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德魯·巴拉奇(Alexandru Balaci;1916年12月12日,奧羅拉 - 2002年3月7日,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和文學史學家、教育家,教授、博士、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前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候補委員、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全國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席、羅馬尼亞作家聯盟副主席。
基本介紹
人物傳記,貢獻,著作,榮譽,
人物傳記
1916年12月12日生於梅赫丁茨縣庫日米爾鄉奧羅拉村。早年就讀於克拉約瓦“卡羅爾一世”國立中學,1934年——1938年就讀於布加勒斯特大學文學與哲學系。1937年——1938年在法國和義大利進修語言文學。1939年任《卡德蘭》雜誌編輯,1939年——1941年任布加勒斯特大學文學與哲學系圖書館管理員,1942年任駐克拉約瓦第1炮兵團少尉。1943年發表論文《喬瓦尼·帕斯科利在義大利新古典主義中》,獲博士學位。1943年——1944年任布加勒斯特“勇敢的米哈伊”中學教師,1945年——1947年在“馬代伊·巴薩拉布”中學、“米哈伊·埃米內斯庫”中學和“彼特魯·拉雷什”中學任教,1947年任商學院講師。
1946年12月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6年任羅共中央機關報《火花報》編輯,1947年任羅馬尼亞廣播委員會文學和教育部副主任。1948年任布加勒斯特大學語言學系義大利語言文學副教授。1949年成為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作家聯盟會員。1951年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夜大學學習。1954年任國家文藝出版社主編,1957年——1960年任總編輯。1960年起歷任布加勒斯特大學文學與哲學系主任兼義大利語言文學專業教授、布加勒斯特大學副校長。1962年任《大學文學研究》刊物編輯出版負責人。1965年當選為羅馬尼亞作家聯合會理事會理事。
1965年12月30日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全國科學研究委員會委員,1965年——1969年9月20日任國家文化和藝術委員會副主席,1969年——1973年任在羅馬的羅馬尼亞文圖書館(前身是羅馬的羅馬尼亞藝術學院,羅馬尼亞1920年設在羅馬的海外科學和文化機構,學術活動由羅馬尼亞科學院和教育部協調,文化活動由羅馬尼亞文化研究院協調,行政管理由外交部負責,1948年改現名,1990年恢復原名)巡視員。1971年9月任羅馬尼亞社會主義文化和教育委員會副主席。1974年11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候補委員,1979年11月在羅共“十二大”上落選。1981年——1990年任羅馬尼亞作家聯合會副主席、在羅馬的羅馬尼亞文圖書館館長、《羅馬尼亞生活》雜誌主編。亞歷山德魯·巴拉奇還曾任羅馬尼亞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全國委員會委員兼出版部秘書、國際筆會俱樂部成員和歐洲共同體秘書處成員、羅馬尼亞共產黨布加勒斯特大學中心委員會委員、《羅馬尼亞百科辭典》世界文學編輯委員會委員。
1965年2月3日當選為羅馬尼亞科學院語文和藝術學部通訊院士,1994年11月3日當選為羅馬尼亞科學院語文和藝術學部院士,1970年2月當選為羅馬尼亞社會和政治科學院文藝史和文藝理論學部院士。
2002年3月7日在布加勒斯特逝世,享年86歲。
貢獻
亞歷山德魯·巴拉奇一生致力於文學史和義大利文化的研究,撰寫了大量詳實的參考文獻,並對她的傑出人物的著作進行了翻譯,他領導了不朽的著作《義大利文學史》和眾多字典的編纂工程。
著作
亞歷山德魯·巴拉奇著有專著《喬蘇埃·卡爾杜奇》(1947年)、《但丁·阿利吉耶里》(1966年)、《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1968年)、《馬基雅維利》(1969年)、《曼佐尼》(1974年)、《羅多維科·阿里奧斯托,我們同時代的人》(1975年)、《喬萬尼·薄伽丘》(1976年)、《烏戈·福斯科洛》(1978年)、《托爾夸多·塔索》(1982年)、《路伊吉·皮蘭德婁》(1986年)、《維托里奧·阿爾菲耶里》(1989年);研究論著《義大利語研究》、(1958年至1968年共四卷)、《新義大利研究》(1960年)、《意羅辭典》(主編,1963年)、《但丁研究》(1965年)、《義大利文學的起源直至現代》、《關於義大利的札記》(1973年)、《論文學和生活的真實》(1978年)、《文學研究與筆記》(1979年);譯作《加布里埃爾·鄧南遮 》、《喬萬尼·維爾加》、《薩瓦多爾·夸西莫多》、《路伊吉·皮蘭德婁》。
榮譽
亞歷山德魯·巴拉奇曾榮獲義大利共和國功勳勳章(1969年、1971年)、三級勞動勳章、四級“八·二三革命”勳章、二級“文化功勳”勳章(1966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之星”三級勳章、“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之星”二級勳章、“埃特納·陶爾米納”獎(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