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里烏教派(Arianism,或稱亞流主義學派、
阿里烏斯派、亞流主義),是基督教歷史中一個被視為異端的派別。由曾任亞歷山大主教的阿利烏(或譯亞流)(公元250年—336年)領導的基督教派別。此派別根據《聖經》所載,認為耶穌次於天父和反對教會占有大量財富。在不同的大公會議中都斥之為異端。
基督教信仰普遍接受上帝是“三位一體”的教義,也就是
聖父、
聖子、
聖靈為同尊同榮的上帝。遠在第四世紀初期時,在基督教歷史中產生對上帝的不同解釋和看法。
學派
當時兩大互相敵對的神學派系分別是:“
亞歷山大城”派系和“安提阿城”派系。 屬於安提阿派系的亞流,曾擔任過亞歷山大城教會的長老,起先跟隨在安提阿著名學者路迦諾門下學習。亞流派的人看重基督的人性,但卻完全否認基督的神性。亞流認為聖子是受造物中的第一位,基督不是上帝也不是人,是上帝跟人中間的媒介。而亞歷山大派則認為聖父、聖子及聖靈都是同一位神,在不同時期就會表現出不同的三種位格。
阿里烏教派於318年或320年公開發表主張,強調基督既不是真神,也不是真人,是天父與人之間的半神(Semi-god),為被造者中的首先及最高者。阿里烏堅持基督在各方面都與天父的本體和特性不同,基督也與人不同,基督沒有人的靈魂、耶穌次於天父,是受造物、聖靈更次於聖子和反對教會占有大量財產。
主張
阿里烏教派的主張並不是沒有根據的,例如,在《聖經·舊約》的箴言8:22記載:“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在《聖經·新約》的約翰福音14:28中,耶穌說:“因為父是比我大的。”。這些經文都是此派別理論的後盾。由於此理論與著名教父俄利根所提出的“永遠生出”的概念有矛盾。而同時代的教父亞他那修的論調為“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就是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神聯 合。”“基督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和“基督與父同質的。”因此,兩派在神學的爭論成為無止無休論戰。
這樣的爭辯,前後共花費了六年的時間去討論。亞流之後也跟隨過在260年至271年當過安提阿主教的薩摩撒他人保羅的門生。薩摩撒他人保羅可以稱的上是影響亞流思想很深的人,亞流是很關心“上帝合一”的,他認為只有聖父不是受造的,而聖子及道都是受造的。此外,因為亞流受到希臘化思想的影響,他認為上帝本身不能去創造物質的世界、神與人之間的距離實在是遙遠到人無法與上帝有任何的互動及往來。亞流對聖子的看法是:他認為耶穌不是上帝也不是人,他認為耶穌擁有的只是一個人的“肉體”,但卻沒有人的“靈魂”在當中。而“道”,就是進入耶穌的裡面來代替所欠缺的人的靈魂。
整體看來,亞流他堅持否認耶穌的神性,他相信的是神的兒子是神所創造的,不可能是自有的,因此,聖子是一個可以改變的受造者而不是神。而耶穌,是因為他有一些好的行為,所以聖父才賦予他神性。基本上,亞流認為基督與聖父並不是屬於“同質”,且聖靈是屬於更小一點的,因為他是由於道而生的。
爭鳴
阿里烏教派的主張,導致當時的
基督教會陷入劇烈爭辯達百年之久,其主張與當時教會內另一派別相對。當時反對阿里烏教派主張的有著名教父亞他那修(Athanasius)。
亞他那修主張基督是與父同本體、同永恆、同等,聖子是永在,完全不是被造。著名教父俄利根提出聖子“與父同永”,以“永遠生出”來解說父與子的關係。由於兩派的神學上的嚴重分歧,此神學爭論便發展至無休止的論戰。
此神學爭論被提到公元325年的基督教大公會議(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中討論,結果此派別被斥為異端。其後更被驅逐和逼害。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結束後,因會大公議中採用了關鍵性字詞“聖子與聖父同質”,耶穌與天父的爭論仍持續。
公元328年,亞他那修接任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主張“若以基督為受造者,就是否認相信他而得救並與神聯合 ”、“基督是從聖父的本質中而生出來的”和“基督與父同質的”。另一方面,君士坦丁大帝結束了阿里烏的流放,並恢復其職。其後,亞他那修更被流放高盧。君士坦丁大帝在優西比烏的影響下,將《尼西亞信經》的捍衛者馬爾塞魯以散布異端的罪名撤職。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神學態度上的變更和其後的羅馬皇帝支持,阿里烏教派的勢力得以保存。
直到公元380年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的召開,聖靈被接納為三位一體的神格,而阿里烏教派再次被斥為異端。到此時,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基本上已確立。阿里烏教派從此大勢已去,只在日耳曼人中存在。最後在歷史上淡出。
帶出的影響
亞流的主教亞歷山大不認同亞流的看法,所以他召開會議想要對外宣稱亞流派是異端,之後,在318年,君士坦丁大帝因為亞流和亞歷山大之間的不睦而大大不悅,他特地寫了信去責備他們雙方,但這封信並沒有帶出任何解決之道,反而是造成後來在325年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