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析

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交流分析理論是一種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其三個基本假設為:每一個新生兒都有與生俱來的能力,相信自己和他人都是“好的”;每一個人在童年的早期便決定了自己將如何生活;人們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

創始人,交流分析理論內容,交流分析理論在親職教育的套用,四種態度,溝通方式,交流分析的運用,交流分析的意義,

創始人

交流分析的創始人柏恩,他是美國心理學家,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婁。 1935年在麥吉爾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接著進入耶魯大學從事精神病學研究,實習結束後,期間曾接受過紐約精神分析學院的培訓,以後任職於舊金山精神分析學院。 10年後,與佛洛伊德分道楊鑣。 1961年出版心理治療的交流分析法一書,他的大部份時間致力於個人的臨床實驗。 1964年出版人的遊戲規則一書。

交流分析理論內容

交流分析法,簡稱TA。伯恩認為學者研究行為分析,主要的興趣在於研究與思想、感覺有直接關係的自我行為。每一個人都有三個自我形式:
(一)、父母型(Parent)
這種自我的狀態,無論是感覺、思想、行為、講話,都在模仿父母的言行,這種自我意識在養育兒童的時候最為明顯。即使平常不表現出來,父母的影響仍然會成為意識的部份而影響行為。
(二)、成人型(Adult)
個人長大後,即會依照過去的經驗衡量周圍的還境,像計算機一樣的思量事情的可行性,這是成人的自我。
(三)、兒童型(Child)
每一個在內心都有一個小男孩或小女孩的影子。這影子的感覺、思想、行為、講話方式等,恰似某一特定年齡的兒童,我們稱這種為兒童型自我。
兒童一詞並不表示幼稚、不成熟,只是表明像兒童,尤其是在特定年齡的兒童,通常是指介於兩歲到五歲間的任何一個時候。伯恩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當認識自己的兒童型自我,不只因為它會跟著你一生,並且因為它是你個性中最值得珍惜的一部份。
伯恩使用 (P) (A) (C)的英文縮寫代替人格自我的三種形態。即(P)為父母型、(A)為成人型、(C)為兒童型。而(P)的形態中又可分為父型之影響及母型之影響。兒童型內亦可細分為父母影響,成人影響及兒童影響。像這樣把自我一層一層的分析下去,就稱之為交流分析。

交流分析理論在親職教育的套用

其實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是互相的,以交流分析理論為基礎的親職教育理論,強調人際間的互動行為也提出一套精密的分析架構,以幫助個人更透徹的了解自己和別人,並且表現出適當的行為,進而享有建設性的生活。TA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三種自我狀態,分別是父母自我狀態、成人的自我狀態、兒童的自我狀態,唯有平衡這三種狀態,才算健全、成熟的人。這個理論適合用在人際溝通上有問題,需要輔導的父母。
交流分析對親職教育的影響可以從其理論中的兩個概念來說明,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四種態度,和三種不同的溝通方式。

四種態度

在伯恩的交流分析中,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每個人在小的時候就決定了以後要怎樣活、怎樣死,這種一直留存在腦海里的未來生活計畫,就稱之為原始劇本(Script),這個劇本是一種受父母影響,在幼年期就形成,以後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的生活計畫,不管是受強迫形成,還是自己的意願,這種心理因素將注定他一生的命運。
四種生活態度。(1) I am ok ,You are ok (我的很好,你的也很好) (2) I am ok ,You are not ok (我的很好,你的不好) (3) I am not ok ,You are ok (我的不好,你的好) (4) I am not ok ,You are not ok (我的不好,你的也不好)
每個人在團體中要遵守一些交流的規則,一方面要表現自己的生活劇本,同時又得兼顧自己要突破,一旦發現自己的不適應時,就會確認〝我的生活風格不好、你的好〞,進入這種狀態時,個人才會改變自己的生活風格,來擺脫他原來的困境。

溝通方式

第一種是互補交流,甲方在送出刺激之後,仍持原有的自我狀態來面對乙方傳回來的反應,而乙方則是運用他接受甲方所傳出刺激時的自我狀態,來傳給甲方他的反應。
第二種是交叉交流,這種交流較會引起麻煩。因為在一來一往的交流中,牽涉到三四種不同的自我狀態。彼此不會平行。在例子中,李老師是以成人狀態在和小明的媽媽作溝通,但是小明的媽媽卻是以父母自我狀態對待兒童的自我狀態的方式來進行溝通,所以兩人的溝通不對稱。
第三種是隱藏式交流,亦即真正的意圖,在溝通中並沒有被表達出來,這樣的交流也比較出問題。這樣的溝通方式久了,兩者的行為大都是靠猜測對方隱含的意義而來。

交流分析的運用

交叉分析的運用,最常用在親師的溝通以及親子的溝通上面。在親師的溝通部分,學校的老師可以運用PAC自我狀態所組成的不同溝通的形式,先進行自我的分析,了解自己在何種狀態下,在與誰溝通,選擇一種適合的自我狀態在「說話」。如果可以對自己有較客觀的分析後,才能在與家長的談話過程中,了解家長是以哪一種自我狀態在交談,並評估自己應該是以何種方式和家長交談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最好家長以及老師都能以成人的自我狀態來溝通時才有助於親師之間的關係。
在親子溝通的部分。交流分析可以讓父母注意孩子的「兒童自我狀態」需要在溝通時受到照顧以及保護,但是如果孩子為爭取自己的權益而採取「父母自我狀態」來和父母作交談時,父母也應該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因為孩子用這樣的不當行為,使的父母自己也用「兒童自我狀態」作回響。
「人際關係與溝通」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不管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生涯上,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並要和他們作某些溝通。所以除此親師或是親子關係的溝通外,包括職場上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的意義,人際的自我、互動、情境等層面,人際間的衝突,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以及人際溝通的方式、障礙,溝通能力的培養等,都是交流分析的運用範圍。

交流分析的意義

為了能處理好日常的人際關係,並正確地認識自我,可使用“交流分析”的方法。所謂。交流分析”就是一個人站在三種自我狀態中來分析自我的方法。三個狀態分別是P(家長的自我狀態),A(成人的自我狀態),c(孩子的自我狀態)。
例如:在一個冬天的夜晚,發現一個醉漢睡在牆角,站在P的角度你就會想,“真不成體統,這么大年紀了,怎么連自己能喝多少都沒有分寸。‘而站在A的角度,你就會認為,“這么冷的天,這樣下去會凍死的,還是通知警察為好。”站在c的角度剛會想,“呀!醉漢摔倒在地上了,他肯定很難受。”
P做為家長來說,受社會的影響.一切行動者都以社會的法規為準則。他的價值觀、道德觀也是向社會法規看齊的。P的特徵是同情他人。A則能夠冷靜、客觀地判斷現實,同時採取與現實相符的行動。c是與生其來的本能反應.這也是從小接受家長教育的結果。
同是一個人,有的時候採取P的行動;有的時候採取^的行動;還有的時候採取c的行動。比如:教育後輩時就應採取P(家長)的行動。人們常帶著家長的口吻對別人說話。最近怎么搞的,工作老出錯,今後可要多注意啊!”如果是接談判對方的電話,那就應採取A的行動,要以一個成人的口吻回對方的電話,。我下午三點把材料都送過去.到時候也希望能看一下你們的計畫。”到了快下班的時候,人們常會表現出c 的行動來,快到點了.走吧,回家吧!。
但是,到底什麼時候採取哪類人的行動,這也要因人而異,比較起來持P(家長)類型的態度的人占多數.當然。也有一些總屬於c類或A類型的人。
A類型的人無論做什麼事,他們基本上都能保持玲靜的頭腦。這就是A(成人)類型人最大的優點。c(孩於)類型的人會田為過於任性而使自己一事無成。遣一點是c類型人需要自我控制的地方,P類型的人愛多管閒事。本來別人並不需要幫助,但他們卻非插手不可,結果鬧得大家都不愉快。這就是P類型人應當注意的地方。
在。交流分析”的方法中,最理想的人是把P和c合併到A當中去,這樣就能創造出一種既為他人考慮和獻身,又能充分地表現出自己的刨造力和感情的人,一種能完全地表現出自我意志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