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位於天津市,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地處成都道以南,馬場道以北,西康路以東,馬場道與南京路交口以西的長方形區域內。縱橫23條道路,道路長度共17公里,區域面積1.28平方公里。五大道文化旅遊區擁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成的風貌建築400餘棟,其中近現代名人故居200多處,被譽為獨具特色的“萬國建築博物館”。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有各類建築2185棟,歷史風貌建築423所,文物保護單位347處。著名的五大道內的建築既有哥德式、巴洛克式、羅曼式、拜占庭式,又包括中世紀的南歐風格、19世紀的折中主義風格,匯集了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國的建築多達230多幢,被稱做“世界建築博覽會”,構成了一種凝固的藝術。

五大道地區擁有具有不同國家建築風格的小洋樓2000多所,是天津乃至全國保留得最為完整的洋樓建築群,歷來享有“萬國建築博覽館”之稱,是天津獨特的優勢資源。要緊緊圍繞全市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以推動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打造北方國際文化旅遊消費時尚區和旅遊目的地為目標,著力豐富文化旅遊產品,完善特色旅遊服務體系,提升行業管理水平,努力將五大道打造成靚麗的“天津名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 地理位置:天津市成都道以南,馬場道以北,西康路以東,馬場道與南京路交口以西的長方形區域內
  • 氣候條件: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型氣候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1.28 km
  • 著名景點:民園廣場、大力神杯、五大道地標時鐘、五大道浮雕牆
  • 別名:五大道  
歷史沿革,早期形態,初始階段,現代,景區概況,基本介紹,街區設計,建築特色,園林藝術,現代地標建築,民園廣場,大力神杯,平安大廈,五大道浮雕牆,文化開發,文化展館,基礎建設,品牌建設,歷史風貌建築,達文士樓,徐世昌故居,曹錕舊居,龔心湛舊居,張紹曾舊居,顧維鈞舊居,潘復舊居,慶王府舊址,英國文法學校舊址,張學銘舊居,李叔福舊居,偽滿洲國領事館舊址,孫殿英舊居,周志輔舊居,吳頌平舊居,林鴻賚舊居,張自忠舊居,孫季魯舊居,張作相舊居,納森舊居,李勉之舊居,徐世章舊居,高樹勛舊居,周叔弢舊居,曾延毅舊居,蔡成勛舊居,訾玉甫舊居,陳光遠舊居,金邦平舊居,雍劍秋舊居,安樂邨,疙瘩樓,卞萬年舊居,關麟征舊居,北疆博物院,先農大院,馬占山舊居,中共天津地委第八處辦公地舊址,新華路吉鴻昌舊居,楊十三舊居,傅萊舊居,朱啟鈐舊居,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門票價格,開放時間,景區路線,公共運輸,交匯道路,

歷史沿革

“五大道”僅僅是天津租界的一部分,從1861年至1945年,長達85年間,天津共有九國租界。在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這些租界是享有“治外法權”的“國中之國”。一方面,租界可以提供外國保護,免受動亂襲擾;另一方面,租界居住環境較為安逸;因此,大批中外歷史人物曾經在天津租界居住。

早期形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五大道地區原是天津城南一片坑窪塘淀,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散落著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當時有“二十間房”、“六十間房”、“八十間房”等似是而非的地名,後劃為英租界。

初始階段

英租界於1903年越過牆子河向南擴展,將牆子河以南的大片地區全都納入英租界,被稱為“英租界牆外推廣界”。按照現在的區域劃分,這一帶即為南京路、馬場道、西康路、營口道合圍的區域,今五大道即在其範圍之內。
1911年辛亥革命後,許多清朝皇親國戚、遺老遺少從北京來到天津租界寓居;另有許多富賈巨商、各界名流、紅角、北洋政府時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過足跡。五大道成為“國中之國”是因當時社會與朝政更迭變幻,租界便成了政治的避風港,加之天津得地理、交通與海關之利充滿了商機,由此使得這裡成為了眾矢之的,也開啟了五大道街區隨歷史浮沉的序曲。

現代

至於“五大道”名稱的由來,至今還沒有定論,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形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這一區域居住的多是高級知識分子和領導同志,因域內有“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重慶道和成都道”五條較長的街道故名,而其間的常德道因為較短未包括在內。另一種說法則是天津地方史專家金彭育先生引述原和平區龐其中副區長的回憶:20世紀80年代李瑞環擔任天津市長時,在實施天津房屋整修時,當時房管局總工程師章世清選定了一個範圍,即“成都道、南京路、馬場道、西康路和貴州路”五條道路合圍的區域。於是,“五大道”的叫法就流傳下來,並成為這一區域的簡稱。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五大道

景區概況

天津五大道文化旅遊區是指成都道以南,馬場道以北,西康路以東,馬場道與南京路交口以西的一片長方形區域。區域內有各類建築2185棟,歷史風貌建築423所,文物保護單位347處,共同構成了“五大道近代建築群”。

基本介紹

“五大道”這一名稱出於何時,一直不得而知。有一種說法是“文革”初期,由於天津的“三高”(即高級知識分子、高級幹部、上層愛國人士)人物主要居住在五大道,成為紅衛兵“掃四舊”的重點地區,因此有了“五大道”這一名稱。具體到五大道的範圍,有兩種說法。一是指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慶道五條道路,不包括成都道;二是指上述六條道路,但因常德道較短,為半條道路,故省略了。五大道的準確範圍,直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準備整修時才確定下來。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縱橫23條道路,道路長度17公里,面積1.28平方公里,建築面積230萬平方米。歷史風貌建築小洋樓423所,每年接待遊客300萬人次,綜合收入超2億元,獲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五大道,所擁有的不只是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築,更多的是代表著一種西方文明所帶來的社會生活模式。近代文明和西式生活清末民初漸入津門。我們之所以說五大道充滿濃濃的西洋風,不僅是僑民自身的社會生活,流風所及,租界內居住的很多中國人,也開始親近近代文明,享受西式生活所帶來的便利,並由此帶動整個天津社會風尚的變化。
可以說,五大道不只是租界地,還是西風東來的中轉站。西洋之風在這裡生根發芽,並逐漸擴散開來,進而擴散到整個天津,成為引領時代潮流之地。轉瞬間,五大道也將要走過百年歷史。百年滄桑,很多人和事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五大道卻依然屹立在我們眼前,訴說著她的前塵往事與滄桑歷史。在這裡,我們既可以欣賞建築之美、藝術之美,亦可以感受一段充滿屈辱與滄桑的近代史。

街區設計

英租界最初是按照英租界殖民地城市的模式進行建設和管理的,其《天津土地章程和通行章程》是不允許華人在租界內租地、蓋房或居住的。但是後來隨著“推廣界”的劃定,租界規模大為增加,開始允許華人上層在這一地區投資建房並居住。但是,英租界當局相繼制訂了很多租界規劃和管理的法規,要求租界內的建築必須達到一定的美觀標準,不得有損鄰居的既得利益或妨礙鄰居的舒適和安逸。還提出了分區制規劃,將推廣界劃分為三個區,即一等區、二等區和三等區。今日的五大道範圍,恰好位於一等和二等區域內。根據這些法規,一等和二等區內只準建造歐洲式建築,並且規定一等區只能建造住宅,二等區也以建造住宅建築為主。還有,只允許建造每所造價不低於3000兩的住宅,禁止建造低等房屋。按照條例,房屋所占面積不得超過所在地塊的60%,這也就是說每幢房屋要留出40%的空地,用於花園等綠化設施的修建。還要有2000立方英尺左右的客廳;建築主體不能影響鄰居房屋的通風和採光;不能採用相同的房屋設計圖紙等。此外,對建築退線、占地面積、容積率、房屋間距等均有詳細而嚴格的要求。
這樣的規劃方案,實際上是要將推廣界建設成為一個現代高級住宅區。租界當局又配以完善的公共設施建設,這裡不但有學校、醫院、花園,還有體育場、游泳池、墓地。綠化植被都非常好,道路林蔭,環境優雅,街區道路也是20至40米的寬度。室內一般都配有抽水馬桶、暖氣鍋爐、浴缸電氣、垃圾處理和消防設施,形成了非常適宜人居住和生活的空間與環境。
優雅的人文環境,先進的配套設施,吸引著租界內外的上層人士前來。居住在租界舊街區的社會上層人士紛紛遷入此地居住,華人上層如滿清遺老遺少、北洋軍政界要人、洋行買辦、實業家等更是趨之如鶩,他們一方面為躲避戰亂,另一方面為了享受現代化的社會生活,紛紛來此投資建房。由此,一幢幢不同風格的高級住宅及其公園拔地而起,一個現代化的高級住宅區逐漸形成。至今,五大道地區還留存有300多處名人居住過的房屋,現存歷史建築超過1000幢,向人們講述這裡曾經的風雲變幻與滄桑歷史。

建築特色

五大道地區嚴格的規劃章程和要求,使這裡的建築不但充滿異國風情,風格也是多樣。負責設計建設的設計師也緊跟當時世界的建築潮流,將各類建築風格和模式在五大道地區進行試驗和展覽。因此,也有人將五大道的建築稱為“現代風格建築的實驗田”。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英國鄉村風格、西班牙風格、法國風格的建築,也能看到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築,甚至還有很多中西結合、風格雜揉的建築。既有獨棟別墅,也有聯排式、雙拼式的別墅類型,譬如民園西里、先農大院、安樂村等。公寓式大樓在當時也是一種時尚,如民園大樓、香港大樓、茂根大樓等都是這類建築的代表。還有義大利建築師鮑乃第使用一種特有的燒成瘤狀的過火磚作為牆面的裝飾,設計了疙瘩樓,如河北路上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舊居。

園林藝術

五大道地區位於天津中心市區的南部,匯聚著各具風格的建築。據和平區城市管理委員會園林綠化建設養護科科長黎強介紹,五大道地區樹木以多元化為主線,鄉土樹種為根本,力圖構建整體風格統一,各條路又獨具特色的綠化景觀。
五大道地區目前共有行道樹約4500株,庭院樹木萬餘株。五大道地區的行道樹在選擇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馬場道為銀杏,睦南道為國槐,大理道為西府海棠,常德道為白蠟,重慶道為欒樹,成都道為國槐。庭院及公園、綠地內常見的大喬木有白蠟、楊樹、泡桐等品種。
待明月高懸,凌晨的大理道又是另一番景致:一簇簇海棠花涌動在月色通透的天幕中,褪去了白晝的喧囂,靜謐的街道上氤氳著海棠花的清香。繁花深處,春風沉醉。2021年和平區城管委對33個老舊小區、11條老舊小區周邊道路進行綠化提升改造,建設10個“口袋花園”,提升綠化面積20萬平方米。

現代地標建築

民園廣場

始建於民國九年(1920年)的民園體育場位於五大道的中心區域。民國十五年(1926年),由英國奧運冠軍李愛銳參與設計並主持提升改建,是當時遠東地區首屈一指的綜合性體育場,也是中國第一個燈光足球場。該體育場曾經舉辦過遠東運動會、萬國運動會、華北運動會等國內外大型比賽,解放後一直是天津足球隊的主場,因此成為天津市民心目中的記憶坐標。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民園體育場經歷多次重建和大修後形成了此處改造前的建築風格。隨著城市發展格局的變化,其體育競技的基本功能已逐漸消亡。
五大道地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建成後的民園廣場作為“中西合璧的城市客廳”,是集“中外遊客集散中心、特色文化博覽中心,休閒體育體驗中心和異國風味美食中心”為一體的、中西文化交融的、獨具特色的城市休閒廣場。
2012年,和平區啟動了民園體育場保護利用提升改造工程。該項目占地面積3.56萬平方米,原建築總面積為2.2萬平方米,經過此次提升改造後,新的民園廣場總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其中地下兩層建築面積為4.8萬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為2.4萬平方米,中心綠地為8000平方米,內廣場保留了400米跑道。通過“名稱不變、形態不變、功能更加豐富”的設計理念,民園廣場主要突出市民健身、旅遊服務、特色文化、及商業配套等功能。保留了戶外的跑道,為市民休閒健身提供了新的場地;設立的天津體育博物館、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五大道歷史博物館、民園開心麻花劇場將成為該地區文化亮點。

大力神杯

在民園廣場的門前便矗立著一座“大力神杯”,人們都知道,大力神杯是足球的象徵。而民園廣場外的這座“大力神杯”也訴說著民園廣場曾經的足球記憶。這裡是天津足球的起源地,是天津足球輝煌的象徵,如今這座“大力神杯”經成為民園廣場的標誌建築之一,傳承著有關天津體育的記憶。

平安大廈

天津英租界馬場道原5-17號(現平安大廈附近,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59號),在庚子之變時,是唐紹儀一家的寓所,炮火不僅摧毀了房屋,唐紹儀的第一個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也被炸死了。
對唐紹儀來說,天津既是痛失親人的傷心地,也是在政壇初露崢嶸的“福地”,他的仕途就是從天津起步,一路青雲直上,直至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

五大道浮雕牆

由市委書記張立昌題寫的“五大道”半圓形漢白玉大型浮雕,在常德道與貴州路口落成。

文化開發

文化展館

博物場館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天津市體育博物館
天津市體育博物館。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慶王府
慶王府。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
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沉香藝術館
沉香藝術館。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北疆博物館
北疆博物館。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拜石博物館
拜石博物館。

基礎建設

2012年,和平區啟動了民園體育場保護利用提升改造工程,該項工程是天津市為合理保護利用五大道地區歷史風貌資源、提升五大道歷史街區價值、打造“近代中國看天津”文化旅遊品牌、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天津市重點建設項目。該項工程於2012年4月20日啟動動遷,2012年8月開始動工建設,歷時18個月的時間,一座英式古典風格地標建築民園廣場工程基本完工。
2021年,和平區將大力發展“洋樓經濟”,挖掘盤活小洋樓資源,聯動泰安道解放北路、中心花園等片區,依託和平區教育、醫療等優勢,打造特色總部經濟集聚地。其次,推動商旅文融合發展。以民園廣場為核心,先農大院、民園西里和慶王府為節點。

品牌建設

2014年12月30日,五大道文化旅遊區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21年3月23日,五大道文化旅遊區被評為天津市首批統一戰線教育實踐基地。
2022年3月7日,五大道文化旅遊區被評為天津市第一批市級文明旅遊示範單位。

歷史風貌建築

五大道地區的地名有三個特點:一是獨立宅邸多,里巷數量少,而名人名樓概以門牌為標識,不另命名,不設匾牌張。二是街巷通名以“里”為主,“胡同”之名在這裡已銷聲匿跡。三是出現了“大樓”“別墅”“村”“坊”一類公寓莊園的通名,如:香港大樓、馬場別墅、劍橋大樓、安樂村、育文坊等。五大道早期的住戶還是以華人為主,將自己喜歡的西式建築風格,融入到自己的房子中,設計起來更加隨意。中西建築的各種標誌性表現形式在這裡互相碰撞,形成了五大道上一座座風格迥異的各色洋樓。

達文士樓

在馬場道風格各異的小洋樓中,有一所獨具特色的西班牙小樓,其東面是法國羅曼風格的天津工商學院(現天津外國語學院)建築群,而西面是歐洲象徵主義風格的原民國政府海軍總長劉冠雄故居(現財院分院辦公樓)。在這兩處大建築物中,有座二層的西班牙小樓顯得嬌小玲瓏,風格別具,其門牌為河西區馬場道121號。
這所小樓比東西兩側的樓房建造歷史要早得多,建於1905年,是五大道上建成的第一所小洋樓,迄今已過百年風雨。該址最初名為清鳴台,是個古老的地名。庚子後為舊德租界推廣地,小樓建成後初為德國武官及其眷屬寓所。據說這位德國武官年輕時曾去過西班牙,對那裡的建築十分喜愛,因此請建築師將樓房設計成西班牙風格。房子建成後,四周建了歐式花園。種上果樹,鋪地草坪,春來賞花,秋來品果,也別有情趣。樓房南面有一個小型網球場,樓房兩側和北部有花壇,綠地和樹木,種有海棠樹、藤蘿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軍官及其眷屬回國,後由英僑達文士居住。
該樓系磚木結構,外牆為淺黃色水泥砂漿疙瘩牆面,瓦棱鐵房頂,1、2樓之間有水泥雨檐腰線,長方窗為主,部分圓窗作為點綴,方、圓對比,嚴謹而活潑精巧。內裝修為橢圓拱券甬道結構,天花板有燈光灰線。1樓有大客廳、飯廳、備餐室、廚房和廁所。2樓有臥室、書房和衛生間。菲律賓人字細木地板、雙槽窗,現1樓除1間外均為水泥地面。該小樓的特點是:在壁爐上方,樓梯欄桿柱頭及外牆面明顯處均有外文圖案的族徽,這是日耳曼人望族獨有的標誌。族徽的形狀是一個歐洲中世紀古老的盾牌,中間部位是兩個變形的外文字母是“T”和“F”。現壁爐已改為壁櫥,族徽已不見。但樓梯欄桿柱頭、外牆明顯處的族徽至今猶在。1樓大客廳有近60平方米,陽面為半圓型,為多扇百頁窗,進門處左側面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鏡台式英式壁爐,構思精巧,線條簡潔,現保存完好。鏡子是比利時出品的,也保存完好。進樓大門為實木製做,雕刻有歐式花紋圖案。這扇大門,每天使用,一百多年,竟不變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作為歷史的見證,該樓東側牆面上仍有“1905”的字樣。現在,該樓由九戶市民居住,年代久遠、房屋陳舊,但依稀可窺見當年的風采。

徐世昌故居

新華路255號是徐世昌在天津最大的一處房子。這是他1927年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區新華南路與睦南道、馬場道交口)買下的一塊空地,後來在這裡蓋起了共181間的9所獨立性住宅。據稱,徐世昌並未在此長住,此房主要是他親屬的居所。
新華路的居所對徐世昌的一生有著特別的意義。他雖去世於泰安道的居所,但去世後,他的靈柩卻浮厝在新華路的宅院裡,直至遷葬,這裡成了徐世昌在天津最後的停靠站。
此為徐世昌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區新華南路與睦南道、馬場道交口)購得空地15.3市畝所建,當時修建九所樓房總計181間,建築面積4347平方米。這九所樓房雖然建在一塊宅基上,但自成體系。徐自住的是一個獨立大院,占地6.35市畝,共有樓房26間,平房4間,建築面積1085平方米,是一所西式三層樓,混合結構,紅磚瓦頂。樓門前四磴台階、平台,紅缸磚砌面,一樓有客廳、休息室、更衣室、餐廳、洗澡間等;二樓為臥室、書房、辦公室、內客廳;三樓為頂子間。

曹錕舊居

曹錕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南海路2號,建於1927年。曹錕,字仲珊(1862-1938),天津大沽人。早年畢業於天津武備學堂,後投靠袁世凱,深得賞識,被封為虎威將軍、一等伯爵。曾任直隸督軍兼直隸省長。1919年被推舉為直系軍閥首領。1922年在直奉戰爭中打敗張作霖,次年逼黎元洪總統下台,通過賄選當上民國大總統。1924年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馮玉祥趕下台,1927年回到天津作寓公,主要在此居住。華北淪陷後,日偽曾以高官引誘曹錕充任傀儡,曹不為所動,保持了晚節。1938年5月病故於此處。
該樓該樓東臨南海路,南抵重慶道,西接河北路,北臨洛陽道。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44平方米。三層磚混結構西式小樓並帶有地下室,正立面中部前凸,腰線上下均由立柱支撐,頂層四坡出檐,造型穩重而有氣勢。

龔心湛舊居

龔心湛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64號。

張紹曾舊居

張紹曾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河北路334號,建於1923年。

顧維鈞舊居

顧維鈞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河北路267號,建於1927年。顧維鈞是中國近代著名職業外交家。1918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巴黎和會,毅然拒絕在不平等和約上籤字,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潘復舊居

潘復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馬場道2號,建於1920年。

慶王府舊址

慶王府舊址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55號,建於1922年。天津慶王府,始建於1922年,曾被譽為原英租界的華人樓房之冠。1925年,大清皇族最後一位“世襲罔替”的親王愛新覺羅·載振舉家遷居天津,重金購得此府邸,並在這裡度過了22年的寓公生活,這裡因此得名“慶王府”。這棟建築隨處可見紛繁複雜的工藝細節,其中奢華嚴苛的選料更是彰顯出了王府尊貴的氣質。在2011年整修後,逐漸發展成集文化旅遊、餐飲住宿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休閒度假區。近百年來,慶王府以其獨特的建築魅力和傳奇色彩訴說著天津城市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英國文法學校舊址

英國文法學校舊址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湖北路59號,建於1927年。

張學銘舊居

張學銘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50號,建於1925年。

李叔福舊居

李叔福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28號,建於1938年。

偽滿洲國領事館舊址

偽滿洲國領事館舊址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26號,建於1943年。

孫殿英舊居

孫殿英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20號,建於1930年。

周志輔舊居

周志輔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河北路277號,建於1933年。

吳頌平舊居

吳頌平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昆明路117號,建於1934年。

林鴻賚舊居

林鴻賚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常德道2號,建於1935年。

張自忠舊居

張自忠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成都道60號,建於1937年。

孫季魯舊居

孫季魯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鄭州道20號,建於1939年。

張作相舊居

張作相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4號。

納森舊居

納森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70號,建於1928年。

李勉之舊居

李勉之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74號,建於1937年。

徐世章舊居

徐世章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126號,建於1922年。

高樹勛舊居

高樹勛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141號。

周叔弢舊居

周叔弢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睦南道129號,建於1938年。

曾延毅舊居

曾延毅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常德道1號。

蔡成勛舊居

蔡成勛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大理道1號,建於1935年。

訾玉甫舊居

訾玉甫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大理道37號。

陳光遠舊居

陳光遠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大理道48號,建於1924年。

金邦平舊居

金邦平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重慶道114號。

雍劍秋舊居

雍劍秋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馬場道60—62號,建於1920年。

安樂邨

安樂邨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馬場道98—110號,建於1933年。

疙瘩樓

疙瘩樓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河北路283—295號,建於1937年。

卞萬年舊居

卞萬年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雲南路57號,建於1937年。

關麟征舊居

關麟征舊居位於天津市和平區長沙路97號。

北疆博物院

北疆博物院位於河西區馬場道117號天津外國語大學院內。北疆博物院是近代中國藏品最豐富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由法國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神父桑志華於1914年創辦。它收集了中國北方各省及西藏東側等地區的古生物、古人類化石及動物、植物標本20餘萬件,其中許多標本都是世界獨有的。館內的陳列室首次採用具有美學外形的中心牛腿柱框架結構,既美觀又能滿足博物館建築的特殊需求,是近代博物館建築的典範,被譽為當時世界上的“第一流博物院”。2016年北疆博物院重新開放。

先農大院

先農大院位於和平區河北路288號。先農大院始建於1925年,由先農地產工程師英國人雷德設計。大院由兩幢獨門聯排住宅、兩幢獨門公寓式住宅組成。每戶有獨立的前花園和後雜院,每戶一樓一底,功能布局合理,是典型的中產階級住宅。因居住的多為先農公司的職員,故取名為先農大院。修復後的先農大院不僅引入了國際頂級家居用品、知名文博企業和厚齋、星巴克華北旗艦店等9家品牌,還作為五大道上的公共藝術廣場,架起了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樑,不定期舉辦雕塑、裝置、攝影、書畫等藝術展覽、文化沙龍等活動。

馬占山舊居

馬占山舊居位於和平區湖南路11號。馬占山舊居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一座二層磚木結構的獨立住宅,局部三層,具有現代建築特徵。1933-1937年,著名抗日愛國將領馬占山在此居住。整建後的馬占山舊居作為五大道地區首座抗戰主題紀念館對公眾免費開放,常設“馬占山將軍歷史展”“五大道先農大院的故事”等主題展覽,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視頻和實物展覽形式,再現了馬占山“始終如一,抗戰到底”的戎馬一生。

中共天津地委第八處辦公地舊址

中共天津地委第八處辦公地舊址位於長沙路求志里17號。1927年4月,地委機關遷至英租界求志里17號,地委書記李季達在此辦公居住。8月9日,由於叛徒告密,李季達夫婦先後在南開體育社典華學校內被捕,11月8日,李季達等被殺害於南市刑場。這裡成為天津地委最後一個辦公地。
該建築建於1926年,為一個帶有半地下室的二層樓房,建築面積約203.4平方米。

新華路吉鴻昌舊居

新華路吉鴻昌舊居位於新華路慶雲里3號。吉鴻昌(1895~1934),原名恆立,別號世五。河南省扶溝人。1910年在首飾店當學徒。1913年8月投馮玉祥所部。1926年6月任旅長。1927年4月升任第十九師長。1929年5月再次晉升為第十軍軍長,同年7月兼任寧夏省主席。1930年9月任二十二路軍總指揮,兼第三十軍軍長。1931年9月出洋遊歷。1932年初回國後來到天津,與中共華北政治保衛局取得聯繫。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任“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同盟軍失敗後,吉鴻昌輾轉回到天津。因在天津開展抗日愛國活動,引起國民黨政府不滿,派軍統特務監視其行蹤。為安全起見,1934年10月初,吉鴻昌將住所從法租界霞飛路遷到英租界牛津別墅3號(今新華路慶雲里3號)。
慶雲里建築建於1932年,占地面積約為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為6300平方米。由兩幢磚木結構二層聯排式住宅組成,建築首層外立面主要為水泥斷塊抹灰牆面,建築二層外立面主要為清水硫缸磚牆面,建築的女兒牆裝飾有“甩疙瘩”抹灰,女兒牆和清水牆面交界的地方裝飾有花紋線條,建築的陽台設有內嵌式和出挑式兩種風格。建築屋頂為大筒瓦坡設計,並設有雕花裝飾的老虎窗。樓房前後都設有小院和地下室,每戶獨門且房間十分寬敞,室內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在當時是一處具有折衷主義建築特徵並且較為高檔的公寓式住宅。

楊十三舊居

楊十三舊居位於成都道鵬程里4號。楊十三(1889~1939),名彥倫,字燦如,又名楊裕民,直隸省(今河北省)遷安人。因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楊十三。造紙專家,河北工學院教授。1906年入天津工藝學堂。1920年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曾留學美國。1930年初,楊十三入住英租界倫敦道(今成都道),開始利用其身份和社會地位掩護在津地下黨員開展工作,直至抗戰初期這裡一直是我黨重要聯絡據點。抗戰爆發初期,堅持留在天津,與中共市委書記姚依林保持聯絡。1938年春,組織參加冀東抗日武裝暴動。同年11月前往八路軍總部工作。1939年7月在轉移途中病逝。9月八路軍總部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親提“浩氣長存”橫額,並書輓聯: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對我輩特增擔荷;燕趙多慷慨悲歌之事,於先生猶見典型。朱德總司令主祭,彭德懷副總司令致悼詞。
楊十三舊居建於民國時期,為帶地下室的二層樓房。

傅萊舊居

傅萊舊居位於雲南路48號。傅萊(1920~2004),全名理察施泰因,奧地利人。1937年加入奧地利共產黨。1939年1月,來到中國上海,在一家難民臨時傳染病醫院行醫。同年3月,離開上海來到天津,先後在德美醫院、馬大夫醫院放射科、化驗室任職。1940年,他與中共北平地下黨取得了聯繫,承擔了為抗日根據地運送藥品等物資的重任。
傅萊舊居建於民國時期,為二層帶半地下室磚木結構樓房,該樓西南部分二樓為傅萊居住過的地方。

朱啟鈐舊居

朱啟鈐舊居建於1922年,位於河西區馬場道164號增1號。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天津五大道文化旅遊區地處成都道以南,馬場道以北,西康路以東,馬場道與南京路交口以西的長方形區域內。縱橫23條道路,道路長度共17公里,區域面積1.28平方公里。
五大道文化旅遊區

門票價格

免費。

開放時間

全天。

景區路線

城市微線路為:民園廣場——五大道遊客諮詢中心——五大道歷史博物館——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拜石博物館——天津市體育博物館——乘馬車游名人故居——五大道近代歷史文化博物館——馬克西姆法餐廳——五大道名人印象館——“廉潤初心”文化傳播推廣中心——先農大院展覽館——先農大院——慶王府——民園西里文化創意街區——沉香藝術博物館——北疆博物館。

公共運輸

  • 軌道交通
乘坐天津軌道交通1號線在小白樓站下車。
  • 公交汽車
乘坐天津公交第13、682、685、904等路公車到河北路站下車,步行10分鐘即可到達五大道遊客服務中心;乘坐公交第4、619、871、906、954路到重慶道站下車,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乘坐公交第9、831、845、902、觀光2路、951路到黃家花園站下車,步行3分鐘即可到達。

交匯道路

  • 馬場道
位於天津市城區中南部,是五大道中全國較為知名的一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和平區與河西區的分界街道。東北起南京路,西南自吳家窯大街入河西區,折向南止於天津市工業展覽館。長3216米,寬18-50米,其中兩側人行道各寬2米。原系英擴展租界,1901年隨建賽馬場而建,故名馬場道。
最初鋪設於1903年的馬場道,距今已過了一百多個年頭。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先後在天津瓜分了九國租界,在租界內為所欲為。馬場道原名“馬廠道”,當年修建這條路就表面上看,是英國人為了方便賽馬娛樂而修建的道路,是英國人為第三次擴展英租界劃好的界址,以“溝通馬場交通”為名,在尚不屬於英租界的地面上,重修從英租界中心區至賽馬場的一條馬路,命名為“RaceCourseRoad”(“馬廠道”)。
“馬廠道”初建時,南至佟樓南部賽馬場,北延長至今浙江路與泰安道交口。“先有馬場,後有馬場道。”為方便通向跑馬場,因兩旁多為低洼荒地,修築了一條渣石路,後便自然形成了曲折的馬場道雛形。通向跑馬場的其實不止一條馬場道,但最為天津人熟知的便是這條和平與河西的分界道路。
隨著馬場道的建成及周邊的變化,陸續在路的兩旁出現了大批歐式建築群,在歷經百年滄桑後仍完好的保存了下來。這裡匯集了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哥德式、羅曼式、巴洛克式等世界各地建築流派,以馬場道為主的“五大道”遂被世人冠以“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譽,形成了五大道的獨特道路。
  • 睦南道
睦南道,長2.08公里,有風貌建築74幢,名人故居2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道路兩旁綠樹掩映著風格各異的小洋樓,漫步其間,使人感到路、房、樹的空間尺度恰到好處。
  • 大理道
大理道是中國天津市和平區的一條景觀道路,東北到新華南路,西南到西康路,全長1745米,南北兩側分別與睦南道和常德道平行。
大理道原名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屬於天津英租界,修築於1929年。大理道所在地域原是一片沼澤窪地,英租界工部局在1903年獲得這片土地後,於1919年至1926年結合海河清淤工程,進行填築,使之成為適合城市建設的用地。
  • 常德道
常德道是中國天津市和平區的一條景觀道路,東到民園體育場,西到西康路,全長1219米,南北兩側分別與大理道和重慶道平行。常德道屬於著名的五大道地區,是其中6條東西向道路中最短的一條。
常德道原名科倫坡道(Colombo Road),屬於天津英租界。常德道所在地域原是一片沼澤窪地,英租界工部局在1903年獲得這片土地後,於1919年至1926年結合海河清淤工程,進行填築,使之成為適合城市建設的用地。1929年修建此路。
  • 重慶道
重慶道是中國天津市和平區的一條景觀道路,東到馬場道,西到昆明路,全長1919米,寬10米,南北兩側分別與常德道和成都道平行。重慶道屬於著名的五大道地區,全路屬於文化景觀保護區範圍。
重慶道原屬於天津英租界,以河北路(原名威靈頓路)為界,東段原名劍橋道(Cambridge Road),西段原名愛丁堡道(Edinborgh Road)。重慶道所在地域原是一片沼澤窪地,英租界工部局在1903年獲得這片土地後,於1919年—1926年結合海河清淤工程,進行填築,使之成為適合城市建設的用地。1922年修建此路。此後,兩側迅速形成大片高級住宅區,綠化良好,建築風格屬於各種不同的歐洲式樣。
五大道地區23條道路一覽表
道路名稱
歷史名稱
交匯路段
馬場道
馬廠道
泰安道至天津迎賓館
睦南道
香港道
西康路至馬場道
大理道
新加坡道
西康路至新華路
重慶道
劍橋道
河北路至馬場道
愛丁堡道
昆明路至河北路
常德道
科倫坡道
西康路至衡陽路
成都道
倫敦道
西康路至南京路
鄭州道
都柏林道
新華路至南京路
西康路
海光寺道
營口道至馬場道
昆明路
康伯蘭道
馬場道至成都道
雲南路
登百敦道
營口道至馬場道
桂林路
格拉斯哥道
南寧路至馬場道
衡陽路
馬爾他道
大理道至重慶道
河北路
威靈頓道
南京路至馬場道
新華路
牛津道
南京路至馬場道
香港路
泰安道
馬場道至重慶道
南京路
圍牆道
營口道至徐州道
湖北路
怡豐道
南京路至重慶道
澳門路
西德尼道
洛陽道至重慶道
洛陽道
達拉克道
湖南路至澳門路
湖南路
西芬道
成都道至重慶道
長沙路
加的夫道
西安道至重慶道
貴州路
大北道
營口道至西康路
南海路
摩西道
洛陽道至重慶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