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氣化火

風、寒、暑、濕、燥入里皆可化火,稱為“五氣化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氣化火
  • 出 處:《素問》
  • 類別:中醫藥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風、寒、暑、濕、燥入里皆可化火,稱為“五氣化火”。

解讀

五氣化火是中醫理論對火熱內生的描述。指風、暑、濕、燥、寒自然界五氣侵犯人體,如四時感邪之春傷風、夏傷暑、長夏傷濕、秋傷燥、冬傷寒,蘊結不解,均能化火。火為陽邪,發病急驟,變化較多,病勢較重,表現為熱證、實證,且最易耗上陰津,可見高熱面赤,口渴引飲,煩躁不寐等證。。

中醫套用

五氣化火,所謂五氣,是指風、寒、暑、濕、燥五種致病邪氣而言,這五種致病邪氣侵犯人體,入里化火後,則變現為火熱之病證,這便是“五氣化火”之義。這五種病邪侵犯人體後化火是有一定條件的,如素體陽盛,或治不及時,或誤用辛燥之品等方面的原因。
化火後,疾病不僅表現出原有邪氣侵犯人體的症狀,還會出現火邪致病的症狀,如煩躁、易怒、頭暈、失眠、口苦、脅痛等。在治療方面,不僅要注意袪原有之邪,也要注重化熱後的火邪,配伍滋陰、清熱之品,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