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五律·挽戴安瀾將軍
- 創作年代:1943年
- 文學體裁:五律
- 作者:毛澤東
作品原文
詞語注釋
⑵戴安瀾:(1904——1942)號海鷗,安徽無為人。黃埔軍校畢業後,曾參加北伐。在抗擊日本侵華戰爭中,戰功卓著。1939年任國民黨第五軍第200師師長,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1942年3月,率第200師出師緬甸,協同英軍對日作戰。在孤軍深入的情況下,指揮部隊英勇奮戰,重創日軍,解救了被圍困的英軍。率師返國途中,遭日軍伏擊,身受重傷,不幸犧牲。被國民黨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1985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證書。
⑷將軍賦採薇:賦,朗誦。採薇,《詩·小雅》中有《採薇》篇,其詩描寫戍邊抗擊外族入侵的兵士久歷艱苦,在回鄉的路上又飽受饑寒。
⑸師:軍隊。此指戴所率領的國民黨第5軍第200師。
⑹虎羆:這裡比喻兇猛的敵人。羆,見《七律·冬雲》(羆)注。
⑺東瓜:即同古,緬甸南部重鎮。
⑻棠吉:緬甸中部地名。
⑼沙場:即戰場。競:副詞,竟然,表示有點出乎意料。殞命:喪命。
⑽無違:沒有違背。
寫作背景
作品鑑賞
頷聯:“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戴安瀾將軍所率領的200師,軍事裝備先進,武器精良,被稱為機械化的部隊,在抗擊日本侵華戰爭,大滅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威風。“勇”,勇敢,勇猛;“奪”,奪取,用強力獲得,意即戴安瀾將軍所率領的200師靠英勇善戰,勇敢頑強,掃除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虎羆”,代指日本帝國主義。抗日戰爭中,日寇在中國實行“三光”政策,使無數生靈塗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其行為如虎羆一樣兇殘。
頸聯:“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東瓜之戰中,將軍率領將士浴血奮戰,拚死相守,終於堅守住了東瓜重鎮,阻撓了日寇的進攻進程。繼之又在棠吉之戰中,率領將士從日寇手中奪回了棠吉。“驅倭”,驅逐倭寇。“棠吉歸”,使棠吉回歸。
尾聯:“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一代抗日英傑竟然命喪緬北戰場,將軍雖壯志未酬,卻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實踐了自己的凌雲壯志,死得其所,死而無憾。一個“竟”字,說明詩人對戴安瀾將軍戰死沙場出乎意料,對其英年早逝不無惋惜之情。“也”,此處作副詞,表“同樣”之意,意即雖英年早逝,但同樣沒有違背抗日的偉大志向。
全詩以戴安瀾將軍率部人緬抗日為題材,以緬南東瓜之戰、緬中棠吉之戰以及緬北遭遇伏擊、不幸犧牲為線索,歌頌了戴安瀾將軍的抗日偉績和反侵略的英雄氣概。為了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獻身,長歌當哭,英名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