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魯迅朝花夕拾中提到的五猖會。東關五猖廟位於鎮上最熱鬧的二街(現“東關大廈”所在地,文革後期被拆)。五猖又稱五通,即馬、猴、狗、雞、蛇五種動物之精。舊時,五猖廟內供奉著青、黃、紅、花、黑五種面孔的五個神像,另外還有一尊白面神像配享,廟內匾額上書有“六府修治”的字樣。傳說五猖神曾屢屢騷擾地方、攪戕世界,上天派了天神雷公電母在四月十五那天追殺他們。五猖急中生智,躲到海塘上正在修塘一青年身邊,假裝修塘,在閃電雷轟中天神看到的是六個壯丁在修塘,修塘是保境安民的好事,豈能是五猖所為,況且人數也不符,於是雷公電母只得收兵而回。從此五猖改惡從善,被百姓寬恕還被敬之為神,人們為其修了廟,並規定四月十五為五猖廟會期。五猖會寄託了傳統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宗教信仰,廟會那天一早,五尊神像被抬出大殿,先到街前“駐蹕”,停放下來受人祭拜,等候各路會幫到齊。當時各會幫中最有名氣的要數虞北的大旗會。
大旗會相傳有三四百年歷史,明嘉靖年間,浙江沿海經常受倭寇騷擾,民族英雄戚繼光帶兵抗倭。一天倭寇探得虞北海防空虛,乘機偷襲,當時戚繼光要從鎮海前線調防已來不及了,急對一將軍面授機宜,要他按計行事。那將軍飛馬奔向虞北,扯起幾面“戚”字大旗並傳令百姓用被面床單紮成旗幟,還要百姓搬出鑼鼓銃鈸,帶上鋤頭鐵耙,分路到海邊集合。倭寇剛剛近岸,只聽號炮連天,旌旗遍地,“戚”字大旗迎風招展,頓時嚇破了膽,慌忙逃竄。為了紀念這一紮旗抗倭的勝利,虞北老百姓繡起了十丈高的大旗,並組織了“大旗會”,組織青年練功習武,以防來犯之敵,每逢附近有廟會,大旗會必定參與,一方面給廟會增色,更重要的是讓全縣父老檢閱大旗會的實力。
各路會幫到齊,五猖廟會迎賽開始,萬鼓齊奏,萬銃齊鳴,隊伍井然有序浩浩蕩蕩,蜿蜒長達二三華里。在這迎賽洪流中,有舞龍的,有踩高蹺的,有大敲棚雲門鼓的,有“轟轟”燃放荷花銃的,最好看的是雜耍中的戲釒黨、戲彩瓶、啞背瘋、摜跌打、跳無常等。迎賽隊伍最後是五乘神轎,轎後還跟著一批因病曾在五猖神前許過願而此時自覺地穿著罪衣罪褲、戴枷帶銬的“犯人”。隨迎賽隊伍而過,路兩旁是密密麻麻持香跪拜的善男信女。神轎每到一祭棚前便停下受祭,迎賽隊伍也隨之停下來而表演一番。儘管表演之中有的舞姿顯得笨拙,但往往不失滑稽,讓人捧腹。這樣的迎賽要到中午時才能結束,下午至晚上東關街上還有許多台社戲開演,水鄉的東關,岸上船上觀眾似海。
五猖會並非年年迎賽,一般數年迎賽一次,所以一旦迎賽就轟動全縣,盛大異常。賽會期間,各方商賈雲集,各方藝人獻演,各路會幫賽技,沿街祭棚之華麗固然不用說,光是外鄉趕來拜神的百姓是萬頭攢動,數不勝數。難怪魯迅先生在兒時急切期盼去觀看東關五猖會,他在後來寫的《朝花夕拾·五猖會》中寫道:“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為那是全縣中最盛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