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壇

這五壇呈對稱分布在紫禁城(故宮)的東南西北,日壇在東、月壇在西、地壇在北、天壇在南偏東、先農壇在南偏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壇
  • 包含: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
  • 地址:北京
  • 分布:故宮的東南西北
  • 修建朝代:明朝
  • 相關:五壇八廟
五壇簡介,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七星石,

五壇簡介

五壇分別是: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

天壇

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共占地273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群。
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跟社稷壇是同一年建的。它最初叫天地壇。當初,天壇有兩道壇牆,分為內壇牆和外壇牆。圜丘壇,也叫祭天台,是天壇的主要建築,是明清兩代皇上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真正意義上的天壇是圜丘壇。祈谷壇在內壇的北部,壇面正中是祈年殿,初名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為圓攢尖頂的三重檐圓形大殿,當時祈年殿的三層檐為三色瓦,從上至下依次為藍,代表昊天;黃,代表皇帝;綠,代表百姓。清乾隆年間再次整修,才把三層檐瓦一律改為藍色。象徵著天。
天壇天壇

地壇

又名方澤壇。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外大街路東。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屢經重修。
地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的地方,最早叫方澤壇。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新修葺後改叫地壇。跟天壇一樣,地壇也分內壇和外壇。壇內也設有神廚、神庫、宰牲亭、鐘樓、齋宮等。值得一說的是地壇的壇面所鋪的石頭數均為偶數,古人以偶數為陰數,且有“天為陽,地為陰”的說法。上層壇面中心鋪砌的是36塊方形石,按縱橫各6塊排列。圍繞著中心石四周向外砌出8圈,最外一圈是92塊,最內一圈36塊,這樣上層壇面共512塊石,加上36塊中心石共548塊.
皇帝祭祀皇地祇的日於是每年的夏至,為了表示對神祇的虔誠,在祭祀的前三天開始齋戒,前兩天在紫禁城,第三天住在壇內的齋宮。由於祭祀的禮儀極其繁瑣,加上夏至是北京最熱的時候,乾隆十八年(1743年)祭祀時,一位執事在皇上祭祀時,“咕略”一個跟頭倒地,中暑而死,這才破了慣例,改為皇上在宮中齋戒三日後,直接到地壇行祭禮。
1925年,當時的京兆尹(類似現在的市長)薛篤弼徵得內務部同意,把地壇改為京兆公園,同時安裝了一些體育設備,建成了北京第一個體育場。1928年,京兆公園改名為市民公園,後因經費困難,加上駐 軍肆意破壞,公園逐漸荒廢。北京解放以後,政府在1957年4月把這個廢棄的園子經修整闢為公園。

日壇

日壇又名朝日壇,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太陽的地方,太陽在古代稱為大明明神,祭祀太陽的時間是每年的春分;日壇是直徑10丈的圓形建築,正中有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台,邊長16米,高1.89米,面砌紅琉璃磚,象徵太陽,清代重修時改為方磚。壇址保存相對完整,解放後,政府投資將日壇重新修葺,現在它己成使館區的一處幽靜公園。

月壇

月壇與日壇是同時建的,又名夕月壇。是明清兩代皇上祭祀月亮和天上諸星宿神祇的地方。月壇為一層,漢白玉石砌成,高有1.50米,14米見方,面積196平方米。與其他壇一樣,月壇也有神廚、神庫、宰牲亭、祭器庫等建築。不過,到北京解放時,月壇基本上已荒棄,壇內雜草叢生,到處是廢墟。1955年,政府投資將廢園修整,脾為公園,但公園很小,類似現在的街心花園,遊人可以自由出入。上世紀60年代,在壇址建起了電視發射塔。1983年,月壇公園進行了擴建,將原來的果園併入園內,修了天香庭院、攬月亭、爽心亭等景觀。遺憾的是祭月的壇已不復存在。
五壇

先農壇

先農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公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及舉行藉田典禮的場所。 先農壇的全部建築由內外兩重圍牆環繞,平面為北圓南方的長方形。壇內建築可分為三組,即先農壇、天神地祇壇和太歲殿。先農壇組包括壇台、神廚神庫、神倉、具服殿、觀耕台、慶成宮,用於祭祀先農和舉行藉田典禮。天神地祇壇用於祭祀大地和山川等自然神。太歲殿是一組雄偉的建築群,用於祭祀太歲。
先農壇一景先農壇一景

七星石

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間的鎮石,迄今已470餘年。傳說明代建都北京時想尋找一祭天場所,一天夜裡,天門大開,北斗七星落於此地,於是在此建天壇祀天。其實這些石頭極為普通,明嘉靖九年(1530 年),有一道士說這裡太空曠,不利於皇位和皇壽,就設七石鎮在這裡。清朝又在東北方加一石頭,表示不忘祖籍。因此說是七星石,其實是七大一小共八塊巨石。
五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