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琛工業大學

亞琛工業大學

亞琛工業大學(RWTH)成立於1870年,是德國著名理工類大學之一,也是世界頂尖理工類大學之一,長久以來被譽為“歐洲的麻省理工”。

亞琛工業大學在2018泰晤士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位於世界第79位工程技術領域排名世界第24位。《德國經濟周刊》大學排名中,亞琛工業大學機械工程、經濟工程、電子信息工程位居德國第1,自然科學位居德國第2。在德國科學基金會和德國國家學術評議會的排名中電氣工程的科研實力和經費位居德國第1。在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亞琛工業大學工程技術領域位居全球第30位歐洲第9位,其中機械工程更高居23位歐洲第7位,德國第1位

頂尖的教育水平讓許多著名公司如微軟福特愛立信飛利浦聯合技術等都在亞琛建立了分部,三菱在附近建立了歐洲半導體中心以吸收人才。清華大學也與亞琛工業大學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亞琛工業大學現為11所德國精英大學之一、4所歐洲頂尖理工大學戰略聯盟(IDEA聯盟)成員之一、9所頂尖德國理工大學聯盟TU9聯盟)成員之一、TIME歐洲頂尖工業管理者高校聯盟德國七所高校之一、CESAER歐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大學會議聯盟德國十所高校之一、PEGASUS歐洲航空航天大學合作聯盟德國六所高校之一。

亞琛工業大學校友出眾,學術界有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工業界有西門子保時捷寶馬奧迪賓利等企業總裁。前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教育部副部長韋鈺、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也畢業於該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琛工業大學
  • 英文名:RWTH Aachen University
  • 簡稱:RWTH
  • 創辦時間:1870年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理工類大學
  • 屬性:世界頂尖大學
    泰晤士全球排名TOP100
    德國精英大學聯盟成員
    德國頂尖理工大學聯盟TU9成員
    歐洲頂尖理工類大學IDEA聯盟成員
    NITECH聯盟成員
    TIME歐洲頂尖工業管理者高校聯盟成員
    CESAER歐洲高等工程教育和研究大學會議聯盟成員
    PEGASUS歐洲航空航天大學合作聯盟成員
  • 所屬地區德國 北萊茵-威斯伐倫州 亞琛
  • 現任校長:Ulrich Rüdiger
  • 知名校友路甬祥徐金梧韋鈺王大中馮·卡門托馬斯·蘇德霍夫
  • 校訓:Zukunft denken (Thinking the Future)
  • 主要院系:機械學院、地球資源與材料技術學院、電機工程與計算機工程學系、醫學院 等
  • 學校地址:52062 Templergraben 55 Aachen
  • 主要獎項:諾貝爾獎
    萊布尼茨獎
    普利茲獎
  • 年度預算:9.48億歐元(2017年)
  • 研究所:260
  • 聯合研究中心:9
  • 官網:http://www.rwth-aachen.de
  • 教職工人數:9496(2017/2018冬季學期)
  • 學生人數:45377(2017/2018冬季學期)
  • 發表文獻:10224(2017/2018冬季學期)
辦學條件,學校歷史,專業設定,學校優勢,大學排名,環境,校園生活,校園格局,合作學校,同校名人,

辦學條件

亞琛工業大學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亞琛市,德語全稱為Rheinisch-Westfae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英語全稱為RWTH Aachen University,簡稱RWTH。成立於1870年的亞琛工業大學,是眾多國內外頂級學術聯盟的成員。亞琛工業大學是德國11所“精英大學”之一,歐洲著名理工科大學聯盟IDEA 聯盟的4個成員之一,德國TU9工科大學聯盟,TIME歐洲頂尖工業管理者高校聯盟德國7所高校之一。
亞琛工業大學
學校現設有數學-信息-自然科學學院、建築學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地質資源和材料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和信息技術學院、文學院、經濟學院、醫學院九大學院。設有一百多個專業,這些專業都以理工碩士、文科碩士或國家統一測試結業。另有多種深造或補充專業課程、學位後課程以及各種學習項目,為求學者提供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亞琛工業大學在校學生達45000餘名,工作人員10000多名(其中約1900名科技工作人員,6000名非科技工作人員,1000名左右實習或培訓人員和1500名中間工作者),圖書館藏書100餘萬冊。學校現設有260個研究所,9個聯合研究中心。作為偏重實踐性的大學,地處荷蘭,德國,比利時交界處,歐洲地理中心的亞琛工業大學在這幾十年中漸漸發展為亞琛市及周圍地區的一大經濟中心。2016年預算9億歐元,其中3.26億歐元來自於第三方贊助。為了適應當前國際需要,亞琛工業大學在堅持以往一貫傳統的同時,新開了一批碩士學位專業(Masterstudiengang),使大學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不僅吸引了德國最優秀的中學畢業生,而且吸引著來自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在該校就讀的外國學生及外國科研工作者達4000餘名,他們來自全世界100多個國家。亞琛工業大學與世界上70多個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
許多學系教席(Lehrstuhl),例如電子工程,數學,經濟學,醫學,德國文學,羅馬學,哲學,建築,冶金學等,大部分分布在學校的大講堂(Audimax)一帶。
另一個區域是在宏爾(Hoern),包括計算機工程,歷史,土木,也有物理學與一部份的電子工程學系。生物學與醫學系則在梅拉特(Melaten)區。學生宿舍也分三個區域。
擴充的校區位在尤利西(Jülich),在埃森(Essen)的技術房,及在斯圖加特大學,奧地利皆有駐點。
另外學校在艾菲爾(Eifel)的Wildenhof也有水上運動場所。

學校歷史

時間事件
1858
亞琛與慕尼黑火險協會在普魯士太子Friedrich Wilhelm及公主維克多利亞新婚時所捐贈,由太子規劃開辦的“萊因邦複合技術學校”,當時有許多城市來申請開辦此學校,包括科隆、杜塞道夫、科布倫茨及亞琛
1863
亞琛成功申請得到“專科職業學校”
1865
得到“皇家萊因威斯伐倫邦複合技術學院於亞琛”的開辦權,五年後的十月十日開始招生。包括綜合系所(數學、自然科學…),工程系所(營建系、機械系、電機系…),及化學技術與冶金學
1875-79
增設化學實驗室,為如今的學生事務處
1894-97
增設礦業部門與新圖書館
1880
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將亞琛學校改為“科技大學”。
1899
第一個科技大學接受博士授權
二十世紀初
成立“Naumann整合冶金機構”及“Reiff博物館”(今建築系)。
1908
女性進入亞琛科技大學就讀
1919
“學生會”(AStA)成立
1946
因世界大戰而學校被迫停課,此年一月三日大學又重新開放
1960
冬季學期第一次超過一萬人
1964
成立電子技術學系
1965
成立哲學系
1966
醫學系成立
1970
大學法定案
1985
醫學中心落成
1989
教育學系成立

專業設定

亞琛工業大學新的學院架構分為十種專業領域:
亞琛工業大學
專業領域一 數學系,計算機系,物理系,自然科學系
專業領域二 建築學系
專業領域三 土木學系
專業領域四 機械學系
專業領域五 地球資源與材料技術學系
專業領域六 電機工程與計算機工程學系
專業領域七 哲學系
專業領域八 經濟科學系
專業領域九 醫學系
另外1989年亦成立教育學系。
學校亦提供英語授課之國際學程,分布在各個不同的學系中。
課程設定
亞琛工業大學理工科實力強勁,電子、機械製造方面排名一直名列德國第一,計算機、建築、物理等學科也在德國大學排行榜上位列三甲。為了適應當前國際需要,亞琛工業大學在堅持以往一貫傳統的同時,新開了一批碩士學位專業(Masterstudiengang),使大學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
德國亞琛工大的60多個專業擁有近3.5萬正式註冊學生;這些專業都以理工碩士、文科碩士或國家統一測試結業。亞琛工大另有多種深造或補充專業課程、學位後課程以及各種學習項目,為求學者提供了繼續深造的機會。大學的科目表幾乎覆蓋了所有老牌大學可以提供的專業。50%左右的學生選擇了技術工程專業,如機械製造、電子等;18%左右理科專業,數學、物理等;餘下的學生則各有10%在文科系、經濟系或醫學專業就讀。

學校優勢

無論是從資金還是技術力量來看,亞琛工業大學一直居於德國工科排行榜前列。其機械製造、計算機、電氣工程(包括電子通信)均具有優勢。歐洲機電一體化研究中心(Europaeisches Mechatronisches Zentrum)、愛立信(Ericsson)德國總部、諾基亞(Nokia)德國分部、福特(Ford)歐洲總部、三菱(Mitsubish)德國電子中心等高科技公司均設在Aachen,飛利浦、聯合科技等也在亞琛建立了分部,一個僅有25萬人口的小城竟然能吸引到這么多國際知名公司,這不能不歸功於聲名顯赫的亞琛工業大學。
亞琛工業大學
德國理工科的頂尖院校
亞琛工業大學理工科實力強勁,電子、機械製造、材料加工、冶金工程方面排名一直名列德國前列,計算機、建築、物理等學科也在德國大學排行榜上位列三甲,融合了生物,化學和醫學的學科也在蓬勃發展。
由於亞琛工業大學的突出表現,除了聚集眾多知名廠商之外,許多廠商也紛紛資助學校各項研究,僅機械系的材料系下屬塑膠研究所(所長Michaeli教授)就有320餘家企業資助,如賓士、寶馬、福特等;航空航天所更是榮譽倍出,獨領德國航空界80餘年風騷;汽車工程研究所(ika,所長Eckstein教授)擁有龐大的實驗車間和試車場,和寶馬、大眾、戴姆勒等大公司常年有密切聯繫;內燃機研究所(VKA,所長Pischinger教授)具有內燃機研究的世界頂尖水平,此外由ika和VKA合辦的亞琛汽車與發動機技術年會(The Aachen Colloquium Automobile and Engine Technology)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汽車與發動機技術會議。工具機實驗室(Laboratorium fuer Werkzeugmaschine und Betriebslehre,簡稱WZL)為世界上最大的機械研究所,四位教授均是行業泰斗,他們的著作已成為德國大學機械系的標準必修教材。兼有弗朗霍夫加工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 fuer Produktionstechnik)、弗朗霍夫雷射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fuer Lasertechnik)。通訊網路所(Kommunikationsnetze, 所長 Walke教授)、無線電所(Nachrichtentechnik,所長Vary教授)及其他幾個電子所更是享譽德國,德國高速列車InterCityExpress(ICE)的設計建造亦是在電機所De Doncker教授(比利時籍)及電子系的直接參與下進行的。H.264, H.265/HEVC標準的主要制定者之一是Institut für Nachrichtentechnik的所長Jens-Rainer Ohm(國際電信聯合會ITU的視頻工作組JVC-VC的主席),他也是德國工程師協會信息技術組的發言人
雖然沒有機械和電子那樣的壓倒性優勢,計算機、建築、物理等學科也在德國大學排行榜上位列三甲:計算機第五研究所所長M. Jarke教授在IT行業卓有建樹,是資料庫行業開山老祖式的人物,第二研究所所長Nagl教授,第一研究所所長Hromkovic教授也非平凡之輩。愛立信公司德國總部長期委託計算機所完成各個項目。
為了適應當前國際需要,亞琛工業大學在堅持以往一貫傳統的同時,新開了一批英文授課碩士學位(Master),使大學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
11所德國精英大學之一
德國精英大學,源自德國大學卓越計畫(德語:Exzellenzinitiative),是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德國科學基金會發起的,旨在提高促進德國大學科技研究和學術創新的的計畫。計畫包括資助特定的傑出大學,資助在特定大學的傑出年輕科研人員的研究;加強大學間項目間的合作;加強德國大學和國際學術機構、大學的合作研究。德國大學卓越計畫資助分三個層面:未來構想(Zukunftskonzepte)、精英研究集群(Exzellenzcluster)和精英研究生院(Graduiertenschule)。
德國精英大學非終身制,施行五年一輪滾動制評選。2012至2017年“精英大學”共11所,理工類3所(慕尼黑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文理類8所(海德堡大學、 柏林自由大學、柏林洪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圖賓根大學、康斯坦茨大學、科隆大學、不萊梅大學),將獲得合計27億歐元資助。哥廷根大學、弗萊堡大學和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三所被淘汰。
精英計畫中的精英集群和精英研究生院
亞琛工業大學
精英集群的目的在於使來自同一地區的優秀科學家可以跨學科地共同研究一個社會或經濟相關的主題。精英集群整合了德國大學的科研潛力,並提高了國際知名度和競爭力。除了大學內部的各個機構外,也有大學外部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夥伴參與了精英集群。亞琛工業大學擁有兩個精英集群,分別是:
Integrative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High-Wage Countries (Integrative Produktionstechnik für Hochlohnländer)
Tailor-Made Fuels From Biomass (Maßgeschneiderte Kraftstoffe aus Biomasse)
精英研究生院的宗旨是培養固定領域的博士生人才,並為其提供精英級的科學指導和一流的科研條件。此項目的核心是:在精英級的科研領域內為博士生提供授課性質的科學指導。精英研究生院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心,他們既是頂尖的科研場所,也是培養年輕科研人才的最佳平台。亞琛工業大學擁有一個精英研究生院:Aache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 Science。
IDEA League歐洲頂尖理工類大學戰略聯盟
IDEA 聯盟是由五所歐洲著名的理工科大學組成的大學聯盟,成立於1999年。它的成員是:
查爾姆斯理工大學(Chalmers tekniska högskola)(瑞典)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簡稱TU Delft)(荷蘭)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簡稱ETH Zürich)(瑞士)
亞琛工業大學(Rheinisch-Westfäl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Aachen,簡稱RWTH Aachen)(德國)
米蘭理工大學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ilan,簡稱POLIMI)(義大利)
這五所大學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是各自國家中最大的理工科大學,但這並不意味這他們只提供理工科的課程。
從這個聯盟出來的學生也有個非常了不起的代號:IDEALiSTiC(意旨為理想型人才,也代表著這五所大學的榮耀)。

大學排名

【德國排名】
亞琛工業大學
德國科學基金會德國國家學術評議會排名
電氣工程的科研實力和經費位居德國第1
2016年德國《經濟周刊》德國大學專業排名:
機械工程:第1名
經濟工程:第1名
電氣工程:第1名
信息學:第1名
自然科學:第1名
【世界排名】
2018泰晤士世界大學綜合排名
綜合排名世界第79名,德國第5名
工程技術領域排名世界第24名,德國第2名
軟體工程領域排名世界第37名,德國第3名
物理領域排名世界第59名,德國第6位
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
工程技術類專業全球第30位,歐洲第9位,德國第2名
機械工程高居世界第23名,歐洲第7名,德國第1名
2017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機械工程學: 世界第12名,德國第1名
材料科學: 世界第29名,德國第1名
物理與天文學:世界第30名, 德國第5名
化學工程學: 世界第34名,德國第1名
化學: 世界第49名,德國第2名
數學: 世界51-100,德國第3名
電氣工程學: 世界47名,德國第1名
計算機科學: 世界51名,德國第2名
土木工程學: 世界51-100,德國第2名
建築學: 世界51-100,德國第2名

環境

校園生活

亞琛是一座超過1000年歷史的文化城市,有許多古建築,城市雕塑和博物館。提到亞琛市的文化資產,首先當然是最著名的八角形大教堂,被聯合國列入人類文化遺址的亞琛大教堂,它堪稱歐洲宗教建築史上里程碑式的傑作,此外,它還是加洛林王朝藝術的代表作、德皇加冕廳、歐洲基督教聖地教堂和德國最古老的中世紀石塊建築。
亞琛工業大學
亞琛工業大學的學生充滿了朝氣和活力,用他們的一舉一動讓這歷史悠久的大學城依然生氣勃勃,音樂、戲劇、體育、美術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亞琛城每個角落都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亞琛工業大學與工業界的合作也已經開始了幾十年,大學本身也建立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大學的研究經費有2/3來自德國企業界,再加上大學裡的教授有很多在外都設有自己的公司,學生因此會有很多在企業界實習的實務經驗。跨學科之間的合作以及大學與工業界的合作具有越來越重大的意義,各系所的教授們注重建立跨學科的項目,12個特別項目工程每年能夠得到3000萬歐元的科研經費。

校園格局

亞琛科技大學跟傳統的德國大學一樣並沒有所謂的校園,依建築物分為三個主要的中心區,最主要的部分在亞琛的西北方,介於市中心與西車站之間。這些部分包含了系館與學生餐廳等。許多學系教席(Lehrstühle),例如電子工程,數學,經濟學,醫學,德國文學,羅馬學,哲學,建築,冶金學等,大部分分布在學校的大講堂一帶。
另一個區域是在宏爾,生物學與醫學系則在梅拉特(Melaten)區。學生宿舍也分三個區域。擴充的校區位在尤利西(Jülich),在埃森(Essen)的技術房,及在斯圖加特大學,奧地利皆有駐點。另外學校在艾菲爾(Eifel)的Wildenhof也有水上運動場所。
亞琛工業大學將在未來幾年中建設歐洲最大的科技園,其中第一個規劃的區域是亞琛工大Seffent/Melaten校區。2007年,由BLB(北威州建築與房地產公司)開展規劃建築設計方案的徵集。在這片占地面積27萬平方米的區域裡,學校以及工業界將聯合打造多家研發中心,同時,中央圖書館、報告大樓、酒店、餐飲公司、幼稚園以及其他服務中心都將落戶於此。新的科技園區不只是對學生以及教授開放,同時也對整個區域的市民開放,其中7萬平方米是亞琛工業大學專屬區域。整個科技園的投資將達到7億5千萬歐元。
預計6到8年的時間,將有超過100家國內外的企業落戶於新校區,它們將與這裡的研究所以及研究中心建立緊密的聯繫,科研單位與工業產業相結合將會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這個宏偉藍圖的目標是保持亞琛工業大學作為技術類精英大學的地位,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發展,同時,它也將推動整個亞琛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它將為亞琛創造出5500個研究型工作崗位以及4500個服務型工作崗位。
德國共同學術會議出資3500萬歐元在亞琛工業大學建造汽車發動機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位於亞琛工業大學Melaten校區,主要從事新型節能環保的發動機的研製工作。

合作學校

清華大學
1999年,中國教育部長和德國聯邦教研部長簽署了關於在清華大學和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合作培養工業工程(對應亞琛工大“生產系統工程”)和汽車工程碩士項目的協定,項目合作期為5年。兩校在2001年2月協商確定了聯合培養項目的具體事宜。雙方達成協定,每年互派教師3~5名,合作開展科研和教學。
2013 年到 2016 年期間,來自亞琛工大和清華大學的270多名大學生、博士生和研究學者及行政人員通過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簡稱DAAD)的資助去往對方院校進行學習、教學以及科研,以及共同開展了研討會和戰略合作會晤。
今後,亞琛工業大學將延續與清華大學這一成功構建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將推動其不斷發展。
對此,亞琛工大校長 Ernst Schmachtenberg 教授與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教授共同簽署了 2017 年及 2018 年的合作意向書。
如同往年一樣,兩校的碩士在讀生、博士生、博士後和科研學者在 2017 年都能夠申請資助去對方大學的院所進行科研和教學。亞琛工大為此設立了一項新的資助項目 “RWTH-Tsinghua Research Fellowships” (亞琛工大-清華大學科研獎學金)。
關於這個項目和其他由亞琛工大和第三方機構設立的資助項目的信息,請見下方表格(摘選)。
項目名稱
項目內容
負責人
申請人
申請時間
更多信息
Joint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Innovativ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f Advanced Mechanical Systems
(高端裝備創新設計製造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2014 年簽署的諒解備忘錄
  • 2015 年獲得中國教育部官方貸款
  • 研究領域:主要為
    Additive Manufacturing,3D Bio Printing,Advanced Surface Engineering
  • 2014、2015、2016 年分別開展了預備研討會
  • 弗勞恩霍夫雷射技術研究所、亞琛工大中國事務校長代表萊因哈特·波普拉維 (Reinhart Poprawe) 教授
  • 中方主任: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機械工程學院孟永鋼教授
適用於該項目範圍的亞琛工大在校大學生、博士生和博士後
另行諮詢
聯絡人: Stefan Janssen,Fraunhofer ILT (弗勞恩霍夫雷射技術研究所)
亞琛工大與清華大學的新形式交流項目
創業學習合作項目
(Joint Entrepreneurship Study Program)
  • 了解創業的基礎知識
  • 研究學習中國和西方的創業案例
  • 企業參觀
  • 通過教學視頻來學習課堂內容的創新性教學——混合學習方法
  • 通過跨國夥伴(Bebuddy)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 亞琛工大工程師及自然科學家經濟學研究所Malte Brettel 教授
  • 亞琛工大外事處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在讀生(本科和碩士)、亞琛工大在校生(碩士)
RWTH - Tsinghua University Junior Research Fellowships
(亞琛工大-清華大學年輕學者科研獎學金)
亞琛工大和清華大學的碩士研究生(科研項目)以及博士生
2016年9月30日
2017年3月31日
聯絡人: Dr. Birte Seffert & Peter Hartges,大學外事處
RWTH - Tsinghua University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s
(亞琛工大-清華大學資深學者科研獎學金)
清華大學已經博士畢業的研究學者
2016年9月30日
2017年3月31日
聯絡人: Dr. Birte Seffert & Peter Hartges,大學外事處
特別說明
經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館與服務商中智簽證 (TLScontact) 的共同決定,凡是申請短期申根國家簽證(1-90天) 的清華大學師生,例如研究性質的短期停留、聯合夏令營等,只要是滿足了其一,受亞琛工業大學的官方邀請(能夠提交有效證明檔案),其二,旅行費用由亞琛工業大學承擔的前提,則可無需支付簽證申請費用和簽證服務費用。
亞琛工業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建立校際合作關係始於1979年。32年來兩校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冶金材料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了雙贏的關係,在此期間亞琛工業大學還為北京科技大學培養了在冶金、材料、機械、自動化、計算機、管理科學、物理、化學、德語等專業的70多名教師。
與中國高校的交流項目
中國是亞琛工業大學國際化戰略的重要合作夥伴之一,其中核心交流合作高校為(按字母順序排列):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BIT 北京理工大學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CUMT 中國礦業大學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CUST 華東理工大學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KUST 香港科技大學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UST 華中科技大學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 NPU 西北工業大學
Peking University -PKU 北京大學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SJTU 上海交通大學
Southeast University -SEU 東南大學
Tongji University -TJU 同濟大學
Tsinghua University -THU 清華大學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USTB 北京科技大學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JTU 西安交通大學
Zhejiang University -ZJU 浙江大學
中國亞琛汽車與發動機年會
2016年9月19日,享譽全球汽車技術領域的頂級研發機構——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ika)、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內燃機學院(VKA)和世界領先的工業媒體出版傳播機構——德國弗戈媒體集團(中國)(Vogel China)在北京簽署了2016年戰略合作協定,旨在促進全球汽車先進技術的交流和分享,推進中國汽車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內燃機學院院長Pischinger教授、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Eckstein教授和德國弗戈媒體集團(中國)總經理肖捷女士在協定上籤字,ika和VKA的代表劉英女士和德國弗戈媒體集團(中國)的代表肖捷女士出席了簽字儀式。
根據協定,由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內燃機學院共同主辦的2016中國亞琛年會-汽車和發動機技術(Aachen Colloquium China-Automobile and Engine Technology),將得到德國弗戈媒體集團(中國)的全媒體傳播平台的大力支持。2016中國亞琛年會將於2016年11月9~11日在北京舉行。
與此同時,由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德國弗戈媒體集團(中國)共同主辦的2016(第九屆)國際汽車技術年會(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Congress)也將得到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內燃機學院的多方面支持。2016(第九屆)國際汽車技術年會將於2016年11月29~30日在上海舉行。
三方代表表示,今後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資源和品牌影響力,密切合作,藉助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內燃機學院的國際影響力和專家資源,發揮德國弗戈媒體集團在中國本土20多年積累的媒體資源和傳播手段,攜手打造中國汽車工業領域技術水平最高、會議規模最大、最具行業影響力的頂級汽車技術會議。
眾所周知,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內燃機學院多年來一直走在國際汽車和發動機技術的前沿,在業界享有盛譽,為世界汽車技術的創新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主辦的德國亞琛年會-汽車和發動機技術(Aachen Colloquium -Automobile and Engine Technology)已成功舉行25屆,享譽全球。德國弗戈媒體集團(中國)總經理肖捷女士在簽字儀式上由衷地說:“德國汽車工業是世界汽車技術研發的風向標,德國汽車是專業品質和技術水平的代名詞,這一切都來源於實力,而ika和VKA正是這種強大實力的代表。強強聯合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對於未來的合作,我們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同校名人

諾貝爾獎得主
亞琛工業大學
Philipp Lenard –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5
Wilhelm Wien –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
Johannes Stark – 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9
彼得·德拜 Peter Debye – 諾貝爾化學獎 1936
Karl Ziegler – 諾貝爾化學獎 1963
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Südhof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3
萊布尼茲獎得主
Peter R. Sahm – 鑄造科學 1986
Norbert Peters – 燃燒工程1990
Dieter Enders – 有機化學1993
Siegfried Bethke – 基本粒子物理學1995
Wolfgang Marquardt – 過程工程 2001
Wolfgang Dahmen – 數學 2002
Dierk Raabe – 材料科學 2004
Martin Beneke – 理論粒子物理 2008
Leif Kobbelt – 計算機圖形及多媒體 2013
Rainer Waser – 材料科學和納米電子學2013
科學家(工程科學)
Bodo von Borries – Professor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inventor of electron microscope
Philipp Forchheimer (1852–1933) Civil Engineering
Otto Intze – Professor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西奧多·馮·卡門 Theodore von Kármán – Pioneer of modern Aerodynamics;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火箭之父,錢偉長錢學森的導師
Georg Menges – Former leader of Institute for Plastics engineering and creator of Georg-Menges Prize
Herwart Opitz – Professor of Machine tools and Production engineering
Jesco von Puttkamer – Rocket engineer, 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y
August Ritter – Professor of Mechanics and Astrophysics
F.A.F. Schmidt – Professor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Rolf Göpfert – Architect
JB Mangun Wijaya – Indonesian architect and novelist
科學家(自然科學和醫學)
Hans Günther Aach - Botanist, former director of the Botanical Institute
Friedrich Asinger - Chemist, former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Technical and Petrol Chemistry
Otto Blumenthal – Mathematician
Martin Bojowald – Physicist
Martin Wilhelm Kutta – Mathematician
Hans von Mangoldt – Mathematician
Friedrich Robert Helmert – Mathematician and Geodesist
Helmut Zahn – Chemist, first synthesis of insulin
Hans-Harald Bolt – Director of the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Plasma Physics
Herbert Capellmann - Physicist
Stefan Kuetter - Physician, general practitioner
Volker Dohm - Physicist, recipient of the Walter Schottky award
Ubbo Felderhof- Physicist
Wilhelm Keim – Chemist, former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Technical and Petrol Chemistry
Otto Lehmann – Father of liquid crystal research
Dieter Vollhardt - Physicist, recipient of the Max-Planck medal
Walter Metzner – CEO of the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
Claus Müller – Mathematician
Horst Niemeyer – Mathematician
Dierk Raabe – Director of the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Iron Research
Friedrich Schlögl - Physicist
Arne Stahl - Physicist
Thomas Thiemann – Physicist
Ranga Yogeshwar – Physicist and science journalist
Lu Yongxiang –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rnold Sommerfeld – Professor of applied mathematics, 1900–1906. Famous physicist
Rudolf Schulten (1923–1996) Physicist and father of the Pebble bed reactor
科學家(人文科學)
Walter Biemel – Philosopher
Arnold Gehlen – Sociologist
Hans Glinz – Germanist and Linguist
Lutz F. Hornke –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Klaus Mehnert – Journalist and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Hartwig Neumann (1942–1992) Historian for old buildings and fortresses
政治人物
Necmettin Erbakan – 土耳其首相
Bacharuddin Jusuf Habibie – 印度尼西亞總統 (1998-1999)
Ulrich Daldrup –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Law, former Mayor of the City of Aachen
Ulla Schmidt – Politician, Federal minister
Rangin Dadfar Spanta – 阿富汗國務大臣 (since March 2006)
Ena von Baer – Chilean journalist, politician, ministry of Segegob (March 2010 - July 2011), designated Senator (July 2011 to date)
公眾人物
Wolfgang Back – TV journalist
Young-Sup Huh – 綠十字公司總裁, RWTH-Honorary senator
Andreas Jiman – IT Consultant for Indonesian National Police – National Crime Information Center
Arno Joentgen – Magician
Hugo Junkers – Industrialist and academic
Karlheinz Kaske – 西門子公司CEO (1982–1991)
Theo Lieven – Entrepreneur (founder of Vobis)
Jürgen von der Lippe – Comedian
Sonia Mikich – TV correspondent and top editor
Franz-Josef Paefgen – 賓利總裁,奧迪前總裁
Wolfgang Rudolph – TV Journalist
Hans Wilhelm Schlegel – Astronaut
Christoph Schmallenbach – CEO of AMB Generali
Hans Ernst Schneider/Hans Schwerte – Rector of RWTH under fake name (1970–1973). Identified as a former SS member, and all his rights were revoked
Ulrich Schumacher – 英飛凌公司CEO (2000–2004)
Kemal Şahin – Turkish entrepreneur (Şahinler Group)
Mario Theissen – Boss of BMW's Formula One racing division
Wendelin Wiedeking – 保時捷總裁,大眾汽車公司董事
傑出華人校友
路甬祥- 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前中國科學院院長
韋鈺- 前中國教育部副部長
王大中- 前中國清華大學校長
馬遜- 前華梵大學校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