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是整個現代產權理論大廈的基礎。1937年,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Ronald·Coase)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費用”的思想,1969年阿羅第一個使用“交易費用”這個術語,威廉姆森系統研究了交易費用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於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採取不同的組織方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

基本介紹

學術論點,交易費用,假設結論,基本結論,理論區分,決定因素,理論發展,進展,兼併,交易費用,混合兼併,意義,

學術論點

羅納德·科斯指出:市場和企業都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分工的方式(即兩種不同的“交易”方式),企業產生的原因是企業組織勞動分工的交易費用低於市場組織勞動分工的費用。一方面,企業作為一種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干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和產品的所有者組成一個單位參加市場交易,從而減少了交易者的數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伴隨著市場交易的複雜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家指揮生產,因此,企業替代了市場。由此可見,無論是企業內部交易,還是市場交易,都存在著不同的交易費用;而企業替代市場,是因為通過企業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費用比通過市場交易而形成的 交易費用低。

交易費用

所謂交易費用是指企業用於尋找交易對象、訂立契約、執行交易、洽談交易、監督交易等方面的費用與支出,主要由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簽約成本與監督成本構成。企業運用收購、兼併、重組等資本運營方式,可以將市場內部化,消除由於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從而降低交易費用。
科斯的這一思想為產權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長時間內一直被理論界所忽視,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引起經濟學家的廣泛重視。

假設結論

交易費用經濟學認為: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了節省這種交易費用,代替市場的新的交易形式應運而生,這就是企業,而企業的不同組織結構也是為了交易費用節省的必然結果。

基本結論

交易費用經濟學包含以下幾點基本結論:
(1)市場和企業雖可相互替代,卻是不相同的交易機制。因而企業可以取代市場實現交易。
人類行為和交易費用的理論基礎——制度理論人類行為和交易費用的理論基礎——制度理論
(2)企業取代市場實現交易有可能減少交易的費用。
(3)市場交易費用的存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
(4)企業“內化”市場交易的同時產生額外的管理費用。當管理費用的增加與市場交易費用節省的數量相當時,企業的邊界趨於平衡(不再增長擴大)。
(5)現代交易費用理論認為交易費用的存在及企業節省交易費用的努力是資本主義企業結構演變的唯一動力。

理論區分

交易費用理論仔細區分了市場交易和企業內部交易。市場交易雙方利益並不一致,但交易雙方地位平等。企業內部交易一般是通過長期契約規定(如企業主和雇員),交易雙方利益比較一致,但地位並不平等。市場交易導致機會主義,但在企業內部,機會主義對誰都沒有好處。

決定因素

科斯的分析中,科斯並沒有專門分析交易費用產生的原因。科斯首先賦予“交易”以稀缺性,或者說,他首先認識到交易(活動)的稀缺性,就使分析“交易費用產生的原因”有了基礎。但科斯並沒有明確指出,稀缺就是產生交易費用的根源 。儘管他實際上已經揭示出了這一點。他只是從事實出發,賦予交易以稀缺性,從而把交易作為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單位,而沒有分析其產生原因。
交易費用理論交易費用理論
威廉姆森對這一問題的分析,要深刻的多。他指出影響市場交易費用的因素可分成兩組:第一組為“交易因素”.尤其指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潛在交易對手的數量及交易的技術結構(指交易物品的技術特性,包括資產專用性程度、交易頻率等)。第二組為“人的因素”(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他指出,由於機會主義行為、市場不確定性、小數目談判及資產專用性的存在都會使市場交易費用提高。當然,他也沒有指出交易費用為什麼產生,只是列舉了“交易”稀缺性的幾個表現或僅指出了市場中交易費用上升的原因。

理論發展

科斯之後,威廉姆森(Williamson)等許多經濟學家又進一步對交易費用理論進行了發展和完善。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77)將交易費用分為事前的交易費用和事後的交易費用。他認為,事前的交易費用是指由於將來的情況不確定,需要事先規定交易各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 在明確這些權利、責任和義務的過程中就要花費成本和代價,而這種成本和代價與交易各方的產權結構的明晰度有關;事後的交易費用是指交易發生以後的成本。這種成本表現為各種形式:
基於交易費用理論的中小企業成長機理基於交易費用理論的中小企業成長機理
(1)交易雙方為了保持長期的交易關係而所付出的代價和成本;
(2)交易雙方發現事先確定的交易事項有誤而需要加以變更所要付出的 費用;
(3)交易雙方由於取消交易協定而需支付的費用和機會損失。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80)分析了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他認為,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主要是環境的不確定性、小數目條件、組織或人的機會主義以及信息不對稱等,這些因素構成 了市場與企業間的轉換關係。
楊小凱(XiaoKai Yang, 1991)則從勞動交易和中間產品交易角度區分了企業和市場,認為企業是以勞動市場代替中間產品市場,而不是用企業組織替代市場組織。後來,楊小凱(XiaoKai Yang, 1995)又進一步研究認為,企業和市場的邊際替代關係取決於勞動力交易效率和中間產品交易效率的比較。

進展

區分廣義和狹義
一是把交易成本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交易成本是指談判、履行契約和獲得信息所需運用的全部資源,狹義的交易成本則是指單純履行契約所付出的時間和努力。這種劃分,以庫特等的表述最為準確。
區分為事先的和事後
二是把交易成本區分為事先的和事後的兩類。事先的交易成本是指起草、談判、保證落實某種協定的成本;事後的交易成本是交易之後發生的成本,它可以有許多形式 。
虛擬企業的理論根源——交易費用理論部分虛擬企業的理論根源——交易費用理論部分
強調交易成本是運用經濟制度的成本
三是進一步強調交易成本是運用經濟制度的成本,強調交易成本是由於制度摩擦所導致的費用,特別是由於產權不清必然導致各類摩擦發生。肯尼斯·阿羅明確定義交易成本是“經濟制度操作的成本” 。
強調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核心
四是強調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核心,突出真實信息的表現及獲得和識別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而信息成本的高低,即市場價格信號的真假以及對其識別的敏感,根本取決於產權制度所規定的市場交易當事人的權利及責任、風險界區是否明確,價格歸根到底是產權的市場運動形式。
強調交易成本
五是強調交易成本是人們發生普遍社會交換關係中發生費用,其發生的前提是人們的利益分歧,這種分歧的克服和協調發生的成本本質上是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監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結構變化的成本等等。

兼併

交易費用

在交易費用理論問世之前,縱向聯合(垂直兼併)理論可以歸為兩大類,即“技術決定論”和“市場缺陷論”
“技術決定論”認為許多生產階段在技術上緊密相聯,屬於同一企業經營範圍。是技術經濟的需要,把這些具有技術聯繫的生產階段組織在一個企業中更為合理和經濟。
“市場缺陷論”的特點在於著眼於市場中的一些“缺陷”,即市場中偏離純粹市場競爭模式的現象,來說明縱向聯合可以改善經濟效益,提高利潤。這些市場的“缺陷”包括壟斷、寡占、非完全競爭等市場模式。
套用交易費用理論可以更好地解釋垂直兼併垂直兼併的關鍵問題是“資產特定性”,即某一資產對市場的依賴程度。資產有三種特性:
一是資產本身的特定性,
二是資產選址的特定性,
三是人力資產的特定性,
上述三種資產特定性的任何一種都能促使企業進行行政管理垂直兼併。
一般來說,資產特定性越高,市場交易的潛在費用越大,垂直兼併的可能性就越大。
當資產特定性達到一定高度,市場交易的潛在費用就會阻止企業繼續依賴市場,這時垂直兼併就會出現,因此,在一個工業部門中,資產特定性越高,垂直兼併的現象就應該越普遍。反之,如果一個工業部門的資產特定性越低,垂直兼併的現象應該減少。

混合兼併

把混合兼併理解為部門企業組織(M結構)的自然發展,這種混合型組織是為了組織極其複雜的經營活動,由於多部門組織管理互不相關的經濟活動可以節約交易費用。把混合企業組織視為一種內部資本市場是交易費用理論對混合兼併的有力解釋。它反映著資本市場經由管理協調取代市場協調而得以內在化,從而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

意義

儘管交易費用理論還很不完善,存在很多可以指摘之處,但交易費用這一思想的提出,改變了經濟學的面目,使呆板的經濟學具有了新的活力,並更具有現實性。它打破了(新)古典經濟學建立在虛假假設之上的完美經濟學體系,為經濟學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它的意義不僅在於使經濟學更加完善,而且這一思想的提出,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正如科斯本人所說,“認為《企業的性質》的發表對經濟學的最重要後果是把注意力引到企業在我們現代經濟中的重要性上來,就錯了;在我看來,這一結果是無論如何都會發生的。我以為這篇文章在將來會被考慮具有重要貢獻的是,把交易成本明確地引進了經濟分析之中。”(科斯,1991)。也許,該理論套用於現實還有距離,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對經濟理論的巨大創新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