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把鐵鍬鬧革命

五把鐵鍬鬧革命

“五把鐵鍬鬧革命”指大慶家屬組織起來,大搞農副業生產的艱苦創業精神。是大慶艱苦創業的“六個傳家寶”之一。大慶石油會戰初期,正值我國國民經濟處於嚴重困難時期,各方麵條件都很差,主、副食品供應不足,4萬多名職工的生活相當艱苦。特別是從1961年開始,職工的家屬一批一批地來到油田,吃糧吃菜更加困難。為了度過難關,大慶會戰工委號召家屬組織起來,發揚南泥灣精神,像革命戰爭時期那樣自已動手、豐衣足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把鐵鍬鬧革命
  • 含義:大慶家屬組織起來大搞農副業生產
  • 地點:大慶
  • 時間:1961年
綜合概況,事件詳情,人物簡介,

綜合概況

大慶石油會戰初期,正值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各方麵條件都很差,主、副食品供應不足。為渡過難關,大慶會戰工委號召廣大家屬組織起來,發揚南泥灣精神,像革命戰爭時期那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大搞農副業生產,這一號召得到了職工家屬們的擁護。
五把鐵鍬鬧革命精神鵰塑五把鐵鍬鬧革命精神鵰塑
1962年4月,鑽井指揮部機關的職工呂玉蓮、王秀敏、楊學春、叢桂蘭,在45歲家屬薛桂芳的帶領下,扛著鐵鍬,背著行李,抱著孩子,到遠離住地15公里外的地方去開荒種地。在“五把鐵鍬鬧革命”精神的帶動下,家屬參加農業、副業生產勞動蔚然成風,五把鐵鍬發展為萬把鐵鍬。到1965年年底,已有95%以上職工家屬參加了集體生產勞動。家屬墾荒隊的成績獲得了肯定,石油部獎給她們一面“發揚窮棒子精神,走自力更生道路”的錦旗。

事件詳情

1961年,隨著石油大會戰的展開,一批職工家屬來到大慶。為了解決困難,會戰工委作出決定:把家屬組織起來,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堅持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支援石油會戰的道路”。
那一年的冬天,鑽井指揮部首先回響會戰工委的號召,一面把家屬組織起來學習,一面組織家屬大搞積肥活動。1962年春天,大慶油田的第一個家屬生產隊便誕生了。
當時,很多家屬都報了名,最後確定薛桂芳、呂玉蓮、王秀敏、楊曉春、叢桂榮等五人第一批去“八一新村”開荒種地。
1962年4月16日,上午9點,薛桂芳等5人背著行李、糧食,領著3個不滿4歲的孩子,扛著鐵鍬,提著一盞油燈,搭了個便車,就向目的地出發了。車緩緩地把她們帶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下了車,離她們要去的“八一新村”還有3公里多路。由於茫茫草原草深無路,她們幾個人只好背著行李、糧食,抱著孩子,扛著鐵鍬,深一腳淺一腳,一步步地艱難挪動。到下午1點多,才到達了“八一新村”。到“八一新村”後,她們就動手修房子。原來鑽井隊留下的一幢破房,只有四根柱子,上面沒有房蓋,四面沒有牆。看到這種情景,5個人二話沒說,放下東西,捲起袖子,挽起褲腿,就開始幹起來。沒有房蓋,她們從附近的副業隊借來一塊帆布,把房頂和四周都蓋上;沒有床,到1.5公里多遠的地方抱些乾草來鋪在地上,搭起了地鋪。在副業隊的幫助下,終於算把房子修好了。晚上,經過一天的勞累,幾個人又困又乏,但又不敢睡覺,因為那時荒原上經常有野狼出沒。為了能讓大家睡好覺,薛桂芳便把4把鐵鍬插在門口,一把鐵鍬枕在頭下,並說,你們就放心睡吧,我給你們放哨。幾十年後,薛桂芳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感記憶猶新。她說:“因為我的年齡最大,大家都很尊重我和我的意見,我感到,我有責任多關心大家。”第二天,天剛亮,吃過早飯,她們就扛著鐵鍬,領著孩子下地了。4月的早晨,天氣很冷,地還沒有完全化凍,草根又深,挖起來非常費勁。她們一鍬一鍬地挖,從早上7點多,一直到晚上5點多鐘,全天苦幹11個多小時,才挖了一畝地。進入5月,天氣漸漸暖和了,但其他的困難也接踵而來。她們住的房子十分簡陋,每逢下雨天,外面大下,屋裡小下;外面不下,屋裡還在滴答。地鋪上的草又濕又潮,幾乎每天都要把草抱到外面去晾曬。草原上的蚊蟲也格外多,5個人渾身被咬得到處是包,痛癢難忍。薛桂芳她們吃飯是在副業隊搭夥,沒有菜,天天吃的是高粱米、窩窩頭,喝的是水泡子裡的鹼水,雖然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勞動強度大,但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
5個家庭婦女在“八一新村”開荒種地的訊息很快傳到會戰指揮部。4月12日,遲翠英又帶著第二批家屬來到了“八一新村”。接著,第三批也來了。兩批總計18人。人多了,隊伍也正規了起來。遲翠英被任命為隊長,邵香榮任技術員。為了能適時種上地,在隊長的帶領下,她們開始用人拉犁翻地。犁是借來的,開始大家都不會用,乾起活來,不是你擠我,就是我踩你。扶犁杖的也是忽深忽淺。為了讓大家都能學會這套農活,技術員邵香榮到附近農村向老農請教,並將老農講的道理與實踐結合起來,帶著大家邊學邊練。就這樣堅持了幾天,終於學會了用木犁開荒,而且越乾越熟練。幾天時間,她們在“八一新村”附近種了16畝地,到秋天,收了1750公斤糧食。
到1963年,家屬墾荒隊伍擴大到71人,種地92畝,收糧食1.5萬多公斤。每人分糧食200多公斤,菜300公斤。不但自己改善了生活,支援職工食堂2000多公斤蔬菜,還回響黨的號召,賣給國家3000多公斤餘糧。這一年秋收以後,隊伍又擴大到142人。
上級領導肯定了薛桂芳等家屬墾荒隊取得的成績,石油部獎給她們一面“發揚窮棒子精神,走自力更生道路”的錦旗,鼓勵她們堅持發揚“五把鐵鍬鬧革命”的精神,不斷前進。在各級黨組織的關心支持下,大慶職工家屬參加農業、副業生產勞動的風氣逐漸形成了。到1965年年底,大慶已有95%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職工家屬參加了集體生產勞動,單是1965年一年,大慶家屬就生產了2000多萬公斤糧食,1500多萬公斤蔬菜,12.5萬公斤禽蛋肉食品。家屬們還同礦區職工一起利用農閒和工余時間建設礦區,從大慶石油會戰至1965年,她們和大慶職工先後建設了100多萬平方米的“乾打壘”住宅。由家屬們舉辦的各種作坊、食堂、託兒所、縫衣組、理髮店等服務部門,遍及礦區各個居民點。

人物簡介

薛桂芳,1917年出生於甘肅省酒泉縣,1940年隨家遷至玉門油礦,1960年隨丈夫來大慶參加石油會戰,196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轉為國家幹部。曾歷任鑽井指揮部創業莊家屬一隊指導員,安達市副市長,創業莊家屬管理站黨支部書記、全國政協委員、大慶市婦聯主任、大慶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曾榮獲石油工業部模範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黑龍江省勞動模範和大慶家屬標兵等光榮稱號。薛桂芳同志是中國勞動婦女中傑出的一員,是在大慶石油會戰的特定環境中湧現出來的“巾幗英雄”。1962年9月17日,薛桂芳第一個回響大慶油田會戰工委關於“把家屬組織起來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號召,帶領王秀敏、楊學春、叢桂蘭、呂玉蓮4名青年婦女,背著3個孩子,扛著鐵鍬到離家15公里的荒原上,搭起帳篷開荒種地。她們以石油工人家屬那“天當屋、地當床,誓讓荒原多打糧”的氣概,克服困難,用人拉犁杖,鐵鍬翻土,開出了32畝土地,當年收穫糧食1750斤,以實際行動支援了石油大會戰,點燃了油田家屬走出家門鬧革命的第一把火,建立了大慶油田第一支以農為主的家屬生產隊。
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向大慶提出的“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礦區建設方針鼓舞下,薛桂芳又帶領一批家屬到“30井”和職工一起蓋起乾打壘,繼續開荒種地,建成了大慶油田第一個新型工農村———創業莊。1962年大慶會戰工委授予她“五把鐵鍬鬧革命的帶頭人”稱號,1962年至1965年連續4年被評為大慶五好家屬、石油工業部標兵。1965年3月薛桂芳和6名大慶職工家屬,以全國“三八”紅旗手的身份,來到首都,向黨和毛主席,向全國人民匯報了大慶油田職工家屬用鐵鍬開荒種地的動人事跡,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評價。1971年至1973年,薛桂芳被評為大慶家屬標兵、黑龍江省勞動模範。1989年6月因病逝世,終年72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