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相生

木、火、土、金、水5種物質所代表的德性互相促進,順序替代。秦漢學者解釋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德相生
  • 定義:秦漢學者解釋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理論
先秦時期,《尚書·洪範》最早把水、火、木、金、土等5種物質看做構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原素,認為它們有各自的天然屬性。其後,有的思想家認為,這5種物質之間有順序相剋的關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即所謂“五行相剋”。戰國末年,陰陽家鄒衍又將這一理論神秘化,認為水、火、木、金、土等5種物質各有其天然德性,王朝的興替和典制的演變是由這些物質的相剋關係所決定的,天子所據之德與五行中的某一行有對應關係,這就是所謂“五德轉移說”,或稱“五德相勝”。根據這一理論,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商革夏命是金克木,周革商命則是火克金。但是,這種理論無法解釋堯、舜、禹之間的關係,因為他們的權力過渡是通過禪讓來完成的,並沒有相剋相伐的現象。到《呂氏春秋·十二月紀》和《禮記·月令》,開始出現五行相生的思想,認為五行是按照東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的順序,春夏秋冬相次用事的。
漢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將這一思想加以引申和發展,明確提出:東方為木,木生火;南方為火,火生土;中央為土,土生金;西方為金,金生水;北方為水,水生木。認為木性溫暖,鑽之出火,故木生火;火性熱,能焚木而成灰土,故火生土;聚土成山,必藏金石,故土生金;金可銷鑠為水,故金生水;水滋潤萬木而生,故水生木。用這種理論來編次古史的五德系統,就是帝嚳為木德,木生火,故堯為火德;火生土,故代之者舜為土德;土生金,故代之者夏為金德;金生水,故代之者商為水德;水生木,故代之者周為木德。其五行排列的順序為木、火、土、金、水,與五德相剋說的土、木、金、火、水的順序已完全不同。董仲舒創立五德相生說,目的是要為統治階級尋找理論根據,同時也反映了他的歷史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