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對疫病按照五運之氣的角度進行分類,稱為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總稱五疫。五疫雖名不相同,但發病機理一致,皆因“三虛相合”而為病,發病急驟,致死率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疫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素問遺篇·刺法論》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多種疫病的總稱。古人借五行而分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等。《素問遺篇·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
解讀
疫病是嚴重危害人類生命與健康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之一,《內經》五疫是根據五行運氣的角度對疫病進行分類的一種分類方法。從五疫分類法中可以看出,古人對於疫病的認識還是源於五邪的基礎理論,即疫是自然界的邪氣,但致病較甚,傳染性強,呈一定程度的暴發流行,且不同的疫病有各自的規律特徵。這與其後醫家認為疫非風、非寒、非暑、非燥,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病氣的認知明顯不同。從歷史上看,顯然五疫分類更具高度。
中醫套用
1、五疫病因病機
五疫的基本病因病機為“三虛相合”,“三虛”一詞,出自《素問·本病論》、《素問·刺法論》,經文指出了三虛的含義及其在疫病發生過程中的相互關係。即人體五藏的某一髒之氣不足,此乃一虛;又遇與該髒五行屬性相同的司天之氣所致的異常氣候,此乃二虛;在人氣與天氣同虛基礎之上,又加之情志過激,或飲食起居失節、或過勞、或外感等,此為三虛。三虛相合,即上述3種情況相遇,又逢與該髒五行屬性相同的不及之歲運所致的異常氣候,感受疫病之邪氣,影響相應之髒,致使該髒精氣、神氣失守,發生溫疫。具體病因分析舉例如下:
(1)水疫
《素問·本病論》云:“人憂愁思慮即傷心,又或遇少陰司天,天數不及,太陰作接間至,即謂天虛也,此即人氣天氣同虛也。又遇驚而奪精,汗出於心,因而三虛,神明失守。心為君主之官……卻遇火不及之歲,有黑屍鬼見之,令人暴亡。”意為人憂愁思慮則導致心氣不足,此為一虛;又遇到了少陰君火司天的異常氣候,此為二虛;又卒驚汗出損傷心神與心液,此為三虛;在此三虛基礎之上,又恰逢火運不及之年異常氣候。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致使神明失守其位,精神不振作,則水疫之邪乘虛易犯人體,容易令人暴亡。
(2)木疫
經文指出:“人飲食勞倦即傷脾。又或遇太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陽作接間至,即謂之虛也,此即人氣虛而天氣虛也。又遇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醉飽行房,汗出於脾,因而三虛,脾神失守。脾為諫議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卻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陰天虛,青屍鬼見之,令人卒亡。”意為飲食勞倦傷及於脾,致使脾氣不足,此為一虛;又遇太陰濕土司天導致的異常氣候,此為二虛;此時又加之飲食過飽,或醉酒後行房事,此即三虛;脾胃被傷,脾神失藏,神失其位之際,又逢土運不及之年的異常氣候,則木疫之邪來犯,易令人猝然死亡。
(3)土疫
經文指出:“人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即傷腎。腎為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虛,腎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卻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會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陽司天虛,有黃屍鬼至,見之令人暴亡。”意為若人久坐濕地或強力入水,又遇太陽寒水司天所導致的異常氣候,致使腎神失守其位,又逢水運不及之年的異常氣候,則土疫之邪來犯,易令人暴亡。
(4)金疫
經文指出:“人或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又遇厥陰司天,天數不及,即少陰作接間至,是謂天虛也,此謂天虛人虛也。又遇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陰司天虛也,有白屍鬼見之,令人暴亡也。”意為若人恚怒憤嗔致使肝氣上逆,此為一虛;又遇厥陰風木司天,此為二虛;在天虛人虛基礎上,又疾走恐懼汗出,肝神失守其位,此為三虛;若再遇木運不及或太過之歲所致的異常氣候,則金疫之邪來犯,易令人暴亡。
2、五疫的治療
《素問·刺法論》也指出了五疫(水疫、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是三虛相合所致。篇中關於“三虛”的概念、五疫的發病過程及預後與《素問·本病論》大體一致。認為五臟氣虛,神移失守,此乃一虛;若遇司天之氣失守其位,此乃二虛;再遇不及之歲運所致的異常氣候,致使人體再虛,即“三虛”。三虛則疫邪乾犯,發生疫病。在五疫的發病與預後方面,也指出了五疫具有發病急驟、易令人暴亡的特點。在治療方面指出,由於五疫之邪性質不同,侵犯之髒亦異,故當針刺相應臟腑之經絡俞穴。針刺臟腑之經絡俞穴也具有一定規律。例如:心神失守,水疫之邪乾犯,當針刺心俞;脾神失守,木疫之邪乾犯,當先針刺足陽明胃經之所過,再刺脾俞;肺神失守,火疫之邪乾犯,當先針刺手陽明大腸經之所過,再刺肺經之俞穴;腎神失守,土疫之邪乾犯,當先針刺足太陽膀胱經之所過,再刺腎俞。正如經文云:‘火病心虛,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虛,遇火不及,黑屍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陽之所過,復刺心俞。人脾病,又遇太陰司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土不及,青屍鬼邪犯之於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陽明之所過,復刺脾之俞。該篇還指出了小金丹預防疫病、意念調神振奮陽氣預防疫病之法。
3、對於預防瘟疫的啟示
(1)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平素要調情志節飲食,慎起居,勿勞傷太過,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使五臟所藏的精與神內守,如此則人體正氣充足,具有抗邪能力,不易發病。正如《素問·本病論》云:“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強調了五臟藏精、藏神在疫病發生過程中的重要性。
(2)天符之歲,易發疫病
從《素問·刺法論》經文可知,若遇歲運太過和不及之年的五行屬性與司天之氣五行屬性相同的年份要引起注意,這樣的年份在《素問·六微旨大論》中稱作“天符”年。在天符年,由於歲運與司天之氣的五行屬性相同,同氣化合,沒有勝負,失去相互之間的制約,易造成一氣偏勝獨治的異常氣候現象,這樣的異常氣候容易給人體及自然生物帶來一定危害。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天符為執法……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被天符之年的邪氣所傷,則發病迅速,病情嚴重。不同的年份疫病之邪的性質有一定規律。在歲運不及之年,疫病之邪的性質是“克我者”,即所不勝之氣。例如:木運不及之歲,易發生金疫;火運不及之歲,易發生水疫;土運不及之歲,易發生木疫;金運不及之歲,易發生火疫;水運不及之歲,易發生土疫。
(3)五疫急暴,預後不良
溫疫之邪所致疾病具有起病急、傳變迅速、病死率高的特點,給人體生命與健康帶來嚴重危害。自古以來,中醫學家在與疫病做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寶貴經驗記載在《內經》及其以後的歷代醫家著作當中。
(4)預防為主的防病思想
《刺法論》和《本病論》兩篇論文,可以看作是疫病專篇。《本病論》重在闡述疫病的症狀表現,《刺法論》則重在強調疫病的預防措施。一般規律是:先生疾病,有病方行治療。但是,疫癘之疾是一種嚴重疾病,當其發生再行治療時,為時已晚,故預防為首要措施。《黃帝內經》將《刺法論》列在《本病淪》之前,意在以《本病論》作為《刺法論》的補充說明,若把《本病論》列於《刺法論》之前,則會使人產生疫病發生以後再行治療的錯覺。《黃帝內經》從文章內容到篇章安排上均突出“預防第一”思想,可見其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