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教學法

五重教學法

五重教學法是於永正在教了近四十年的國小語文後的教學法經驗總結,積澱為五句話: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習慣,簡稱"五重教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重教學法
  • 創造者:於永正
  • 簡稱:五重教學
  • 內容:重情趣,重感悟等
產生,基本內容,

產生

首先是張慶、朱家瓏、高林生、高萬同志等先生在總結於永正的語文教學(應該說包括整個江蘇省的國小語文教學)時,先是歸納了"三重"--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認為這是學習語文的規律,或者說是學習語文的過程。後來又加了一個"重習慣",認為這是我們培養的目標,因為呂叔湘先生說過:"運用語文是一種習慣"。再後來,於永正自己又加了一個"重情趣",因為他覺得,語文教學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有情有趣。在教學上,他追求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義"。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多次聽過於永正的課,非常贊同於永正的意見,而且認為,從腦科學這個角度講,"重情趣"應放在首位。張光鑒教授說:"情趣是認識的前提,教學過程離不開良好的情感的參與,否則不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他從理論上對情趣的作用、產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於是,"五重教學法"就這樣形成了。

基本內容

一、重情趣 。儘管目前大家對人文性的內涵說法不太一致,但總是意思是一樣的,那就是:我們的教育應該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話,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要把學生培養成"人"。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確實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 是情感,或者說感情。它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對學生有情,二是對語文教學有情,上課有情。
二、重感悟。什麼是重感悟?說白了,就是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讀書,自己去領會。它是對繁瑣分析、先生講學生聽、一問到底的教學狀況的否定。它的指導思想是尊重學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學習語文的規律。
三、重積累 。說到"重積累",我們還要從學習語文的目的談起。學習語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言哪裡來?走進校門以前,是聽來的,是在"聽說"的實踐中"習得"的。進了校門則主要是從書本中讀來的,在讀、寫的實踐中"學得"的。語言靠積累,能力靠實踐。國小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期,是記憶的最佳期。
四、重遷移 。遷移就是舉一反三,就是運用。語文是人類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當然掌握了就是運用。在教學中,要邊學邊用。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個口號叫"為遷移而教";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學而時習之"和"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論,強調的也是一個"用"字。學了不用,或者不會用,知識就成了死的了。
語文教學中的遷移主要是指的是讀的遷移和寫和遷移。
五、重習慣 。小時候,人是習慣的主人;長大之後,人是習慣的奴隸。從小培養好的習慣,可以受用一生。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激發起學生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教學的最大成功。包括兩點:一是學習習慣,二是運用語言的習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