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同年相似事件,
簡介
3月13日,又率領數十名士兵釘閉澳門的中國海關,推倒關前懸掛中國旗幟的旗桿,驅逐海關官吏、丁役,並搗毀立在市政廳入口處刻有《澳夷善後事宜條議》的石碑。兩廣總督徐廣縉當時正為廣州入城問題與英國人相持不下,又風聞亞馬留釘閉中國海關後即赴香港向英國借軍的訊息,遂與粵海關監督基溥等會商,決定實行“以商制夷”的對策,即將澳門關口移往黃埔,在那裡另立碼頭,並命令在澳門的各大行店和零星小鋪全部遷去。澳門各商行接到兩廣總督的命令,紛紛攜帶家眷、夥計遷往黃埔。亞馬留雖然發公告要挾阻止,但未能制止殷實中國商人的離去。致使澳門街道荒涼、港口空索,出現一片蕭條景象。
同年相似事件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的“關閘事件”,是關閘第二次遭受大規模進犯,且是遭受英、葡的水、陸夾攻。此次事件的引發,導火線是極力推行殖民擴張的澳督亞馬留(Jo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被望廈龍田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殺。1849年8月22日,亞馬留被刺殺後,澳葡當局在英、美、法列強支持下,有恃無恐,藉此挑起事端,於8月 28日早晨,由炮兵軍曹米士打基打率領100多名正規軍和20名志願軍,攜叄門大炮,在快艇炮火支持下,對關閘發動進攻,戰事擴展到拱北北嶺,古關閘城樓被炮火轟毀。駐守關閘汛營的清軍兵力薄弱,由於援兵未到,面對來勢洶洶的葡兵,措手不及,不戰而退,關閘為葡兵占據。在關閘事件中,葡兵1名重傷,清軍4 人死亡,葡兵且將戰死的1名清兵的手臂和1名軍官首級砍下,作為戰利品,掛在竹竿上,帶返澳門,遊街示眾。經此一役,清軍退守前山寨。1849年的關閘事件,是清王朝在澳門的主權地位受到嚴重挑戰的一次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