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交通評價(traffic evaluation)是指對交通系統達到目標程度的估價。一般評價程式為:明確評價目的;建立指標體系;建立評價模型;進行綜合評價。交通評價由於目的不同,評價對象不同,評價指標、模型也不一樣。一般評價是按層次自下而上,逐級進行。各層次分別擬定指標和算法。如進行城市現狀交通評價,就應分別對道路通行能力、路段及交叉口負荷、交通安全、交通環境
質量等進行評價,以刻畫出達到系統目標的程度。
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和方法
1.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科學性原則:指標的選擇與指標權重的確定、數據的選取、計算與合成必須以公認的科學理論為依據。
客觀性原則:保證評價指標體系的客觀公正,保證數據來源的可靠性、準確性和評估方法的科學性。
實用性原則:城市公共運輸發展水平評價工作的意義在於分析現狀,認清所處階段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因此,儘量選取日常統計指標或容易獲得的指標,以便直觀、簡便地說明問題。
整體完備性原則:應該從不同側面反映公交發展的特徵和狀況。
非線性原則:城市公共運輸是一個複雜的系統,評價指標選取應遵循非線性原則,實現指標體系的結構最最佳化。
涉及公共運輸的評價指標至少有幾十種,精確的量化不等於評價的準確,對於發展水平的總體評價,應選取儘量少的指標,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每項指標應具有獨立性、可量化和通用性。
2.指標體系建立的方法
城市常規公交評價涉及面廣、內容多,評價指標選取考慮的因素也多,用簡單的線性結構難以描述各指標的內在聯繫,因此採用層次分析法建立樹狀的關係結構,運用目標層次分類展開法,將目標按邏輯分類向下展開為若干目標,再把各個目標分別向下展開成分目標或準則,依此類推,直到可定量或可進行定性分析( 指標層) 為止。目標層次分類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選取的指標直接與目標相關,具有層次性,並可隨著目標的增多而擴充。
指標體系建立的分析和依據
評價指標體系結構
城市常規公共運輸的要素包括流動的人、行駛的車、變化的路,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該系統的指標多達數十種,對指標進行歸類分析整理,認為評價體系可以從建設投入水平、運營服務水平、綜合效益水平三個方面來反映總體發展水平。
評價指標選取
1.建設投入水平指標
公共運輸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公交發展的基礎,是公共運輸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有了良好的設施基礎,才能發揮高水平的服務。
公交投資計畫指標為年度基建投資額,反映出政府、企業對公交建設的重視程度以及公交今後的發展潛力。
線網指標包括線網密度、非直線係數、重複係數等描述網路結構和網路規模的幾項指標。公共運輸的線路網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積上有公共運輸線路經過的道路中心線長度,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居民接近公交線路的程度; 公共運輸線路的非直線係數是指公交線路首末站之間的實際距離與空間直線距離之比,反映了公交線路的曲折程度; 公共運輸線路重複係數是公共運輸線路總長度與線路網長度之比,反映了公交線路在城市主要道路上的密集程度。這些指標能夠說明公交網路結構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乘客乘坐公交的方便性、舒適性,但對於不同的城市形態、道路網路,評判標準應有所不同。
公交優先通行措施指標包括港灣式停靠站設定比例、優先路段比例、優先路口比例,這些指標有助於考察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的制定、公交優先措施的實施水平。
車輛配置指標包括萬人擁有標台數、車輛更新率、完好率、高檔車擁有率等。萬人擁有標台數,指在城市一定空間內每萬人擁有的公車輛標台數,是反映公交實際客運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 車輛更新率、完好率、高檔車擁有率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車輛配置狀況,更新率反映了公車輛的投入速度、完好率說明了實際運能狀況,高檔車擁有率則反映了車型配置情況,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乘坐的舒適程度。場站建設指標包括站點覆蓋率、車均停車、保養面積、車輛進場率等。
公交站點覆蓋率是公交站點服務面積占城市用地面積的百分比,是反映居民接近公交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標; 車均停車、保養面積是用停車場、保養場的總面積除以車輛保有量,車輛進場率是全市公共運輸停車場所能停放車輛數與公共運輸車輛總數的比例。這些指標反映出公交場站的建設規模是否與擁有車輛相匹配,以及進一步發展的餘地。
2.運營服務水平指標
公共運輸運營服務水平與居民對公交的滿意度息息相關,也體現出企業的運營管理水平,這是公交發展水平最直接的體現。
方便性指標包括公交出行比例、換乘係數、換乘距離、換乘站距、發車頻率等公交基本運營特徵指標。公交出行比例從總體上反映居民對公交的選擇,換乘係數、換乘站距反映了線網布局、站點設定的合理程度,直接與乘坐方便性相關; 發車頻率直接反映在乘客等車時間上,發車間隔太高,會影響居民選擇公交,發展水平必然降低。
迅速性通過出行時耗、公交運營速度指標反映。出行時耗為車內時間和車外時間的總和,車內時間主要和公交運營速度有關,從這一指標也反映出道路條件和交通環境對公交的影響; 車外時間包括到離公交站台時間、等車時間、換乘時間等幾方面,主要和網路布設有關。高水平的公交服務,應在縮短出行總時耗、提高運營速度上下功夫,只有在同等出行距離條件下,相較其他交通方式,公交能提供較為迅速的出行,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出行者,才能提供高水平的服務。公交的準點率也是反映公交服務的又一重要方面。行車準點性與企業調度管理、運營組織、道路條件等因素相關,準點率越高,公交發展水平越高。
高效性指標比較難以定量化,主要通過乘客信息獲得程度、企業調度手段先進程度來反映。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對於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套用,可以通過乘客信息系統獲得出行前、出行中的公交服務信息,有助於更好地選擇決策,也將提高公交吸引力。
舒適性主要通過高峰和平峰滿載率反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公交出行的要求也越高,這就要求車廂內的擁擠不能超過一定限度。此外從車型配置、非直線係數等方面也能反映乘坐的舒適程度。
行車安全性通過安全行駛間隔即公共運輸車輛總行駛里程與行車責任事故次數的比率(萬公里/次) 反映。企業的調度手段先進程度影響到企業運作的效率,從而影響到能夠提供服務的水平。先進的技術能夠帶來高效的運作,因此,考察乘客信息系統的完備性和企業調度管理手段的先進程度有助於衡量公交系統服務的效率。
3.綜合效益水平指標
綜合效益水平試圖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方面選取合適指標加以描述,這也是公交水平評價的重要部分。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公交企業的運營效益,通過分析千車公里成本、千車客運收入、運營車輛人車比等指標,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衡量企業的管理效率。
公交是一項公益性事業,社會效益是衡量公交發展水平的重要方面。選取居民對公交的滿意程度反映公交的社會影響力,選取出行時間節約的效益作為反映公交對社會經濟效益作出的貢獻,用噪聲、廢氣排放量和振動來衡量對城市環境和生態循環的影響。公交的發展水平還包括促進國土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條件的改善以及對城市政治、經濟、文化古蹟及風景名勝等方面的影響。相對於經濟效益評價來說,社會效益評價具有長期性、多目標性、間接影響多等特點,因此評價指標很難定量化。
總結
公共運輸的建設投入水平、運營服務水平、綜合效益水平,分別以相應的多項單因素為指標,從不同的方面對公共運輸系統的性能和價值作出了描述。這些指標為公共運輸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