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政治學

交易成本政治學是交易成本經濟學在政治領域的套用與延伸,它認為“政治過程和經濟領域一樣都存在交易行為,可以在交易框架中分析政治問題”。藉助交易成本“這把鑰匙”打開政治過程的“黑箱”,並檢驗其內部機制的實際運轉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易成本政治學
  • 類型:經濟術語
比較分析
作為當代西方“新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選擇理論和交易成本政治學存在著共識,但是,興起於公共選擇理論之後的交易成本政治學“大大地增進了對於政治領域的交易制度的理解,彌補了以公共選擇理論為代表的理性選擇理論的不足”。
共識
1、秉承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和概念
公共選擇理論是新政治經濟學中以經濟學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問題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但是“公共選擇理論的方法論經濟學的。與經濟學一樣,公共選擇的基本行為假設是,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
作為當代西方新政治經濟學的前沿領域,交易成本政治學在沿用經濟學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概念的同時,直接套用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邏輯來研究政治問題。交易成本政治學的基本分析單位是交易,“交易”概念最早由康芒斯提出。
2、認可政治市場和政治交易的存在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兩者都代表著由兩個以上的個人進行的合作。因此,在經濟市場之外還存在著一個政治市場。政治市場是指人們參與政治活動時,與其他政治個體和政治組織發生關係的場所。政治市場中的參與者與經濟市場中的參與者一樣,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人們在進行政治活動時,也是以個人的成本收益計算為基礎的,沒有理由認為公民在投票箱跟前的行為和作為消費者市場中的行為有本質區別。所以,在現代社會中,政治制度就像市場制度,政府就是企業,政治家就是企業家,選民就是消費者,選舉制度就是交換制度,選票就是貨幣,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就是消費品。因此,完全可以用經濟市場的邏輯來分析政治市場的活動
交易成本政治學的創始人諾斯在《政治交易成本理論》中,就直接運用了政治市場的概念,並利用選民和立法者之間的關係模擬了政治市場中交易行為,刻畫了政治市場“不完全信息、主觀模型和高昂的交易成本”的特徵,提出了政治交易成本的概念。迪克西特進而指出,政治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交易成本政治學成立的前提,政治交易成本是導致政治問題複雜化的原因所在。
3、重視制度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
勒帕日認為,公共選擇理論最富有創造性的貢獻之一,是對政府失靈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解釋。人們可以把這些解釋概括這樣一個簡單的結論:西方民主政體是一種“過時的”政治技術的俘虜,該政治技術的邏輯使得現代國家的增長和發展只有利於特權公民階層,即官僚階層。這使“現代社會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即國家權力總是要求更大的國家權力”。
交易成本政治學同樣強調制度在政治過程中的重要性。交易成本政治學認為,由於“政治市場更傾向於無效率”,政治市場的交易成本高於經濟領域,而且,政治交易存在著複雜程度上的不均衡,有些交易因時間和空間的跨度進一步提高了政治交易成本。“
4、都具有內在的契約主義傾向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治是一種以集體決策的形式實現個體目標的手段,是個體間為維護和促進各自利益而自願簽約的過程,因而國家是作為一種社會契約的產物而出現的,但是這種契約是一種可以不斷調整和改變“約定”的過程,並始終以促進每個社會成員的利益為基準。
交易成本政治學也內涵著契約主義的傾向。交易成本政治學將政治交易置於政治契約的角度交易考察。
差異
1、交易成本認知上的差異
公共選擇理論並沒有認識到政治交易存在成本,或者說是它故意忽視了政治交易成本。
2、政策制定理論上的差異
在政策制定上,公共選擇理論強調“控制整個政策程式的憲法與該憲法框架內個別政策制定之間的區別”,認為“任何特殊政策制定活動的結果都是由政策程式在制定的憲法規則中運行所決定的”。
交易成本政治學認為,體現政策制定規則的憲法是一種不完全契約,不可能對任何環境下所要遵循的每個程式和細節進行詳細的說明。
3、制度理解上的差異
公共選擇理論主張制度主要是憲法規則和在憲法規則下制定的規則,這些規則是為了解決政治和經濟互動所形成的缺陷,其實質是在權力給定的條件下基於理性個人計算的同意。
由於深受博弈論的影響,交易成本政治學認為制度是重複博弈均衡的產物建的政治制度或組織,政治交易成本就是由這些政治制度和組織決定的。
4、理性選擇分析上的差異
作為將經濟學方法套用到政治學研究的公共選擇理論,在分析政治問題時繼承了新古典經濟學上的理性選擇分析。理性選擇分析假設,無論政治家、利益集團還是選民,所有政治過程的參與者都是理性的,他們在利益不一致的前提下,運用可以支配的各種資源,努力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交易成本政治學認為個人在參與政治活動時也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人們不是為了追求真善美而參與政治,在政治過程中個人的行為也以成本-收益分析為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