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菜,傳統節日食俗之一。端陽,一向被看作是一年中的主要節日之一。周處《風土記》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古代稱夏季為“朱明”,意為陽光燦爛,一片通紅。過去,在南京流傳“端陽十二紅”的說法,用紅色(或近於紅色的黃、橙色)的花卉、水果、菜餚作為在這一節日裡人們欣賞、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陽的節日氣氛,顯示它的特色。“端陽十二紅”是:雄黃酒、黃魚、鹹鴨蛋、火腿、油爆蝦、燒鴨、莧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櫻桃、枇杷。舊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為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亦稱"端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毒菜
- 主要食材:蔥,蒜苗,姜,椒,芥
- 口味:辣辛辣
- 地區:徐州
徐州五毒菜,節日起源,節日習俗,節日食品,民間傳說,
徐州五毒菜
徐州辛辣類五毒菜就是南楚飲食文化的傳承。《荊楚歲時記》:"過年食春餅、蘿蔔與五辛春盤。"後者,就是徐州人所說的五毒菜。南楚五辛春盤內容為:蔥、蒜苗、椒(花椒)、姜、芥和合而成,是春節所食的佐品,均以辛辣為主。辛,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食辛五味祛五臟陳積"瘴"氣,以求新的一年身體健康。此菜傳播到徐州第一階段是春秋戰國時,楚國滅掉宋國,徐州被占領為楚地。第二階段是從楚國大將項族封地的項城(今河南項城)傳至徐州。顯然,後期與項羽、項梁、項伯、項莊有關。
眼下,隨著改革開放春風,飲食文化交流亦飛速發展。川辣被徐州人接受,東楚淮揚菜亦被接納。如今,徐州飲食文化要瞄準主流,通過開發彭祖與楚文化飲食,挖掘與推陳出新,打造徐州特色的菜品與地方風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以政府牽頭,組織一個由專家、學者、廚師相結合的研究班子,從而實驗出徐州品牌的宴席與菜點來。當然,所研究出來的菜點,無論在酸、甜、苦、辣、鹹、香、脆、麻、硬、軟,乃至色、香、味、形、意、養、器等方面,都要達到殊勝境界才行。
節日起源
★端陽節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中國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節日習俗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舟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游避災”。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遊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梁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