得了藥品之需。但也因此而犧牲。紐曼與吳了了,死的悲烈。作家寫到二人被“油桃子”掃射而死時,內心極其疼痛——“死去的紐曼和死去的中國人吳了了離得很近,只有兩三米的距離。”“差不多頭挨頭了。”如果沒有戰爭,這對異國兒女,在和平的天空下,或許會有動人心魂的故事。
喇叭老劉、喇叭小劉
喇叭老劉與喇叭小劉是李八里的鄉人,父子倆一同上了戰場。但是,在家鄉吹喇叭可以,“到了戰場還能吹嗎?”敢想敢為的李八里自有辦法,他要讓這父子倆的絕活成為取得勝利的法寶,“決計讓喇叭劉父子唱出戲”。這戲怎樣唱?當然是讓喇叭劉父子搞一個“出神入化”的吹奏,擾亂美軍,聲東擊西,成功襲擊。這種就地取材的“兵法”、如同村子生產隊長給農人派農活兒般的手段,也只有性情怪異的李八里才能想到做到,詭譎、狡黠,把一個成功的偷襲,弄得富有情調,也讓殘酷危險的戰場,充滿了一種喜慶的韻味兒。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戰爭思考
王筠是一位有著30多年軍齡的老軍人,他漫長軍旅生涯的很長時段,又是在一支戰功卓著的部隊中度過的。軍旅生涯的足夠長,能使一個人更加全方位地去思考軍人與戰爭,軍人與和平,軍人與大地的關係,《交響樂》中,處處可見王筠對於戰爭、對於和平、對於大地的思考。這些帶著安徽靈璧地域文化基因思想者的思考,使得王筠這部長篇戰爭小說呈現出了獨特的品質。這個品質讓《交響樂》顯得與眾不同起來。這很可能只有那種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作家,才能將作品打磨出地域化、個人化的品質來。《交響樂》中敵我雙方使用的大小口徑的輕重武器不下二三十種,竟無一種不是當年用過的真東西,由此便可看出王筠的創作態度的認真與嚴謹。
家國民族情懷
小說在其轟響著主旋律的基礎上,對戰爭作出深刻的思考與精準的表現,彰顯出以李八里為代表的志願軍官兵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和戰鬥精神,犧牲與存活,失敗與勝利,平常與奇特,冷酷與柔情,清澈與迷茫,溫暖與憂傷等等,是一次戰役所經歷的漫長過程,也是參戰者必須經歷的複雜而無窮的體驗。這些對於每一個參戰者來說,都像是一個未知數,使他們在這架轟鳴的戰爭機器中,演繹著屬於自己或猝不及防,或必然而至的命運。李八里與王翠蘭的相戀與結婚,以及在新婚之時遭到美軍飛機的轟炸,是把人類美好的情感放在極端條件下,表明是怎樣被戰爭無情地破壞與摧殘。陳三觀生活作風上的犯錯,也是在戰爭之中所發生的一種正常而非常的遭際,卻從此改變和扭曲了這個人物的口碑與形象。這些似乎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文學意義,在作者滾燙而又冷峻的筆下,抗美援朝不是平面的、純粹的、單向度的,而是多側面的、多層次的、立體的,有高光,也有陰影,有真醇,也有血污,有崇高,也有卑下,同曾經的戰爭本身一樣自然真切,蒼涼厚重。
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交響樂》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為畫布和舞台,用工匠精神描畫和重現作者心中的雄奇戰爭史詩。在75萬餘字的篇幅里,五次戰役從大事件的步步演進到典型戰鬥的逼真還原做到了無重大遺漏;五次戰役中敵我雙方從將軍到士兵都有細緻入微的獨特表達,其重要人物甚至都有完整性命運的潑墨描畫。寫戰爭小說寫到這種程度很不容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交響樂》是以戰爭中的人為惟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戰爭小說,還是一部旨在展示戰爭中的各色人同與不同的戰爭小說,成功地塑造出了李八里、王翠蘭、馬永禮、孟正平、喇叭劉父子、庫克中校、紐曼中尉等二十幾個鮮活的、血肉豐滿的戰場敵我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戰爭文學的靈魂,如果沒有葛利高里、阿克西妮婭這種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靜靜的頓河》注定無法成為戰爭文學的經典之作。王筠在他的《交響樂》之中用心用力用情塑造的李八里、馬永禮、喇叭劉父子等幾個文學形象,可以說均是中國戰爭文學人物長廊里辨識度極高的一種存在。
敘事策略
同讀者常見的此類題材多採用全景式的敘事策略不同,《交響樂》主要以基層部隊官兵的視角切入戰爭,通過志願軍某師偵察營、穿插營和治療隊,同美軍某空降團戰鬥群特遣隊之間,敵對雙方陣營一次次的激烈交鋒,來完成其狀寫戰爭生活目的的達成。這樣不僅能更加便於對雙方的參戰者進行抵近的觀察與表現,也更加便於展開文學的描寫與開掘,從而以豐富多樣的寫實與寫意,想像與虛構,過往與當下,戰場與人物,進程與細節,災難與情感,生存與毀滅等手段,來展示戰爭的風雲與圖景,折射戰場的脈絡與肌理,凸顯生死的尋常與難測,表現戰鬥者的崇高與卑微,把我們似乎熟知的,又可能語焉不詳的一切,以文學的方式反映了出來,還原為作家心中的戰爭的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
方言運用
《交響樂》賦予的其他鮮明特色,是小說敘述和人物對話語言中安徽淮北方言的大量運用,給小說增添了某種特殊的味道。作品中的人物來自不同的地域,作品刻意突出了地域性的語言特徵,如李八里的淮北方言,吳了了的上海方言,鮑喜來的東北方言,美軍的西式語言表達習慣,這使人物在形象與性格的傳神塑造上增強了辨識度。道具的運用在作品中占有挺重的分量,劉氏父子的喇叭與小蒙特的薩克斯,我認為這都是作家虛構出來的,戰鬥的本身大概很難給這些樂器以應有的位置,但在小說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們無疑是人物身份與性格外化的符號,也是人物生命外在的特徵,同人物命運緊密地聯接在一起。其所具有的典型的象徵意味,使戰爭帶上了傳奇般的音樂色彩,既契合於作品何以名之曰《交響樂》,也是作者對戰爭生活的一種理解與表達。其所描述的不僅僅是戰爭生活中各個聲部的交響,也是人物命運的多層次的交織,使作品具有了高級而多重的藝術品質與寓意。戰後人物的命運則顯示出作家透過這些人物,讓讀者對經歷過戰爭生活的那些人物,進行一種有深度的思考。即無論是李八里戰死原因的真相莫辯,還是小蒙特回國後的淒涼處境,揭示出的不是軍人應有的輝煌結局,而是讀者想像之外的強烈反差,這是人物命運交響中低沉的重音,構成了小說的很強張力和魅力。
作品評價
《交響樂》的意義在於展現了一種抗美援朝的精神,值得讀者認真品讀、咂摸。《交響樂》是繼魏巍《東方》之後又一部更厚重、更全面的著作,值得深入研究。王筠汲取了世界戰爭文學史最好的營養,又經過中國化的消化,用十多年的時間精心打造出了這么一部作品。
(作家柳建偉評)《交響樂》的結構精巧,並非為“寫實”而寫實,羅列戰役如何發起、如何回撤、如何結束等等,而是將焦點放在描繪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上。這場戰爭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本書不僅有現實意義,更有未來的意義,期待更多人讀到它。
(作家陶純評)出版信息
2019年8月,《交響樂》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
作者簡介
王筠,祖籍安徽靈璧,生於安徽宿縣(今宿州市),客居山東青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迄今有長篇小說5部,長篇紀實報告文學2部,中短篇小說30餘篇400餘萬字。抗美援朝戰爭長篇小說《
長津湖》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原濟南軍區大型文學創作特別獎、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湖南出版政府獎特別獎等獎項。
孟正平
教導員孟正平並非純正的戰場指揮員。因此一開始就被兵們瞧不起。李八里更是沒拿他當回事兒。可就是這個帶著一桿三八大蓋長槍來到朝鮮戰場、“統共發過五次言”的孟正平,卻有膽有智有識,竟然出乎意料地、用自己的三八大蓋,將美軍的一架“油桃子”給打了下來。不能不說,這個外表穩重、一臉“騷疙瘩”、內心強大的政工幹部,有著非凡的膽略。嚴肅起來,也令與之搭擋的營長李八里刮目相看。
馬永禮
始終“脖子直直的”、教過古漢語、學識淵博的文化教員馬永禮有著敦厚善良的心腸,面對死亡,這位教書先生有著從容不迫的心態。在對待美軍俘虜的態度上,也表現出了友善。“是人都會犯錯,何況一個美國人呢。”“既然人家已經‘歐克’了,就不能一棍子打死。德不孤,必有鄰。中國人歷來講究以德報怨,縱然是再孬的孬種,他也有棄惡從善的一天吧?何況這個美國人看上去也不並像個孬種的樣子嘛。”中國儒家“仁義禮智信”滲透進了戰爭中的人性思考,讓馬永禮身上有了人性善美的光亮,最終換來了紐曼上尉的回報。這個美軍上尉,冒著彈雨,布下了T型布板,給志願軍弄來了難得的藥品及食物,救了缺藥少糧的志願軍戰士們的命,但也由此丟掉了他自己的生命。
吳了了
從國小到中學都是在上海教會學校度過、懂得一些美國話的吳了了家境其實是不錯的。但她同諸多知識女性一樣來到朝鮮戰場,是想要“鑽出鳥籠子”看看外面天地有多大。她嫻熟的英語翻譯能力,決定了她在戰場上所能發揮的獨特作用。吳了了與戰俘紐曼,對戰爭與和平、戰爭與國家利益的對話,體現了中西文化差別。後來吳了了跟著文化教員馬永禮與逃跑了的美國上尉紐曼談判,獲得了藥品之需。但也因此而犧牲。紐曼與吳了了,死的悲烈。作家寫到二人被“油桃子”掃射而死時,內心極其疼痛——“死去的紐曼和死去的中國人吳了了離得很近,只有兩三米的距離。”“差不多頭挨頭了。”如果沒有戰爭,這對異國兒女,在和平的天空下,或許會有動人心魂的故事。
喇叭老劉、喇叭小劉
喇叭老劉與喇叭小劉是李八里的鄉人,父子倆一同上了戰場。但是,在家鄉吹喇叭可以,“到了戰場還能吹嗎?”敢想敢為的李八里自有辦法,他要讓這父子倆的絕活成為取得勝利的法寶,“決計讓喇叭劉父子唱出戲”。這戲怎樣唱?當然是讓喇叭劉父子搞一個“出神入化”的吹奏,擾亂美軍,聲東擊西,成功襲擊。這種就地取材的“兵法”、如同村子生產隊長給農人派農活兒般的手段,也只有性情怪異的李八里才能想到做到,詭譎、狡黠,把一個成功的偷襲,弄得富有情調,也讓殘酷危險的戰場,充滿了一種喜慶的韻味兒。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戰爭思考
王筠是一位有著30多年軍齡的老軍人,他漫長軍旅生涯的很長時段,又是在一支戰功卓著的部隊中度過的。軍旅生涯的足夠長,能使一個人更加全方位地去思考軍人與戰爭,軍人與和平,軍人與大地的關係,《交響樂》中,處處可見王筠對於戰爭、對於和平、對於大地的思考。這些帶著安徽靈璧地域文化基因思想者的思考,使得王筠這部長篇戰爭小說呈現出了獨特的品質。這個品質讓《交響樂》顯得與眾不同起來。這很可能只有那種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作家,才能將作品打磨出地域化、個人化的品質來。《交響樂》中敵我雙方使用的大小口徑的輕重武器不下二三十種,竟無一種不是當年用過的真東西,由此便可看出王筠的創作態度的認真與嚴謹。
家國民族情懷
小說在其轟響著主旋律的基礎上,對戰爭作出深刻的思考與精準的表現,彰顯出以李八里為代表的志願軍官兵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和戰鬥精神,犧牲與存活,失敗與勝利,平常與奇特,冷酷與柔情,清澈與迷茫,溫暖與憂傷等等,是一次戰役所經歷的漫長過程,也是參戰者必須經歷的複雜而無窮的體驗。這些對於每一個參戰者來說,都像是一個未知數,使他們在這架轟鳴的戰爭機器中,演繹著屬於自己或猝不及防,或必然而至的命運。李八里與王翠蘭的相戀與結婚,以及在新婚之時遭到美軍飛機的轟炸,是把人類美好的情感放在極端條件下,表明是怎樣被戰爭無情地破壞與摧殘。陳三觀生活作風上的犯錯,也是在戰爭之中所發生的一種正常而非常的遭際,卻從此改變和扭曲了這個人物的口碑與形象。這些似乎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文學意義,在作者滾燙而又冷峻的筆下,抗美援朝不是平面的、純粹的、單向度的,而是多側面的、多層次的、立體的,有高光,也有陰影,有真醇,也有血污,有崇高,也有卑下,同曾經的戰爭本身一樣自然真切,蒼涼厚重。
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交響樂》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為畫布和舞台,用工匠精神描畫和重現作者心中的雄奇戰爭史詩。在75萬餘字的篇幅里,五次戰役從大事件的步步演進到典型戰鬥的逼真還原做到了無重大遺漏;五次戰役中敵我雙方從將軍到士兵都有細緻入微的獨特表達,其重要人物甚至都有完整性命運的潑墨描畫。寫戰爭小說寫到這種程度很不容易。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交響樂》是以戰爭中的人為惟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戰爭小說,還是一部旨在展示戰爭中的各色人同與不同的戰爭小說,成功地塑造出了李八里、王翠蘭、馬永禮、孟正平、喇叭劉父子、庫克中校、紐曼中尉等二十幾個鮮活的、血肉豐滿的戰場敵我人物形象。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戰爭文學的靈魂,如果沒有葛利高里、阿克西妮婭這種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靜靜的頓河》注定無法成為戰爭文學的經典之作。王筠在他的《交響樂》之中用心用力用情塑造的李八里、馬永禮、喇叭劉父子等幾個文學形象,可以說均是中國戰爭文學人物長廊里辨識度極高的一種存在。
敘事策略
同讀者常見的此類題材多採用全景式的敘事策略不同,《交響樂》主要以基層部隊官兵的視角切入戰爭,通過志願軍某師偵察營、穿插營和治療隊,同美軍某空降團戰鬥群特遣隊之間,敵對雙方陣營一次次的激烈交鋒,來完成其狀寫戰爭生活目的的達成。這樣不僅能更加便於對雙方的參戰者進行抵近的觀察與表現,也更加便於展開文學的描寫與開掘,從而以豐富多樣的寫實與寫意,想像與虛構,過往與當下,戰場與人物,進程與細節,災難與情感,生存與毀滅等手段,來展示戰爭的風雲與圖景,折射戰場的脈絡與肌理,凸顯生死的尋常與難測,表現戰鬥者的崇高與卑微,把我們似乎熟知的,又可能語焉不詳的一切,以文學的方式反映了出來,還原為作家心中的戰爭的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
方言運用
《交響樂》賦予的其他鮮明特色,是小說敘述和人物對話語言中安徽淮北方言的大量運用,給小說增添了某種特殊的味道。作品中的人物來自不同的地域,作品刻意突出了地域性的語言特徵,如李八里的淮北方言,吳了了的上海方言,鮑喜來的東北方言,美軍的西式語言表達習慣,這使人物在形象與性格的傳神塑造上增強了辨識度。道具的運用在作品中占有挺重的分量,劉氏父子的喇叭與小蒙特的薩克斯,我認為這都是作家虛構出來的,戰鬥的本身大概很難給這些樂器以應有的位置,但在小說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們無疑是人物身份與性格外化的符號,也是人物生命外在的特徵,同人物命運緊密地聯接在一起。其所具有的典型的象徵意味,使戰爭帶上了傳奇般的音樂色彩,既契合於作品何以名之曰《交響樂》,也是作者對戰爭生活的一種理解與表達。其所描述的不僅僅是戰爭生活中各個聲部的交響,也是人物命運的多層次的交織,使作品具有了高級而多重的藝術品質與寓意。戰後人物的命運則顯示出作家透過這些人物,讓讀者對經歷過戰爭生活的那些人物,進行一種有深度的思考。即無論是李八里戰死原因的真相莫辯,還是小蒙特回國後的淒涼處境,揭示出的不是軍人應有的輝煌結局,而是讀者想像之外的強烈反差,這是人物命運交響中低沉的重音,構成了小說的很強張力和魅力。
作品評價
《交響樂》的意義在於展現了一種抗美援朝的精神,值得讀者認真品讀、咂摸。《交響樂》是繼魏巍《東方》之後又一部更厚重、更全面的著作,值得深入研究。王筠汲取了世界戰爭文學史最好的營養,又經過中國化的消化,用十多年的時間精心打造出了這么一部作品。
(作家柳建偉評)《交響樂》的結構精巧,並非為“寫實”而寫實,羅列戰役如何發起、如何回撤、如何結束等等,而是將焦點放在描繪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上。這場戰爭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本書不僅有現實意義,更有未來的意義,期待更多人讀到它。
(作家陶純評)出版信息
2019年8月,《交響樂》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首次出版。
作者簡介
王筠,祖籍安徽靈璧,生於安徽宿縣(今宿州市),客居山東青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迄今有長篇小說5部,長篇紀實報告文學2部,中短篇小說30餘篇400餘萬字。抗美援朝戰爭長篇小說《
長津湖》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原濟南軍區大型文學創作特別獎、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湖南出版政府獎特別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