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華石雕

五華石雕歷史悠久,石資源豐富,從業人員眾多,名師巧匠輩出,工藝精湛,名聞遐邇,已有460多年歷史,故五華素有“石雕之鄉”稱譽。在古代,五華人就用石制斧、錛作生產生活用具。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橋和建房屋基礎。清代,五華的石宮、石廟、石室、牌坊等風格獨特,石碑石刻筆畫清晰,石獅、石像活靈活現;用石製成門框、碓、柱、梁、石獅等遍及鄉間,展現了中華歷史悠久的文明。

地處粵東山區的五華縣,山中多花崗岩石,自古當地鄉民即以石為業為寶。明代已有以石建橋記載見諸史籍,縣城至今猶存明嘉靖年間的董源石橋。至清代,五華境內已是石宮、石廟、石室、石牌坊林立,以石門、石窗、石柱、石樑等建造的民居遍布鄉間,石雕佛像、石獅、碑刻大量出現。清末大批五華石業工匠遠赴香港,在港城初建的橋樑、大廈、園林中,烙下了五華石雕工藝的鮮明印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華石雕藝人又先後參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及江西“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等的雕刻工作,故五華縣在廣東素有“石雕之鄉”的稱譽。

廣州解放紀念雕像、越秀山五羊石雕、白雲山能仁寺虎跑泉石臥虎、向秀麗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像、南越王墓石雕群、珠海漁女雕像、佛山城雕,這些久負盛名的石雕珍品,均出自五華石匠之手。

2007年06月18日,五華石雕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4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華石雕
  • 批准時間:2007年06月18日
  • 非遺級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類別:民間美術
歷史淵源,工藝特點,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

歷史淵源

五華石雕,歷史悠久,石資源豐富,從業人員眾多,名師巧匠輩出,工藝精湛,名聞遐邇,已有460多年歷史,故五華素有“石雕之鄉”稱譽。
在古代,五華人就用石制斧、錛作生產生活用具。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橋和建房屋基礎。清代,五華的石宮、石廟、石室、牌坊等風格獨特,石碑石刻筆畫清晰,石獅、石像活靈活現;用石製成門框、碓、柱、梁、石獅等遍及鄉間,展現了中華歷史悠久的文明。
建國前,五華從事石業的工匠,大部分散在農村,亦石亦農,仍民不聊生。在農村失去賴以發展和生存的處境下,迫使奔走他鄉,憑一技之長,出賣勞力。清光緒二十二年(1842),香港歸英接管,城市初建,那時五華石工進港者眾多,百年來不下萬人,享有“東方明珠”稱號的香港,建築需用各色石料,十有八九出自五華石工之手,鑿山填海、興建橋樑、碼頭、機場、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設,無不凝聚著五華石工的智慧和汗水。五華人李浩如(球王李惠堂父親),就有“石行偉人”之稱。
建國後,五華石匠技藝精湛,名師巧匠輩出,使五華石雕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們能鑿石成門、窗、柱、碓、磨,能鋪築道路、橋樑、碼頭、海港,能建高樓大廈、石宮、石屋、石廟和牌坊。如五華雙華“英烈廟”等建築,古色古香,別致美觀,富有民族特色,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能雕刻千姿百態的人物石像、石獅、山水花鳥,如李成炎專門雕刻毛主席石雕像,形象逼真。再如五華水寨大橋兩尊石獅(明代),活靈活現、氣度非凡。石刻石碑筆畫清晰、剛勁有力、別具一格。如華城的城隍廟的《榕夏》石刻,豎排沉刻楷書《鳳凰台》等都是罕見的石雕工藝精品。五華石雕技師不但在縣內有許多傑作和貢獻,而且足跡遍及廣州、香港、澳門、深圳、海南、韶關、北京、越南、新加坡等地,1958年,五華縣政府組織石工到北京玉帶河建築了一座3米長、2米寬的拱式清水橋,贏得了很高的讚譽。同時,還參加了北京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的建設,受到國務院的獎勵。1964年支援越南興建了全長80多米的哥龍河拱式大石橋等。近年來,仍活躍在全國各地的五華石工,不下3萬人。
五華縣的麻石、花崗石資源豐富,民風質樸強悍,很早以來就有不少人以石為寶,以打石為生,建築、雕刻工藝名聞海內外,成為著名的“石匠之鄉”。五華石雕工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五華處處有石,其中尤以橫陂葉湖最為著名。此地有石山11座,面積2平方公里多,石質堅韌、乾燥,是製作門、窗、柱、礎、磨和石雕的上料。葉湖採石至今已歷300多年,舊時常有幾百名匠人在此製作石料,產品經琴江運銷興梅、潮汕或遠銷香港、東南亞等地。葉湖村一百多戶人家,幾乎家家以打石為主業。進入村中,隨時可聽見叮叮噹噹的打石聲。村中的建築物幾乎全用石塊砌成,樸質美觀,極具特色。尤其吸引人的是石山經長期採石後形成的石窿,潔淨光滑,通風透光。進入石窿,可發現石匠們採石後留下來的石階、石床、石桌、石凳和隨意雕刻的石獅、石人、石馬等物,如觀賞不盡的藝術之宮。五華石匠遍布全縣,其中又以安流、橫陂、平南、華城、轉水、水寨、錫坑等鎮為多。

工藝特點

五華石雕多以花崗岩石和漢白玉石為原料,有圓雕、鏤雕、浮雕、碑刻等多種造型技法。明代所雕的石獅,口含的石珠可自如滾動,但卻無法取出;縣城城隍廟的沉刻楷書《鳳凰台》,筆畫清晰,剛勁有力,是碑刻的精品;還有鏤空精雕、玲瓏剔透的畫眉鳥籠等等,都顯示了五華石雕傳統技藝的精湛高超。當代五華石雕除以大型建築裝飾雕刻為主外,尤以都市、園林布置中的單體雕塑聞名。廣州越秀山五羊雕刻的逼真,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前祥獸雕刻的古樸,海珠廣場解放戰士雕像的粗獷,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葉劍英元帥雕像的傳神,珠海市具標誌性的漁女雕像的秀氣,又呈現出五華石雕工藝上擅長多種不同的表現風格。
歷史悠久的五華石業,造就了名師巧匠。他們善於鋪設公路、橋樑、港口、碼頭,建築高樓大廈、樓亭台閣,雕刻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用石塊架造橋樑是五華石匠的拿手技藝。

代表作品

歷代五華石工的高超技藝,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舉世聞名的石雕精品:五華水寨大橋石獅兩尊(明代)、廣州越秀五羊雕像(1959年)、廣州海珠廣場廣州解放紀念雕像(廣州解放紀念碑廣州解放紀念像)、珠海漁女雕像(1981年)、廣州烈士陵園葉劍英元帥雕像、從化北回歸線標誌塔、廣州聖心大教堂(又名石室)、北京烈士紀念碑石雕、江西南昌“八一起義紀念碑”、佛山城雕、廣州白雲山能仁寺虎跑泉石臥虎(1984年)、向秀麗、草原英雄小姐妹石雕像,出口的澳大利亞的石獅、雙環石馬、廣州“南越王墓”前的石雕群等均是五華石雕工藝的代表作。

傳承保護

傳承現狀

由於傳統石雕操作辛苦,且容易損害身體健康等原因,五華石雕近年來已出現傳承後繼乏人,加上設計人員缺乏、從業人員分散及現代石雕技術的採用,使傳統工藝受到嚴重衝擊,如不加以搶救和保護,瀕危、失傳將難以避免。

傳承人物

序號
級別
類別
項目名稱
傳承人
31
省級
傳統技藝
五華石雕
朱鏡文
朱鏡文,男,1962年生。出身於石匠世家,自小跟隨父親、兄長等長輩學習打石工藝,得到父輩真傳,熟練掌握鐵錘、鐵鑿、標尺等傳統工具使用,不僅能打造門、窗、柱、礎、碓等建築石雕,也能夠在花崗石上雕刻人物、飛禽走獸、山水花鳥等造型,特別是其打造的石獅口中含珠,將手藝的輕重、快慢、細磨的技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多年來,參與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石室聖心大教堂等多個傳統建築石雕製作、修復工作,積極將五華石雕藝術傳播開來,並將其技藝無償傳承給後輩弟子,為弘揚五華石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五華縣橫陂鎮、安流、華城、水寨、平南、轉水、油田、河東等地均有石雕傳人。

保護措施

2007年6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